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学(吴山)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学(吴山)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杭州四中(吴山)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命题人:潘昱颖审核人:单惟哲2024年11月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上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并填涂卡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一、现
试题预览
杭州四中(吴山)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潘昱颖       审核人:单惟哲
2024年11月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上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并填涂卡号。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论文、昌耀先生的追捧者的文章等等,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向上。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荆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谁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草包,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的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更需要读上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中国19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
(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
材料二:
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
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到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
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80年代、并且“属于80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枥,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
B. 昌耀的诗在用词和修辞艺术上往往显示出简洁倾向,大多充满隐喻。
C. 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
D. “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他。
B.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是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C. 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
D. “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 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有关昌耀体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长者/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友……姑娘姑娘我随时都将可能不告而辞/何况死神说他待我也不是二意三心。”(昌耀《一十一支红玫瑰》)
B.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
C.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
D. “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极其凝重而又玄奥高古”(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C    
3. A    4. 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论一本论一结论);
②在论证结构方面,先论述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再论述“昌耀体”;
③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5. ①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早年的创作大多在修改后才面世;
②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
③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或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
④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的重新认定和自我救赎的追求。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昌耀诗歌的分析,揭示了他作为诗人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材料一强调昌耀的诗歌源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生命的热爱,反驳了他被称为“悲情诗人”的误解。材料二则探讨了昌耀对早期作品的重写,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的重新认定和自我救赎的追求。文章还介绍了“昌耀体”的形成,展示了其与古典传统的接通及其独特的文体风格,突显了昌耀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错误。材料一提到“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但这更多是指昌耀经历了类似梵高的困境,并最终获得了认可,而不是说他在诗歌界的成就等同于梵高在绘画领域的地位。
C.“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错误。材料二明确提到昌耀对其早期作品的改写“带有根本性”,这意味着改写不仅仅是表面的修改,而是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D.“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错误。“昌耀体”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材料一提到昌耀的作品里有“厚重的句子和词语”,但这与“昌耀体”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错误。根据材料一“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材料二“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可知,原文表述为“大部分”“很多早期诗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知,“昌耀体”具有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风格,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接通,有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等特点,同时有着统摄性的精神风骨。
A.这首诗的风格较为抒情,语言相对平实,没有明显的“昌耀体”特征,如古字古词、粗枥、嶙峋、滞涩等。此外,这首诗的情感表达较为直接,缺乏“昌耀体”中常见的隐喻和深沉的历史感。
B.“善恶的角力”“爱的繁衍与生殖”“戕残”等表述带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有“昌耀体”的风格特征。
C.“摄取养料”“提取钙质”“须髭”等,表述奇特,用词新颖,符合“昌耀体”风格。
D.“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远方岩表的返照”等具有青铜般色调的文体风格。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的特点。
①论证思路方面:(引论)首先提出了昌耀诗歌中的“重写”现象,引起读者的关注。(本论)接着详细分析了昌耀对早期作品的改写及其意义,解释了“昌耀体”的形成及其特点。(结论)最后总结了昌耀“重写”现象的重要性和“昌耀体”的独特价值,强调了昌耀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
②论证结构方面:材料二分段论述,分别讨论了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和“昌耀体”的特点。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先从“重写”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昌耀体”的形成和特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③论证方法方面:(引用论证)文中多次引用昌耀的诗歌和评论家的观点,如引用燎原和胡亮的评论,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比喻论证)通过比喻来形象地说明观点,如将昌耀的诗歌比作“命运之书”,形象地表达了昌耀诗歌的深刻内涵。(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昌耀早期作品和改写后的作品,突显了改写的意义和效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等可知,昌耀先生的诗歌充满隐喻,他对词语的选择极其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吝啬,这种对语言的精炼处理体现在他的每一首诗中。他的许多作品经过多次修改后才最终定稿,显示出他对诗歌质量的极高要求。
②结合材料一“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可知,昌耀先生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他个人生命历程的真实记录。无论是面对家庭的不幸、社会的误解还是个人情感的挫折,昌耀都将这些深刻的个人体验融入到诗歌之中,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命的重量和厚度。
③由材料二“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可知,昌耀先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文体,这种文体被学者称为“昌耀体”。这一文体的特点是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同时兼具“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的色调。这种文体不仅体现了昌耀对汉语古典传统的深刻理解和传承,还展现了他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创新和个人风格。同时,“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枥,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
④材料二提到“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可见昌耀先生在其成熟期对早期作品进行了大量的重写,这种重写不仅仅是语言和形式上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的新认识和对自己一生的重新审视。通过这种方式,昌耀试图留下一个更加完善、更加符合自己审美追求的诗歌遗产。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岭上多白云①
汗漫
西湖九月,游船点点。偶有水鸟飞掠而下,把湖中颤动不已的荷叶当成了停机坪。西湖边,浙江美术馆前的广告牌——“岭上多白云: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作品展”,吸引了我的视线。
我知道汪先生有三大爱好:写写字,做做饭,画画虫鸟花卉食材。
他的小说创作受教于沈从文的一个指点:“贴着人物写。”就是贴近所写人物的内心去写,合于世道遭际苍狗白云。八十年代起,他有《异秉》《大淖记事》等小说相继发表,延续废名、沈从文一脉风致,绘出江南风情图,于平淡中见惊艳。
他每天提着袋子到菜市场转悠,根据眼前食材构思菜谱,像作家根据掌握的素材构思文章。“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家常食材,经他之手,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的色彩与滋味,焕然一新,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辞必己出嘛,哈哈……”他这样端着菜盘子自我调侃,朋友们边吃边举大拇指,“味道好,好文章,哈哈……”他有秘诀:“粗菜细做。”比如,让大虾与土豆相依偎,出人意料,境界高迥。看他写的菜谱,如读明清小品。苦辣酸甜臭麻咸,喜怒哀乐悲恐惊,滋味一同。
受父亲影响,汪曾祺幼年有作画心愿。作文之余,时时随意涂抹花鸟虫鱼、土豆白菜,消遣散心。六十岁重新开始写小说,依旧大密度作画,被赞曰“文人画”。求画者多多,有求必应,腾出书桌一角就画。为林斤澜画荷叶,绿颜料不够用,就进厨房端出半碗菠菜汁,涂上去,那画面就隐隐有醋意,像在嫉妒那一朵荷花的美。观画者感叹:“生活气息多浓郁啊,原生态——怎么画的?”汪曾祺嘿嘿嘿嘿笑,不言。
庚子年,疫情未了,我在西湖边“偶遇”汪曾祺,喜悦起来。想到了苏东坡,忽觉得,苏与汪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名动天下;都曾处于话语中心、受挫被贬于边缘;都因饮酒或吃冷饮而肠胃崩溃、遽然辞世;都怀着、表达着、遗存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深情。
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这一画展,是汪曾祺生前与身后的首次画展。题材大都是花木虫鸟,人物画只有一幅《子瞻样》,子瞻或者说东坡,站在一棵树下沉思,身姿清癯,不胖。规格大多是尺幅小品,受制于汪曾祺位于北京蒲黄榆家中的书桌。大幅作品,伏在地板上一挥而就,家人经过,须跳跃闪避。他嘿嘿嘿嘿自我欣赏一番,待画晾干,就卷起来扔在书柜上,抽烟、盯着天花板、摇荡着腿,去想小说中的人与事了。想着想着,眼睛木木着亮起来,一篇好文章就问世了。
汪曾祺从没有以画谋财的心机。其笔墨,完全是写作之余内心的散放,自由复自治,这恰恰是文人画与商业画差异所在——不取媚于世人,独与天地自我相往来。苏轼、黄庭坚如此,吴镇、倪瓒亦如此,即便困顿不堪也拒绝以卖画求生存。他们是文人画的源头人物,创造一种画风,其实就是创造一种人格。当下,许多作家操持水墨油彩,自称画文人画,并试图进入市场。他们或许不明白:文人画难在有文、贵在有人,文须佳,人贵真醇,非率尔操觚者所能为。
“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汪曾祺如是说,是谦谦君子言,也是磊磊孤傲者独白——孤独的白,岭上云朵的白,来自秦、汉、魏、晋、南北朝⋯⋯那个在云朵间获得愉悦感的陶弘景,汪曾祺喜欢。苏东坡也喜欢白云,曾作诗:“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达官为何怕?东坡未明说,大概怕以云朵对比出一己的凝滞、污痕、不自在。
展厅安静,我慢慢走,慢慢看,看这些花卉虫鸟,如同在逶迤峰岭上看白云。
两枝紫薇花,在风中纷乱纠缠在一起。这画面上方,是汪曾祺落款:“紫薇花对紫薇郎。此画殊无章法,紫薇亦无章法。”无章无法,得解放,画画如此,作文亦如此。随风吹而动静起伏就美好,紫薇如此,岭上白云亦如此。
一只蜻蜓,从一盏灯似的荷花上空,振翅而起。寥寥几笔,画出一幅《蜻蜓荷花》。汪曾祺在右侧题款:“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等水开时而作。”我笑了。他慢性子,悠悠然作此画,蜻蜓急性子,等不及水开面熟就飞了——西湖上的天色吸引了它?汪曾祺爱吃面,有此为证。画画也属餐桌、书桌之间的即兴之作。
汪曾祺用画画作日记。“夏雨。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天气闷热”。题款旁,是两叶芭蕉、一枝紫藤。他爱画紫藤。一九八四年五一节,画兴大发,作十幅画,最后一幅画就是满纸紫藤,题款曰:“后院有紫藤一架,无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盘而极旺茂,花盛时仰卧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
他的画和文章,兀自在平淡中掀波澜。风吹水面,暗含深渊,文字就有了入心动人的力量。汪曾祺的语言就是风,暮春初夏时节的风,《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送来小温暖大感慨。画中有文章,文章中有画,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让紫藤、野草、蔷薇、菊花、柳树等寻常花木,以及那些花木般的卑微者,激动、感动、生动。
在西湖边,我“遇到”汪曾祺,写下这些散乱文字,忽觉得白纸如云、黑字连绵如峰岭——风吹岭上多白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
【注】①这句话出自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6.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岭上白云,形容汪曾祺自由灵动的创作风格,也比喻其自在洒脱的个性、真醇高洁的品格。
B. 汪曾祺作画无章无法,不重视商业价值,常使自己陷入困顿,这恰恰彰显了他的人格操守。
C. 作者将对汪曾祺先生的敬仰之情蕴含于叙述和描写中,感情充沛饱满、真挚深厚。
D. 文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汪曾祺,绘形传神,富于生活气息,令读者倍感亲切。
7. 汪曾祺和苏东坡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都表达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情深,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解说他“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情深”。
8. 作者说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作者这样形容的妙处。
【答案】6. B    7. 
①对生活的贴近: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受教于沈从文“贴着人物写”的指点,通过文字细腻地描绘人物与世间百态,展现对生活及其中人物的关注与热爱。
②对生活食材的热爱:汪曾祺做饭如写作一般,根据眼前食材精心构思、选择搭配,家常食材,经他之手,形成独特的风格,充满对尘世烟火的喜爱。
③对绘画创作的热情:汪曾祺作画题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虫鸟花卉、蔬菜水果,且画画经常在餐桌、书桌之间即兴发挥,无章无法,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8. 
“阵阵风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形象地写出了汪曾祺的画与文章继承“国风”的传统,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反映现实中的普通生活,送来小温暖大感慨。
②汪曾祺的语言如暮春初夏时节的风,于平淡中掀波澜,赋予卑微者以生命活力,有入心动人的力量。
③风一吹,就暗含深渊,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汪曾祺文与画的艺术魅力,寄寓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与敬佩之情。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汪曾祺的生活和创作的描绘,展现了他自由洒脱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刻画了汪曾祺在文学和绘画上的独特风格,强调了他对尘世万物的深情厚意。文章通过与苏东坡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汪曾祺的文人气质和人格魅力,表达了对其深切的敬仰之情。整体风格轻松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汪曾祺作画无章无法,不重视商业价值,常使自己陷入困顿”错误,原文是说“汪曾祺从没有以画谋财的心机……苏轼、黄庭坚如此,吴镇、倪瓒亦如此,即便困顿不堪也拒绝以卖画求生存”,强调这些文人即便困顿环境下也不卖画,而不是强调“常使自己陷入困顿”。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对生活的贴近: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受教于沈从文“贴着人物写”的指点,他能贴近所写人物内心,如八十年代起发表的《异秉》《大淖记事》等小说,描绘江南风情图,于平淡中见惊艳;通过文字细腻地描绘人物与世间百态,“合于世道遭际苍狗白云”,展现对生活及其中人物的关注与热爱。
②对生活食材的热爱:汪曾祺每天提着袋子到菜市场转悠,根据眼前食材构思菜谱,能将家常食材通过改变操作手法,做出焕然一新的菜品,如让大虾与土豆相依偎等,还以“粗菜细做”为秘诀;他从买菜、做菜的过程中感受到生之乐趣,并且把菜谱写得如明清小品,将生活中的饮食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体现出对平凡生活及食材的喜爱,充满尘世烟火味。
③对绘画创作 热情:受父亲影响,幼年有作画心愿,作文之余常涂抹花鸟虫鱼等,汪曾祺作画题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虫鸟花卉、蔬菜水果,甚至为林斤澜画荷叶时用菠菜汁代替绿颜料,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且画画经常在餐桌、书桌之间即兴发挥,无章无法,完全是写作之余内心的散放,不取媚于世人,而是通过画笔描绘世间万物,表达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汪曾祺的文与画里的“动人的力量”比作是“阵阵风吹”。
①阵阵风是“《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送来小温暖大感慨”,形象地写出了汪曾祺的画与文章继承“国风”的传统,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反映现实中的普通生活。他擅长用平实的语言反映日常鲜活、灵动的生活,“让紫藤、野草、蔷薇、菊花、柳树等寻常花木,以及那些花木般的卑微者,激动、感动、生动”,这画中的文章,文章中的画,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②汪曾祺的语言如暮春初夏时节的风,文字就像被风吹动一样,不再是呆板、静止的。比如他写菜谱,写得生动有趣,如“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文字仿佛被风拂过,鲜活起来,于平淡中掀波澜,赋予卑微者以生命活力,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生活的热闹与乐趣,入心动人。
③虽说其文与画在平淡中呈现,但这风一吹,就暗含深渊,能在平淡表象下掀动读者内心的情感波澜。像他画《蜻蜓荷花》,寥寥几笔,却能让人联想到他慢性子悠悠然作画,而蜻蜓急性子等不及水开面熟就飞了的有趣场景,在这平淡画面与描述中,让读者会心一笑,进而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触动;这阵风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汪曾祺文与画的艺术魅力,寄寓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与敬佩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 (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宁波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