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北仑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全年级使用)命题、审题:高一语文备课组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文学重视对意象的创造。对意象的理解出现偏颇,将难以把握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主观情志,影响对作品的精准诠释。目前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这些意象是孤独寂寞、凄
试题预览
北仑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全年级使用)
命题、审题: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学重视对意象的创造。对意象的理解出现偏颇,将难以把握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主观情志,影响对作品的精准诠释。目前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这些意象是孤独寂寞、凄惶难安的精神体现。第二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摆脱苦痛、超然世外的精神体现。第三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苏轼黄州诗文意象的相关内涵,但忽略了苏轼在诗文中表现出来的“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事实上,苏轼虽人生坎坷,但其生命中却贯注着积极自适以至自洽,在逆境中奋起而积极有为的理想信念。以“自洽有为”为意象研究的切入点,或能更好地诠释。
苏轼在黄州诗文中,通过“梦”“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醉醒之间、梦醒之间、虚实之间的自由广阔、轻松和谐之境。其生命,就是在此残缺压抑的现实中得以舒展成长并有所成就的,这正是苏轼自洽有为精神的具体体现。
东坡词中,一个主要意象是“梦”。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初读这首词,觉得作者是在怀古伤今,因命与志的不相谋、人情与事理的纷乱交织而感喟光阴虚度、功业无成,抒发了一种人生如梦、消磨壮心殆尽的人生哀叹。实则不然。《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词尾梦境的书写,营造的正是这样一个亦虚亦实的无住、无缚、自在之境。这样的“如梦”之境,不再受到执念的遮蔽和现实的束缚,让人在无所束、无所待的淡然中有距离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唯有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跳出自我和一时一地的局限,从画中人抽身为看画之人:我不再是一时一地的困顿之我,而是人类之大我。周瑜与自己,成功与失败,都是这亘古时空滔滔江水中或翻涌突出或沉没无闻的浪花。这使他不再胶着在现实的无奈之中,从而生出自由旷达之心,这才是“人生如梦”的内涵所在。
“舟”的意象,也展现着苏轼自洽有为的人生思考。苏轼《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句,表达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无心状态。在这种无心的状态下,通过“行天下之至顺”,可以到达“人之所悦”的人生境界。苏轼通过“舟”的意象,创造了安时处顺、不为世累的人生之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开放自在不拘之心,纵情享受千里快哉之风和浩瀚无垠之景。
“幽人”也是苏轼自洽有为之的典型意象。身处困境,安之若素,坚守自得的“幽人”意象,是苏轼自洽有为精神的自我表达。他以逐臣的身份来到黄州,朝廷的驱逐和亲友的背离使他倍感凄凉。即便如此,苏轼并没有在现实的打击中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事实上,苏轼在黄州期间,一直未忘记忧国忧民,并总是力所能及地惠及黄州人民,这均说明苏轼在逆境中仍坚守着自己可贵的“许国心犹在”的精神,并积极蓄力,以图有助益于家国。
《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段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分析,正体现出苏轼看待问题的广阔视角:如果局限于眼前,只看到流水滔滔,逝而不返,月盈月亏,瞬息已变;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则江水长流,明月仍在。苏轼看待人生世事也是如此。苏轼的自恰有为还表现在,他虽把荣辱得失置于无限时空,从而淡化人生得失,但并不因此否定生命的价值。从天地的视角看,生命微小;从生命的角度看,天地却可以尽纳胸中。苏轼通过对“水”“月”等意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视野无限开阔、广纳世间万物、纵享天地大美的自洽有为的人生境界。
历朝历代遭遇贬谪的官员不乏其人,但能做到像苏轼这样猝临惊辱而能安、安而能有所作为之人,却寥寥无几。苏轼的处境,与司马迁、陶渊明等人皆有相似之处,但最终的生命取向又大不相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充分阐述了他忍辱负重活下来以求文采表于后世的价值选择。司马迁的著书自见无疑给苏轼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对苏轼来讲,他也选择了著书立说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生之路。但不同的是,他没有因为屈辱而否定生命的价值。陶渊明因为不堪忍受官场的污浊和束缚而归返田园,可谓穷而独善其身的典型代表。苏轼追慕陶渊明的诗品和人品。与司马迁的自卑、陶渊明的自隐相比,苏轼的选择是不卑、不隐、不殒的生命态度。他敬畏生命,秉持本心,用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心态让生命得以和谐安乐并有所作为。
综上所述,在自洽有为的研究视域下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做诠释,能够深刻且全面地对意象中所内含的苏轼精神内蕴做出更丰富生动且立体通透的解读。黄州诗文意象所体现的,绝不仅仅是苏轼本人孤独寂寞、凄惶难安、摆脱苦痛、超然世外的心理内涵。苏轼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大家,不仅仅因为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和独立的仁者情怀,更因为在这背后,隐含着探求大道、仁爱天下、和谐愉悦、踔厉奋发的“自洽有为”的生命智慧。
(摘编自王燕《从意象角度看苏轼黄州诗文中的“自洽有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看待人生世事也是如此”,这里的“此”指的是看待世事需要视角广阔,眼光长远,不局限于眼前的事物。
B.苏轼的黄州诗文意象内涵复杂,不只是孤独寂寞、超然世外之类,还应将“自洽有为”纳入“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中,作为补充。
C.苏轼黄州诗文中的“舟”意象,象征着他安时处顺、不为世累的人生态度,与“梦”等意象共同构成了苏轼自洽有为精神的文学表达。
D.司马迁“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苏轼借鉴了司马迁著书立说的做法,但以更积极的态度高扬起生命的价值。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苏轼“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B.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后赤壁赋》)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3.本文在提出“自洽有为”的研究视角后,怎样展开论证?请简要分析(3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半棵树
牛 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1972年,咸宁
4.下列对《半棵树》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篇首扣题,“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用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半棵树”的怜悯与同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小节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既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也交代了它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突出地表现半棵树的倔强和外在恶势力的凶残。
C.第三小节三句诗组成了一个特写镜头,刻画出半棵树在春天来临时战斗的姿态与饱满自信的形象,赞美了它的坚韧与顽强。
D.全诗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半棵树”这一核心意象表现了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韧性的战斗传统。
5.下列对《半棵树》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半棵树”为题,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同时给读者留下悬念。
B.第四小节中作者把半棵树与一整棵树的对比,进一步凸现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以白描的方式升华了半棵树的人格魅力。 
C.第五小节中作者用一“盯”字,用比拟手法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自己逼仄艰难的处境和抗争脆弱的清醒认识。
D.这首诗歌的语言富有张力,作者用“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用“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半棵树的执著,用一“满”字,透露半棵树乐观、昂扬的精神。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树上的男爵(节选)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的兄弟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虽然那时从不习惯早起的法国宫廷传来的下午吃正餐的时尚已在贵族之中风行。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垂至耳际的假长发,这像他的许多东西一样已经过时了。在我和我的兄弟中间坐着福施拉弗勒尔神父,我们家的食客和我们这些孩子的家庭教师。在我们对面坐着我们的母亲,女修道会会长科拉迪娜•迪•隆多,和我们的姐姐巴蒂斯塔,住家的修女。在桌子的另一头,与我们的父亲面对面坐着的是土耳其式着装的律师埃内阿•西尔维奥•卡雷加骑士,我们家庄园的总管和水利工程师,而且他作为父亲的非婚生兄弟,是我们的亲叔叔。柯希莫满了12岁,我8岁;我们刚被允许上父母的餐桌几个月。也就是说,我沾了我哥哥的光,随他一起提前升级,因为他们不想让我一个人单独在一边吃饭。
我说沾光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无论对柯西莫还是对我来说,欢乐的日子结束了,我们怀念在我们自己小房间里的进餐,只有我们两个和福施拉弗勤尔神父。……我们在神父陪伴下的饭餐在长时间的祷告之后才开始,一勺勺规规矩矩,合乎礼仪,一声不响地进行,如果谁从盘子上抬起眼来,或者喝汤时发出了轻微的响声那可不得了。但是,神父在喝完汤时就已经吃腻了,他茫然地呆望着,每啜饮一口酒就啧啧舌头,好像只顾品味这短暂而浅表的感觉。上第二道菜时我们就可以开始用手抓起来吃了,吃完饭时互相掷梨瓢玩,而神父不时懒洋洋地说一声:“够了!安静些!”
而如今呢,同全家人一起坐在餐桌边,家庭里的积怨显形了,这是童年中不幸的篇章。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不停地对我们唠叨,要用刀叉吃鸡啦,身体要坐直啦,胳臂肘不要靠在桌子上啦,简直没完没了!还有我们那位讨厌的姐姐巴蒂斯塔,一系列的叫嚷、气恼、处罚、踹腿、踢脚就开始了,直至柯希莫拒绝吃蜗牛并决定把他的命运同我们断开的那天为止。
后来,第一次重新同家人共餐时,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似的。大家准时到来,这就是那个6月15日的中午。我们的姐姐、膳食的总管,预备了什么东西呀?蜗牛汤和蜗牛做的主菜。柯希莫连蜗牛壳也不愿碰。“要么你们吃下去、要么马上把你们关进小房!”我屈从了,我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①这是我的一次颇为软弱的表现,它使我的哥哥觉得更加孤独了,因此他抛弃我们的行动中也有着对我的抗议,因为我让他失望了。但是我那时只有8岁,何况我的意志力,而且是我儿童时的意志力怎么能够同我哥哥与生俱来的那种超人的顽强相比呢?
“怎么样?”我们的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并推开盘子。“从饭桌上滚开!”
而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大家,正要走出餐室。“你去哪儿?”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里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②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我们的父亲的要求弄妥贴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护套只包半截,这是唯一的让步措施,使得穿着方式更符合我们的乡间生活。而我,由于只有8岁,免除了在头发上扑粉,如果不是在盛大宴会之时。也免挂佩剑,虽然我喜欢佩戴也不行。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在长期一起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我已经说过我们在树上度过许多时光,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他们爬上去只是为了找果子或掏鸟窝,而我们是为了越过树干上险恶的蜂巢和树杈,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的世界,对着从树下走过的人们呼喊或捉弄他们。因此我认为柯希莫面对那种不公正的强逼,首先想到的是爬上我们熟悉的那棵圣栎树是很自然的。圣栎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的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我们的母亲焦急地喊道,倘若她看见我们在炮火之中冲锋一定满心欢喜,可是,她却为我们的每一种游戏而忧惧交加。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杈口上,他在那里可以呆得舒适一些。他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我们的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呆腻了就会改主意的!”“我决不会改变想法。”我的哥哥在树冠上说。“只要你下来,我就叫你好看!”“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中“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的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第三段写我们在小房间进餐时的肆意玩耍与第二段上父母餐桌时的规规矩矩形成对比,突出以父母为代表的专制、礼教与柯希莫兄弟渴望自由、不愿受到束缚的天性的矛盾。
C.小说对神父“茫然地呆望着”“喷舌头”“懒洋洋地”等神态动作描写,是为了表现神父的慵懒,对孩子的纵容和不负责任。
D.标题“树上的男爵”以“树”象征着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不同的自由的生活;“男爵”,象征着专制礼教等束缚,一种刻板的守旧的压抑的世俗生活。“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7.分别指出划线部分①②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作用。(6分)
                                                                                 
8.“叙述腔调”往往流露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及感情色彩等个性特征。请分析《树上的男爵》的叙述腔调及其作用。(6分)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4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会卢多逊A为学士B阴倾C赵普D多逊E累F讽祐G比己H祐不从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路亦无壅              壅:堵塞
B.有以窥我矣            窥:窥探,暗中察看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规律
D.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彦卿由是获免”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是”的意思一样。
B.“有以窥我矣”“以病请告”和“作《师说》以贻之”中“以”的意思一样。
C.“上闻之”“陟因诉之”和“则群聚而笑之”中的“之”用法是相同的。
D.“愿陛下以为戒”“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和“冰,水为之”中“为”的意思不完全一样。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观察支使”“转运使”“河中府”“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兵部侍郎”等都是官职名。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位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与《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都属于王位纪年法。
C.古代官职的变动都有特定的表述,“辟、拜、封、除”表授予官职,“迁、转、徙”表调动官职,“罢、黜”表罢免官职。
D.古代对人“死”的说法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王祐死称为“卒”,则说明至死他的地位依然很低。
1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祐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帝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东郊①
唐•韦应物
吏舍跼②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③。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本诗是韦应物于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②跼 (jú) :拘束。③遽(jù):仓促,匆忙。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山澹吾虑”的“澹”意为“澄净”,“虑”指尘念俗情,杨柳、和风、青山共同营造了雅致宁静的氛围。
B.“缘涧还复去”一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写作者信步游玩的状态来表现他内心的祥和与闲适。
C.“春鸠鸣何处”一句以声衬静,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庐”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句子,写自己在东郊结庐而居的闲适,表达了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
16.有学者认为,历代山水田园诗人中,韦应物诗风最接近陶渊明。请结合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写景特色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3.《劝学》中强调了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木受绳,金就砺”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5.数字入诗隐含着古人的时空观和生命体验,比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上下数字对举,成为开拓时间和空间的有效工具。
七、语言文字应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③也是古往今来众多诗歌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④从《芣苢》与《插秧歌》中,⑤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⑥如《插秧歌》中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劳动。在紧张的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家各司其职,   A   。
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    B    ,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甲   )。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   乙   ),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2.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你认为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回答?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工智能时代,因“智能”当先,“人工”就退隐了。登山有高山索道,驾车有无人驾驶,写作有“一键成文”……同样因为有“智能”替代,登山就没有挥汗如雨后的酣畅淋漓,驾车就没有人车合一的踌躇满志,创作就没有束篇停笔的“我见犹怜”。    
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劳动幸福”的冲击,请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24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B(“将‘自洽有为’纳入‘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中,作为补充”错误。原文“第三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苏轼黄州诗文意象的相关内涵,但忽略了苏轼在诗文中表现出来的‘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以‘自洽有为’为意象研究的切入点,或能更好地诠释”可知,“无心自在”是目前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解读的第三类,而“自洽有为”是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内涵的诠释,并不是“无心自在”精神体现的补充。)
2.D(A.“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更多地体现出孤独寂寞的心境。B.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主要体现出一种退隐的决心,不希望被功名所束缚。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营造的是一种空灵寂寥的氛围。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不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奋发有为的精神,这与“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相符。)
3.文章通过分析“梦”“舟”“幽人”等意象,具体阐述苏轼在黄州诗文中表现出的“自洽有为”精神。(1分)然后,通过与司马迁、陶渊明的对比,进一步强调苏轼“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1分)最后得出在自洽有为的研究视域下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做诠释的意义。(1分)
4. A 表达同情与怜悯,奠定全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