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
试题预览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其中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早已为人所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帝喾)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所认为的黄帝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本文所谓“边缘”,是指人类文化适应上存在边缘效应的地方。边缘效应的说法来自生态学,如森林的边缘存在更加多样的生态空间,它们能够给予物种更多样的适应选择。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尤其是在文化发展的转型期,如农业起源阶段。进一步拓展这一视角,用以考察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相关问题,可以丰富我们考察这些问题的维度。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的现象,在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人口的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
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环境,进化成更方便生存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曝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早时为了利用死亡的动物与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他们制作出切割与挖掘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潮湿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入其中,随着气候的日益干燥,他们又被迫离开。如此反复,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于是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与之类似,对于文明化的进程,传统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缘地带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战争,所以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不得不在适应上保持更高的弹性,以利用时空分布上不那么确定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有时甚至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总之,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舒铁梳理、回顾了关于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认为蒙文通等学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B.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没有可观之处,因此可以忽略不论。
C. 进入边缘地带的人群广泛利用资源,驯化潜力物种,其谋生方式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
D. 热带雨林因气候的变化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只好改变体质,否则无法适应环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海经》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的记载与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说法不同,这与该书对天下之“中”的认知不同有关。
B. 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代替了早期的“中原中心说”,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逐渐发展、由浅入深的。
C. 根据“撒哈拉泵”假说可知,撒哈拉地区干旱气候和潮湿气候交替,前者将人类祖先一次又一次地“泵”出了非洲。
D.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活在“边缘地带”的人群也是如此,他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但也更容易受到战争的冲击。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   )
A. 末次冰期结束之后,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
B. 红山文化因环境的制约而崩溃,为更重视狩猎采集的小河沿、哈民等文化所取代。
C.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就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
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4. 在古史起源问题上,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三位学者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5. 荆楚文化是一种与中原文化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请根据材料二谈谈其形成自身特色的原因。
【答案】1. D    2. B    
3. B    4. 同:三位学者都认为中国古史起源是多元而非一元的。
异:①傅斯年认为古史起源的重心在北方的河、济、淮流域,南方无足轻重;
②徐旭生认为可分华夏、东夷及苗蛮三个集团,北部华夏、东夷集团的文化领先于南部苗蛮集团的文化;
③蒙文通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个集团,三个地区 文化各成体系,差异较大。    
5. ①荆楚地区在文化演进上要晚于中原地区,且在当时属于边缘地带,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因此会吸收与传承中原地区的道德思想和理性精神。
②荆楚地区属边缘地带,内部阻力更小,所以它更容易打破主流文化的制约,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通过对古史起源和边缘效应的分析,探讨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材料一梳理了学术界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发展脉络,展示了一些学者从文化进化路径的不同视角出发,强调中华文明的多区域、多阶段特征。材料二引入边缘效应理论,说明边缘地带因其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材料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发展的复杂过程,强调了边缘文化在促进文明传播与创新中的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热带雨林因气候的变化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可知,选项说法以偏概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逐渐发展、由浅入深的”错误。文中只是讲了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两种学说的变化,并不代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逐渐发展、由浅入深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边缘效应收益”是说边缘地带能够促使人类扩散,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革新的产生。
A.由“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可知,边缘地带能够促使人类扩散,符合观点;
B.从选项的表述中看不出“红山”或“小河沿、哈民”处于“边缘”地带,因此选项与“边缘效应收益”无关,不能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的观点;
C.由“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就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可知,边缘地带有利于革新的产生,符合观点;
D.由“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可知,边缘地带能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同:
由“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早已为人所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等可知,三位学者都认为中国古史起源是多元而非一元的。
异:
由“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可知,傅斯年认为古史起源的重心在北方的河、济、淮流域,南方无足轻重;
由“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可知,徐旭生认为可分华夏、东夷及苗蛮三个集团,北部华夏、东夷集团的文化领先于南部苗蛮集团敷文化;
由“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可知,蒙文通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个集团,三个地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差异较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可知,荆楚地区在文化演进上要晚于中原地区,且在当时属于边缘地带,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因此会吸收与传承中原地区的道德思想和理性精神;
由“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可知,荆楚地区属边缘地带,内部阻力更小,所以它更容易打破主流文化的制约,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区委连夜召集附近几个村庄的支部书记和武委会主任开会,布置了配合军队作战的任务。高四海担任了侦察组的组长,组员里面有一个女的,就是春儿。
“你要我去干什么呀?”从会场出来,春儿问高四海,“给你们添累赘吗?”
“快到家里打扮一下,我们一块儿去出探,”高四海笑着说,“我知道你是个顶灵通的孩子!”
一老一少,在堤坡小屋里打扮好出来,天刚发亮儿,高四海背着大柴草筐,穿着件破夹袄,系着白搭包。春儿举着红缨大鞭,赶着姐姐家那一群山羊。他们估计敌人可能从县城这个方向来,就奔着崔家老坟去。春儿赶着羊在道沟里,老头儿走在道坡沿上,四下里瞭哨着。
四月初,小麦正扬花儿。早晨野外的风很凉,春儿的身上却是燥热,她说:“大伯,前边有动静吗?”
“什么也没有,夜里开了会,连路上行人都断绝了!”
“你眼花不眼花?”春儿笑着说,“别叫我和敌人走个碰头儿呀?”
“我眼花你给我去配花镜?”老头儿不高兴地说,“年少别笑白头人!”
到了崔家老坟,老头儿站住说:“我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把羊轰上来!”
一丈多高的沟墙,就是山羊也爬不上去,春儿一个个把它们抱起来,老头儿扳着犄角,拉了上去。羊们抖抖身上的土,就跑到坟坎里去吃草了。
老头儿把春儿拉上来。
这是一片大坟地。临道边,有两个老虎样儿的石兽,半截身子埋进土里,嘴上涂满车油泥。有几匹石马也陷在泥土里。坟地里,密密的芦草有半人高,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没有风,也在“哗哗”地响。春儿摇动着大鞭,把羊们赶到芦草深处去。
高四海把草筐放在道沿上,割起芦草来,不断直起身子,瞭望通城里的路。
春儿有些着急,一有风吹草动,她就侧着耳朵听。她听见“咚咚”的响声,在她身边的一棵大杨树上,有一只啄木鸟儿,展开华丽的翅膀。春儿脱了鞋,光着脚爬到树上,坐在树杈上瞭望。
“有人来了!”她小声对高四海说,把身子紧贴着树干。
从东边来了一个骑车子的,他在道沟上面,走走站站,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
路过坟边,他从车子兜儿里掏出一支手枪来。
高四海还是弯着身子割芦草,整整齐齐地放到筐里去。
“老头儿!”骑车子的人下来走到他跟前说,“你是哪村的?”
“你问我呀?”高四海直起身子来说,“小村庄,五龙堂的,你打哪里来呀?”
“你不要问!”骑车子的人把手里的枪一扬。
高四海就又弯腰割草。
“你们村里驻着军队没有?”骑车子的人问。
高四海不言一声。
“喂!”骑车子的人喊,“你聋了吗?”
“我不聋。”高四海一边割草一边说,“鸡叫狗咬我全听得见。你不叫我问你,你就也别问我!”
“这老头儿很倔!”骑车子的人把枪又一扬说,“你不怕这个玩意儿!”
“我不怕,”高四海说,“在我们这一带,凡是拿枪的都是八路军、工作人员。他们也从来不吓唬人,除非是那些汉奸们,可我看着你又不像!”
“我不像吧?我不像一个汉奸吧?”骑车子的人笑着,把枪放在车兜儿里,把车子靠在石兽上。
“不要靠在那上边,那上边有油。”高四海说。
“可不是!你不说,我还没看见哩,”推车子的人把车子往前推了推,靠在高四海身边一棵小树上,转过身来坐在一铺芦草上说,“你们这里的人,也够绝的了,这样一挖道沟,汽车坦克都不好走,通到你们村里,都是这么深的沟吗?”
“到处都一样,”高四海说,“咱这里哪有汽车呀?”
“你们没有,日本人有呀!”骑车子的人说,“一边走一边填沟,你看有多么别扭!”
“他别扭他的吧,用不着替他们发愁。”高四海把烟袋递给骑车子的人说,“谁叫他侵略咱们呀!抽袋烟吧!”
骑车子的人接过烟袋来,低头打火,他没有使惯火镰,老是打不着。高四海伸手从他的车子兜儿里把枪摸出来,坐在屁股底下,说:“来,我给你打吧,你是使自来火儿的手!”
“你算猜着了!”骑车子的人说,“我平常抽的是烟卷儿,可是这两天,什么也买不到。”
“一看你就不像咱乡下人!”高四海又说,“你一定生在大地方!”
“唔!”骑车子的人说,“我是保定府人!”
“你是出来给日本人带路的?你一定是个汉奸!”高四海说着站起来。
骑车子的人立起来,就去车子兜儿里抓枪。
高四海把枪一举说:
“在这里呢!”
汉奸扑过来要夺,高四海一闪身子,顺劲儿一推,汉奸就栽到一个石老虎身上,亲了个嘴儿,沾了满脸油泥。高四海把他的手背过来说:“你先不用回去给日本报信,就在这里凉快会儿吧!”
他把汉奸的裤带解下来,把汉奸的脑袋硬折过去塞到裤裆里,像打蒲包儿一样,用裤带捆了,推到芦草深处一个狐狸洞口上。
“大爷,你不要活埋我呀!”汉奸在裤裆里说。
“谁家的坟地叫埋汉奸呀?”高四海说,“这叫看瓜园。说实话,你出来干什么?”
“日本人叫我来打探这里有没有八路军,道路儿好走不好走。”汉奸说。
“日本人到了哪里?有多少人马?”高四海问。
“到了新营,”汉奸说,“两辆汽车,二十匹马队。现在也许过了河。”
“走哪条路?奔哪里来?”高四海问。
“就打算走这条路,奔子午镇来。”汉奸说。
“你在树上猴着吧,我去给你姐夫送个信儿,”高四海望着春儿说,“就骑着这辆自行车!”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四海让春儿加入了侦察组,但从春儿“给你们添累赘吗”等问话中,可以看出她心里很不情愿做这个工作。
B. 高四海从骑车的人“走走站站,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和他带着手枪这些行为上,就可以知晓他的身份。
C. 为了阻止敌人的进攻,抗战军民挖掘了很深的道沟,敌人要想利用汽车和坦克,就只好“一边走一边填沟”。
D. 高四海把汉奸“推到芦草深处一个狐狸洞口上”,是在警告他,如果像狐狸一样狡猾不老实,就将他活埋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初次写到石老虎时,说它“嘴上涂满车油泥”,这一细节给下文相关情节做了铺垫。
B. 骑车人路过坟边,“从车子兜儿里掏出一支手枪来”,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警觉的心理。
C. 高四海说“谁家的坟地叫埋汉奸呀”,这简短的话语中,透露出人民对汉奸的鄙视与仇恨。
D. 文章语言清新,用词生动形象,如最后一段中的“猴”字就将春儿的灵活表现得恰到好处。
8. 文本塑造“春儿”的形象,主要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9. 孙犁在文章中曾多次称赞抗战军民的智慧,本文中高四海是怎样做到“智擒”汉奸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侧面衬托高四海;
②春儿在去崔家老坟的路上身上“燥热”,担心“和敌人走个碰头儿”,到了崔家老坟又“有些着急”,看见有人来了就“把身子紧贴着树干”,这些都明她在对敌斗争中还比较生疏、紧张、不够成熟,这也就从侧面衬托了高四海的老练和稳重。    
9. ①隐藏身份。高四海化装成放羊、割草的村民,让汉奸难以识别他的真实身份和真正目的;
②语言麻痹。高四海故意说骑车子的人不像汉奸, 让汉奸感到高兴,因而掉以轻心;
③巧取枪支。 高四海跟汉奸套近乎,请他抽袋烟,趁他低头打火时悄悄把车兜儿里的手枪摸了出来。
【解析】
【导语】孙犁的《风云初记》通过简练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的智慧与勇气。在故事中,高四海和春儿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机智和勇敢。这个片段中,他们巧妙地利用侦查任务,伪装身份,成功智擒汉奸,特别是高四海的从容和机智指引整个事件的发展。同时,孙犁在描绘人物对话和环境时,用简单的细节层层铺陈出紧张感,传达对乡土环境的熟悉与亲切,为情节增添了真挚的人情味。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可以看出她心里很不情愿做这个工作”错误。从下文相关情节来看,春儿是对让自己做侦察工作不大理解,而不是“很不情愿”。
B.“就可以知晓他的身份”错误。高四海主要是通过和骑车人打交道,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确定他的汉奸身份的。
D.“是在警告他,如果像狐狸一样狡猾不老实,就将他活埋掉”错误。高四海将汉奸“推到芦草深处一个狐狸洞口上”,有威胁将他活埋的意思,但地点与狐狸的“狡猾不老实”无关。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语言清新”错误。本文的语言风格主要是朴素自然,用字用词口语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作用的能力。
文中“春儿”是次要人物,其形象的塑造,主要作用是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高四海。
由“‘你要我去干什么呀?’从会场出来,春儿问高四海,‘给你们添累赘吗?’”可知,“春儿”作为侦察组的一员,缺少工作经验和自信;在去崔家老坟的路上,虽然早晨野外的风很凉,春儿的身上却是燥热,还担心“和敌人走个碰头儿”;到了崔家老坟后,“春儿有些着急,一有风吹草动,她就侧着耳朵听”,看见有人来了“把身子紧贴着树干”,这些都足以看出春儿对敌经验不足,有其生疏、紧张的一面,这也就从侧面衬托了文章的主要人物高四海成熟老练、遇事稳重的形象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
首先是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由“一老一少,在堤坡小屋里打扮好出来,天刚发亮儿,高四海背着大柴草筐,穿着件破夹袄,系着白搭包。春儿举着红缨大鞭,赶着姐姐家那一群山羊”可知,高四海化装成放羊、割草的村民,让汉奸难以识别他的真实身份和真正目的;
然后是用语言麻痹敌人。由“‘我不怕,’高四海说,‘在我们这一带,凡是拿枪的都是八路军、工作人员。他们也从来不吓唬人,除非是那些汉奸们,可我看着你又不像!’”可知,高四海故意说骑车子的人不像汉奸,让汉奸感到高兴,不再过于紧张警惕,因而掉以轻心;
最后是巧取枪支。由“谁叫他侵略咱们呀!抽袋烟吧!”“骑车子的人接过烟袋来,低头打火,他没有使惯火镰,老是打不着。高四海伸手从他的车子兜儿里把枪摸出来,坐在屁股底下”可知,高四海跟汉奸套近乎,主动请他抽袋烟,趁他低头打火时,悄悄把汉奸藏在车兜儿里的手枪摸了出来,若无其事地坐在自己的屁股底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林甫善刺上意,时帝春秋高,听断稍怠,厌绳检,重接对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林甫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适,沈蛊衽席,主德衰矣。林甫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卒不可得也。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以王鉷、吉温、罗希奭为爪牙,数兴大狱,衣冠为累息。林甫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子岫为将作监,见权势熏灼,惕然惧,尝从游后园,见辇重者①,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满前,一旦祸至,欲比若人可得乎?”林甫不乐曰:“势已然,可奈何?”
(节选自《新唐书•李林甫传》)
材料二:
人主当务好要②,而不当务无为。夫无为之言为妙矣,此羲、农、尧、舜得道之事也,而庸君昏主闻其说而乐之。深居奥处,蔽塞耳目,是非过前而不察,奸臣愚弄而不悟,视人之利害、国之存亡,若越人问秦人之疾痛者,曰:“我无为也。”耽乐饮酒,便嬖女色,晏朝早罢,游荡无度,亦曰:“无为也。”是故莫若好要。吾不治事,付人以事而观其成;吾不吝权,分人以权而观其趋。事成而利则可,事成而害则必治其故,而赏罚行焉。分吾之权而志于公,则任之;盗吾之权而行其私,则弃之,而用舍分焉。此之谓要。知好要则进乎无为矣。
唐明皇用李林甫十余年,尽失贤者之助,太宗之法度废革略尽,贞观之风俗变坏无遗。林甫朝夕所从事者,非聚敛奢侈以荡移人主之心意,即罗织刑狱以破灭人之家族也。国门之内,干戈砧钺未尝绝,而间为神仙鬼神之说以动其心。而明皇恬不为虑,漫不知察,利器去手而不觉,一败涂地,没世不复。凡此者,其始好无为之说者也,后之人主可不戒哉?
(节选自张耒《又读唐书二首》)
【注】①辇重者:运输重物的人。②好要:抓住政务的要领。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林甫每奏A请B必先饷C遗D左右E审伺F微旨G以H固恩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刺探、探询,与《屈原列传》“以刺世事”中的“刺”意思相同。
B. 徙,贬谪、贬黜,与成语“流离转徙”中的“徙”意思不同。
C. 存亡,偏义复词,指灭亡,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用法相同。
D. 绝,停止,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林甫阴险狠毒,而相温和喜悦,似乎很容易亲近,其实心机深沉。他培植了一批党羽,屡次制造大案,缙绅士大夫都为之战战兢兢。
B. 李岫认为父子二人同朝为官而权势熏天,因而深感忧虑。他曾劝说父亲不要贪恋权位,树敌过多,李林甫认为形势已经如此,没有办法。
C. 昏庸之主深居宫中,闭目塞听,受到奸臣的蒙蔽玩弄而不醒悟,荒于政事,贪图享乐,还自以为这就是无为而治。
D. 明君抓住了政务的要领,将权力下放。分权的人如果秉公办事,就受到重用;如果怀着私心办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