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浙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浙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浙鳌中学2026届高一上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2023.10.16说明:A班试题共165分,含拓展10分、卷面5分;其他班级试题共155分,含卷面5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
试题预览
浙鳌中学2026届高一上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2023.10.16
说明:A班试题共165分,含拓展10分、卷面5分;其他班级试题共155分,含卷面5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 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 因为合村并居成了一种现实选择,所以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 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对于这一点中国的乡土社会和美国的乡下是一致的。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 尽管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也不一定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 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 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 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
A. 在平阳县山门镇大屯村‘大屯会议会址’旧址附近,有四栋二十七间闲置、破旧的危房,由于长期无人居住,房子已经破败,村里决定启动老宅子改造民宿工作。
B. 明朝万历年间,荆溪人叶逢春在荆溪山白米岩魁峰脚下创建了魁峰书院。平阳县鳌江镇荆溪村以“魁峰书院”为历史文化品牌,建设一座文化礼堂,并编写平阳县第一本村志——《荆溪村志》。
C. 平阳县凤卧镇通过开展建设用地复垦与农村危旧房整治相结合的方式,收购拆除老旧危房,共计拆除复垦危旧房屋18栋50余间,用以打造研学教室、户外拓展基地。
D. 平阳县海西镇西湾社区天湖村的圣托里尼度假小镇以地中海风格的爱情海圣托里尼小镇风情为主,远离喧嚣,景色宜人。前面是广阔的海,左边是秀丽的山,身后是城堡般的民宿,独成一处绝美风景。
4. 近日,我县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
5. 请结合《乡土中国》1~3章的内容,借助表格,分析以下文字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并补写出空缺部分。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乡土中国》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生产方式: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______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第1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空间特征:“这是一个‘______’”的社会,没有______的社会(第1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时间特征:“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______也是多余的”(第3章)

【答案】1. D    2. B    
3. D    4. 
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5.     ①. 耕种    ②. 熟人     ③. 陌生人    ④. 个人的历史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合村并居”的现象,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的观点,揭示了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文化和情感矛盾。通过材料一的现状描述和材料二对传统乡土社会特质的剖析,文章提出合村并居不仅需要关注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应重视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整体分析了现代发展与文化保护间的悖论,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保育。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对于这一点中国的乡土社会和美国的乡下是一致的”错误。由原文“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可知,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而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也不一定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错误。材料一强调有些村子可能没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规模小、离城镇远和人口流失严重,还是可能会被合村并居处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强调的是地中海风格和美国圣托里尼小镇风情的建设,而不是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违背了合村并居应重视乡土文脉的精神。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原文“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可知,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②由原文“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可知,要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③由原文“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可知,要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
④由原文“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可知,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以及分析图表 能力。
《乡土中国》中说到“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耕种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明确指出乡下人依赖农耕,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就是耕种。而《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也强调了农耕。
《乡土中国》中说到“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强调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彼此熟知,没有陌生人。而《桃花源记》中村民看到渔人这个陌生人非常地吃惊。
《乡土中国》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社会中,世代传承,个人的历史在家族的大历史中显得不那么重要。《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到对历史的不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1)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①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2)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②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3)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4)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5)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6)③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7)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8)④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讽刺当时社会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的主题。
B. 老头对微不足道的小事表现得如此敏感,甚至不守规则,激烈叫阵,恰是他长期被贱视后渴望尊严、渴望关注的表现。
C. 热闹的饭馆里,无一人在意老人,他夸张滑稽的言行举止如极微小的石子投在深渺的大海上,冷寂无声,热和寂形成鲜明对比。
D. 作者刻画这个“捡烂纸的老头”意在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在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和句②从菜品和顾客角度写饭馆,突出饭馆的平民化,市井气,热闹,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为老头出场铺垫。
B. 句③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C. 句③“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自卑的性格特征。
D. 句④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繁笔舒缓,简笔急促。
8. 文章以全知视角写就,但第(4)段画波浪线处的叙述视角却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9.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便是其中之一,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答案】6. A    7. C    
8. ①第(4)段画波浪线处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9. ①虚化人物。作者对捡烂纸的老头的描写刻画着色浅淡,只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写了一个片段,人物并不立体、典型,很像散文作品中的人物。②淡化情节。这篇小说故事性不强,几乎没有冲突,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并不明显。③散化结构。本文突破常规的写法,没有严谨的结构布局,开头节奏舒缓,结尾收笔急促,中间部分转折自然。结构安排自由灵活。④语言质朴,接近口语。文中少有冗长而累赘的文学性描写,多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化语言。⑤营造散文化的意境。小说开头对烤肉刘的饭馆及顾客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充溢着浓郁地域风情色彩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的抒情韵味。
【解析】
【导语】汪曾祺的《捡烂纸的老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小品文,展现了市井生活的一角。通过平民餐馆“烤肉刘”这个场景,作者描绘了各色食客及其生活状态。尤其是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以其孤独、卑微而又坚韧的形象引人深思。老头表面上的破烂不堪和积攒巨款的矛盾,突出了社会的冷漠与个体的尊严诉求。全篇笔触细腻、生动,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散文化的叙述风格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动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揭示了讽刺当时社会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的主题”错误。“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并不是为了揭示社会以权谋私的主题,而是为了表现煤站副经理与烤肉刘之间的熟悉关系,并没有讽刺意味。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
C.“强化了人物自卑的性格特征”错误。句③中,“老头”的情绪恢复并不是表现人物自卑,而是展示他在平常生活中惯常的行为和态度,没有特别强化自卑的性格特征。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视角的把握能力。
第(4)段画波浪线处是通过旁观者的眼光描述捡烂纸的老头与几个小伙子之间的冲突的行为,“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连用了两个问句,表现出作为旁观者对这个从里糟到外老头出来叫阵打架表示怀疑,认为如果他和这几个小伙子打架,随便哪一个小伙子一拳都能将他揍趴下,从而表现出人们对老头的怀疑和鄙夷的情感。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交替表现,使读者更直接参与老头的处境,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设题要求,如本题“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便是其中之一,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这是针对文体意识设置的探究题,要答好这道题,需要学生了解小说和散文这两种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并能从具体文本中发现散文化小说与散文的交叉点。难度较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是以平实的方式呈现。捡烂纸的老头穿着破烂,行为怪异,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刻画他的性格特点,只是通过他的日常行为和言语来展现他的存在。其他人物如烤肉刘、退休职工、副经理等也都是以平实的形象出现,没有过多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冲突。这种平实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使小说更具生活气息,如同散文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感。
作为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展开。如对烤肉刘的餐馆的描写,详细地介绍了餐馆的菜品、价格以及顾客群体,营造出一种生活的氛围。捡烂纸的老头的出现也很自然,他每天在烤肉刘吃饭,与其他顾客一起构成了一幅市井生活画卷。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缓慢,没有强烈的冲突和悬念,就像散文一样娓娓道来。
作为小说的结构,一般是一波三折,中间有伏笔铺垫,会以彩线串珠,而本文却非如此,行文中既没有波折,中间也没有伏笔,开头舒缓,收尾急促,中间自然;
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平实,近乎口语,短句居多,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散文的流畅和亲切感。
而且文章开头两段对烤肉刘的饭食和顾客表现的描写很有地域风情色彩,如烤肉刘的馆子被描绘得十分具体,从门脸儿的饼铛声到店内的铁罐、凳子等细节,都展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具有散文的抒情韵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鸢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到得无私A可克B自有端拱C时D在E虽曰F何思G何虑H非I初学J时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与“是故圣益圣”的第二个“圣”用法相同。
B. 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不相同。
C. 省,指省察,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的意思相同。
D. 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 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做学问“静心学习”最重要。
C. 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D. 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14.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