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惠州市实验中学2023级高二上第一次阶段检测(10月)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试题预览
惠州市实验中学2023级高二上第一次阶段检测 (10月)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 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宋体五号)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颜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鼘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走泉。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 “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 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息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肉外惹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 丛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蝝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正面的人格范式。
B.“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主要指贵族和执政者,后经孔子对其进行内涵改造,便被赋予了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C.《周易》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使得君子人格受到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士大夫及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D. 中国人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这说明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已渗透和融入到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君子”被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
C. 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D. 君子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推崇,却缺失了血性和勇武。因而我们传承君子文化时,也应正视其中的瑕疵。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3分)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C.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D.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君子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4分)
5.“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时代青年当仁不让,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该如何去做?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于木匠
候发山
于木匠,顾名思义,是个木匠,邻村的,方圆十几里就数他的手艺高。在过去那个年月,木匠有干不完的活儿——除了平常家用 的桌椅板凳,嫁闺女娶 媳妇要打新家具,人老了要做寿木,这些都离不开木匠。予木匠有了.这手艺,日子过得从容散淡,不分农忙和农闲,背着刨子大锛之类的工具走村串户,成为乡下的一道风景。
大家当面尊称他“于师傅”,背后称呼他“榆师傅”。为何? 其中的原因是我成为他的徒弟后才知道的。
我的个子矮,中学毕业后,还没锄把高,爹让我跟于木匠学本事; 说木匠干的虽然是粗活儿,但好赖有个手艺,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累,雇主家请去干活儿时还高接远送的。我答应了,于木匠却不答应,爹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于木匠才松口。
当学徒的第一天,师父就问我:“你想学油漆还是学木工?”师父会做家具,也会给家具上漆,即油漆匠的活儿也会干,是个全把式。
我说:  “都学。”爹给我说过,武艺多了不压身,多一样手艺多一条活路。 “别蹬鼻子上脸,给你点儿颜色,就想开染坊啊? ”师父冷着脸。

我不知道师父的意思,傻乎乎地瞅着他。
师父说: “只能学一样。 ”
我想了想,觉得油漆匠的活路简单——不就是拿起刷子涂抹吗?跟小时候用泥糊墙壁差不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便说:“学木工。”
师父看着我,没再说话,算是应允了。
木工的活儿看似粗活儿,实际是个细活儿,不比其他活计轻松。师父做家具不画图纸,图纸都在脑子里装着。他对着雇主给的木褂看一眼便已心中有数,即刻就能动手,而且他画线、时不用蚤斗不用尺,线却画得笔直。他忙活的时候,哑巴似的极少说话,让我打下手。有时候,我手脚迟一点儿,他就会用身边的工具惩罚我----或用尺子打我,或用铅笔戳我。我不敢有任何反抗的行为——自己还小,真打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有时我觉得一天也干不下去,真想撂挑子,但想到爹低三下四地求他的样子,我忍了,拿着“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古话来安慰自己。
那天晚上,给一户人家做完活儿后,天已经照得瞅不到人影了。主人再三挽留,让我们住下。师父拒绝了,说:  “三四里路,抬脚就到家了。”走出大门没多远,师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说好的,菅吃不管住,不能给人落下话柄。”
走到半路上,忽然,路旁蹿出一只野狗。可能看我个子小好欺负,它不声不响地扑向我,朝着我的小腿肚咬了过来。我又怕又疼,  “哇”地一声哭了。师父听到动静赶紧回过头来,挥舞着手中的铁斧,连叫带吼才将野狗吓跑了。然后,他背上我,一路小跑来到镇卫生院。谁知道,镇里没有狂犬疫苗,他就拦了辆顺路的货车,把我 送到县防疫 站打了疫苗,回来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后来,我爹给师父送医药费,师父不耐烦地说:  “六个指头挠痒——多一道子。跟着我出的事,咋能让你出钱?”
我学徒三年将要期满的时候,本村的张全请师父做一张梳妆台。师父照例去看主人家备的料。张全说:  “要是有剩余的料头,可以做个小板凳或小桌子。”“料头”指的是做完家具后剩余的边角料。
“你方圆左近打听一下,老于打家具,哪有多余的料头? ”师父的脸色阴沉着,一瞅就是不高兴。
张全知道自己捅到了马蜂窝,赔着笑脸解释:“于师傅,我不是那个意思,真不是那个意思。”
师父不再理睬他,开始选木料。
果然,梳妆台做好后,没有剩余一块板一根横撑,地上只有白花花的锯末和刨花。师父说过,高明的木匠从来不多费木料,用边角料做小家具是同行在讨好主人,在遮自己的丑。
梳妆台做好后,张全拿出事先预备好的油漆,让师父给刷上颜色。
师父拒绝了,说:  “我只做家具,不干这活儿。”
“您不是会这个吗? ”张全说。在他看来,这是放羊拾柴火——顺手捎带的事。 “会也不干! ”师父的话硬邦邦的,落在地上能砸个坑。
“加钱也不干。”师父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说。
张全没辙,只得讪讪地说: “好,好,我再找油漆匠。”看他的表情,好似还有“离了王屠户也不吃连毛猪”的意思。
师父真是不开窍.怪不得人们都叫他“埝师傅”。难道他的脑袋真是榆木疙瘩? 还是怕我学了他的本事? 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问他:“师父,有钱怎么不赚呢? ”
师父叹口气,说:  “巩县有个康百万庄因,镇因之宝是‘留余匾’。匾上讲,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遇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啰唆这么多,到底说的啥呢?就是说凡事留有余地,给别人留口饭吃,不能做尽做绝了。”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师父如此可亲,如此可爱,真想跟着他再学三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木匠虽然做的是粗活儿,但是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么累,所以木匠的生活都过得比较从容散淡。
B、于木匠是位油漆和木工的全把式,但他认为 带徒授艺要有所保留,不能倾囊相授,可是爹想让“我”两样都学习。
C. 于木匠严厉的教授方式让“我”一天也干不下去,但“我”还是忍了下来,因为“我”不想辜负爹的一片苦心。
D. 文本通过张全想用料头做小家具和让于木匠给家具上漆两个情节,批评了个别木匠技艺不精、做事太绝的现象。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本多次使用俗语、歇后语,如“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等,通俗又生动。
B. 于木匠连夜带“我”打疫苗,与他授艺的严厉形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C. 文本用大段文字,借于木匠之口介绍“留余匾”,来凸显于木匠学问渊博。
D. 文本以“我”向于木匠学艺为线索逐层展开,结构清晰完整,情节集中紧凑。
8. 于师傅为什么被称作“榆师傅”? (4分)
9. 侯发山小说一个鲜明特点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保持平民的本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則国安。令轻則君卑,君牟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則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則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  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圆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琐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矣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纯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诸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盖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君,指统治、治理,“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君”意思与此相同。
B. 喜,通“嬉”,怠慢,与《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喜”意思不相同。
C..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中的“劝”意思不同。
D.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
B. 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 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
D. 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已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3分)
(2)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3分)
14. 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 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篷鬓,归去米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 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 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 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 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16. 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表现手法。(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 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秦风•无衣》中写周王要出兵打仗,修整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           ”。
2.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妇女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                    ,                  ”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4.《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               ,                      ”。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A    的一部分,不少人笑称手机已“焊接”在手上。然而,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干眼症。
干眼症又叫“干眼”,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或眼表组织病变的慢性眼表疾病。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眼泪,每次眨眼的时候,眼睑就发挥作用,使泪液均匀地分布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泪膜,起到保湿润滑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眨眼频率为15次每分钟,以此保持泪膜的不间断覆盖。而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屏幕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你,你往往就会不自觉地降低眨眼频率。眨眼次数一少,泪膜本身得不到补充,原本的还会被蒸发减少,结果就是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造成眼部不适,逐渐发展成干眼症。(   甲   ),包括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痒、眼痛、眼红、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症状会随着干眼程度的加重而更明显。大多数患者的干眼情况并不会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只要经过综合治疗,是可以缓解、消失的,虽然有时在用眼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但也不需要    B     ,过于忧虑反而会加重症状。只要平常注意健康的用眼习惯、保持愉悦的心情、保障充足的睡眠,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干眼症状就可以缓解甚至消除。当然,叶黄素可以适当补充;①眼药水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②因而有些眼药水会对眼睛产生副作用; ③有的人会使用蒸汽眼罩,④但切忌温度不能过高,⑤以兔烫伤眼睛。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护眼模式都不能替代健康用眼习惯。
(  乙  ) ?干眼在各个群体都可能出现,其中女性是干眼的多发群体。此外,长时间近距离操作视频终端的群体,户外活动少、睡眠不足及需要长时间驾驶等群体患干眼症比例较高。对于易发干眼症的群体而言,更应该注意健康用眼。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A:                                     B:
19. 把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比喻句。要求:比喻贴切,上下文连贯,表达流畅。(3分)

20. 下列句子中的“较”与文中加点的“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场较量似乎没有胜利者。            B.用较少的时间,办较多的事。
    C.粮食产量较去年有显著增加。          D.他总是锱铢必较。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甲:                                    乙:
22.文章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文章有穿越时空的意义,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做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致知在格物。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浙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