苏州新区第一中学2005二模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苏州新区第一中学2005二模(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苏州新区第一中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2005.5)第一部分(24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①nǐ定②威xié③着落④召唤2、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他们找出来并订正在表格中。(4分)大声疾呼言简义赅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身不有己与日俱增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深临其境五脏六腹流离失所
试题预览
"苏州新区第一中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初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2005.5)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nǐ         定   ②威xié            ③着         落   ④召        唤
2、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他们找出来并订正在表格中。(4分)
大声疾呼   言简义赅   融会贯通   推陈出新   身不有己   与日俱增  
惟妙惟肖   呼之欲出   深临其境   五脏六腹   流离失所   鞠躬尽瘁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10分)
①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关雎》)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              》)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                       。                        。
(范仲淹《渔家傲》)
⑤抽刀断水水更流,                             。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⑥                       ,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⑦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⑧                       ,死即举大名耳,                           !
                                            (          《陈涉世家》)
4、在原文上修改下面这段话中的两处错误,使其语义明确、符合原意。 (2分)   
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地位冉冉升起。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守着储量丰富的重庆大气田,始终“气不足”、“气不顺”。 
5、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2分)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6、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请续写一段话。(2分)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                                                                    
                                                              。
第二部分(41分)
阅读《小石潭记》全文,完成(7—11)题。(13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选项中哪两组加点字含义相同?(4分)
A.乐   心乐之                        B.清    水尤清洌
        似与游者相乐                            以其境过清
C.环   四面竹树环合                  D.以    全石以为底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卷石底以出
E.乃   乃记之而去                    F.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       和        
8、下列加点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2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日光下彻  C.斗折蛇行 D.心乐之
答:        
9、用现代汉语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分)
译文:                                                                 
10、文中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物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你能找出一例并做简要的赏析吗?(3分)
答:                                                                       
                                                                           
1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心乐之”,结尾时却又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前后似乎不一致。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分)
答:                                                                      
                                                                             
阅读《巍巍中山陵》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2—14题。(7分)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2、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你能说说“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中的“工笔”的
含义么?(2分)
答:                                                                        
13、划线句写的好么?为什么?(3分)
答:                                                                        
                                                                             
                                                                          
14、“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登上平台“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介绍中山陵平台时,文章中的意境与下面哪句诗文的不相同?(2分)
    A.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B.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阎伯理《黄鹤楼》)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答:        
阅读《绿》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5—17题。(7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 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国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15、联系全文看,“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6、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在结尾处称“绿”为“女儿绿”,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绿的一种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7、细读划线句和下面一段文字,想一想,两段文字同是抒发爱绿情感,但是抒情方
式有所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分)
    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囚绿记》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4分)
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
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们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辨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得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别人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18、作者用盲人的故事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19、文章第二段中的“凡夫俗子”与第三段中的“无名小卒、平头百姓”的含义是否
一样,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阶段性测试』  下一个『七年级语文复习试题(3\4单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