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
试题预览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青桐鸣大联考(高二)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诞生于黄河流域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及传说,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所指的就是夏商周三代基本制度继承发展的历史渊源。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虽几经迁移,但均位于黄河流域,这里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礼乐传统,形成了“中国”的正统观念,为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黄河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求变意识。《礼记•大学》记载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中记载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在今天仍然警醒并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创新发展。这些饱含民族智慧的文化思想,包括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构成了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为中华文明演进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数千年来,沿黄河流域,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杜甫等先贤文豪。黄河文化孕育的政治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实践。“天下大同”是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和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在造就灿烂文化滋养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同时,黄河在历史上又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狐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在一次次战胜洪水灾害的斗争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日益成熟,造就了勤劳善良、不畏艰险、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性,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申富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材料二:
百年考古揭示,中华大地各区域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陆续进入文明的门槛,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考古发现的众多早期王权国家和区域文明大体同时衰落,只有在黄河中游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夏王朝形成并壮大。此后的3000余年里,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嵩山河洛地区,长期作为正统王朝都城所在地。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原腹地出现仰韶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高峰。持续进行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区域环壕聚落普遍流行并且规模明显扩大,如郑州大河村、荥阳青台、巩义双槐树等,环壕聚落的面积都在50万平方米以上。巩义双槐树遗址位于伊洛河汇入黄河处,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有三重环壕,中心区是由半围墙和壕沟圈护的多排大型房址组成的类似宫城的“宫殿”区,有深厚夯土精心筑成的大型活动广场,呈“前朝后寝”的布局。
公元前2800年以来,龙山文化形成城池林立的文化景观。中原腹地以夯土围垣为重心的中小型城邑广泛兴建,如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辉县孟庄、温县徐堡等,反映了区域社会整合的步伐在逐渐加快。公元前2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形成襄汾陶寺、神木石峁等超大型都邑,代表着区域聚落形态的新突破、区域社会组织的新模式。陶寺遗址,占地面积至少280万平方米,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等先后被发现,居民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而雄踞在陕北高原上的石峁遗址,由伟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构成,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乐器、陶器等。它们最终汇入中华文明起源的巨流之中。
中原腹地处于“天下之中”的区位,重农固本、兼利四方的发展模式,成为合理、有利的历史选择。经过长期的政治实践和探索,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中原腹地形成以洛阳偃师二里头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呈现出路网和围垣界隔的多宫格布局,10万平方米左右的宫城是都邑的重心,东、西两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殿宗庙建筑成为后世宫室制度的先声,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开创了后世官营手工业的先河,诞生了以铜玉礼器为代表的器用制度。
夏商王朝形成了国家治理方式、王都营造理念、地方统辖策略以及宫室制度、器用制度、墓葬制度等礼仪制度。“夏礼”“殷礼”“周礼”一脉相承,是黄河文化的精髓,“礼仪之邦”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质。商王朝晚期殷墟的考古发现中,成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传承至今的汉字的源头,也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汉字文化是在黄河中下游区域孕育发展成熟的,是黄河文化中最主要、最持久的文化血脉,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在民族凝聚、国家统一和文化复兴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侯卫东《黄河文化见证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流域承载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其为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B. 夏王朝形成后的3000余年里,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嵩山河洛地区一直是正统王朝都城所在地。
C. 位于伊洛河汇入黄河处的巩义双槐树遗址可以证明,当时中原腹地环壕聚落的规模明显扩大。
D. 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和石峁遗址由伟岸的皇城台、坚固的内城和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构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商周三代基本制度有继承发展的历史渊源;礼仪制度也一脉相承,是黄河文化的精髓。
B. 沿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是研究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
C. 二里头文化形成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的中原腹地,它是长期的政治实践和探索的结果。
D. 二里头遗址出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室和官营手工业,诞生了最早的铜器玉器。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饱含创新精神的一项是(   )
A.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易经》
B.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楚辞》
C.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D.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4. 材料二中多次使用数据并提及具体年代,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哪些价值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D    
3. B    4. ①多次使用数据和提到年代使论述更真实,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②便于读者区分年代和比较各种文化遗址规模的不同,使论述条理清晰,同时也突出了黄河文化历史之悠久。    
5. ①黄河文化中丰富的创新求变意识,在今天仍警醒并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创新发展。
②黄河文化中孕育的“天下大同”等政治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实践。
③黄河文化中勤劳善良、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等品性,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社会走出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④黄河文化孕育的汉字文化在当今民族凝聚、国家统一和文化复兴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历史和考古的视角,深入探讨了黄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材料一侧重于黄河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传承,强调其在中华民族精神、礼仪制度和创新意识方面的贡献。材料二则通过具体的考古发现,展示了黄河流域在早期文明形成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黄河文化在国家治理、都城建设和文化基因方面的深远影响。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全面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黄河流域承载着”错误,承载中华民族崇高精神价值追求的不是“黄河流域”,而是诞生于黄河流域的诸多神话及传说。
B.“一直是”错误,此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原文是“长期作为正统王朝都城所在地”。
D.“由伟岸的皇城台、坚固的内城和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构成”错误,原文中没有说陶寺遗址也是“由伟岸的皇城台、坚固的内城和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构成”,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D.“出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室和官营手工业,诞生了最早的铜器玉器”错误,材料二原文是“成为后世宫室制度的先声,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开创了后世官营手工业的先河,诞生了以铜玉礼器为代表的器用制度”,无法得出是出现的“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和“诞生了最早的铜器玉器”的结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说要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做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进而因势利导,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体现了创新精神。
B.意思是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没有体现创新精神。
C.意思是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要勇于突破旧俗,有创新意识,体现了创新精神。
D.意思是说不堵塞其他流水,水就不能朝一个方向流动;不停住一只脚,另一只脚就无法迈步,韩愈从“塞”和“流”、“止”与“行”的对立角度讲述了破旧和立新的关系,体现了创新精神。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多次使用数据即列数字,能使文章准确、科学,更有说服力;多次提及具体年代,便于读者了解对应的文化,加之遗址规模的数据、使文章富于条理,使读者对各种文化的年代和规模有清晰的了解。罗列的一系列时间,也能凸显黄河文化历史之悠久。
①在学术性文本中,数据的使用能够增强论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材料二中多次提及具体面积(如“50万平方米以上”、“100万平方米以上”)、时间跨度(如“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等具体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考古发现和长期研究,使得论述更加严谨,具有科学性。多次使用数据即列数字,能使文章准确、科学,更有说服力。
②通过提及具体年代,材料二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示了黄河文化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频繁提及具体年代,特别是从远古时期开始的年代,强调了黄河文化历史的悠久和深远。此外,不同年代的提及也使得各种文化遗址和现象得以在时间轴上区分开来,论述更加清晰条理,便于读者区分年代和比较各种文化遗址规模的不同。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文化遗址规模、布局等,可以揭示出黄河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据此,可概括出便于读者区分年代和比较各种文化遗址规模的不同,使论述条理清晰,同时也突出了黄河文化历史之悠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要审清题干问的是“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哪些价值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找到题干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分条分点地进行概括即可。
①材料一中提到,《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思想,体现了黄河文化中丰富的创新求变意识。这种意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警醒并鼓舞着中华民族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挑战。
②材料一第二段前半段指出,“天下大同”是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它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这一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它促使当代中国人更加珍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材料一第二段后半段强调,在与黄河洪水的斗争中,中华民族展现了“勤劳善良、不畏艰险、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性”。这些品性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敢于胜利,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
④材料二最后一段指出,“汉字文化是在黄河中下游区域孕育发展成熟的……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汉字文化在民族凝聚、国家统一和文化复兴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传承工具,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文化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生(节选)
契诃夫
主任对我说:“我留用你,纯粹是出于对你可敬的父亲的尊重,要不然你早就从我这儿滚开了。”
过了两天光景,我就被辞退了。自从我被人看作成人以来,我照这样更换了九次工作,这使得我父亲十分伤心。我在各式各样的机关里做过事,可是所有职务都相像,就跟这滴水和那滴水相像一样:我总得坐着写字,听愚蠢或者粗鲁的训斥,等着革职。
我去见父亲的时候,他正靠在一把圈椅上,闭着眼睛。他的脸又瘦又干,胡子剃光的地方颜色发青,如同一个年老的管风琴琴师,脸上现出谦卑的、听天由命的神情。他没有理睬我的问候,也没有睁开眼睛,只是说:
“要是我那亲爱的妻子,你母亲,如今活在世上,那你的生活就会成为她经常苦恼的源泉。”他睁开眼睛,接着说,“我该拿你怎么办呢?”
我年纪小的时候,我的亲人和朋友都知道该拿我怎么办:有的劝我去参军,有的劝我进药房,有的劝我进电报局。可是现在我已满二十五岁,参过军,做过药剂师,进过电报局,人间的一切工作我好像都已经干完,别人就不再劝我,只是叹气或者摇头了。
“你自己是怎样想的呢?”父亲接着说,“一般年轻人到了你这种年纪都有牢靠的社会地位了,可是你看看你自己:没家没业,吊在你父亲的脖子上靠他养活!”
“明天我们一块儿去,你要跟主任赔罪,答应他以后勤恳地工作,”他最后说,“你不能没有社会地位。”
“请您听我讲一下,”我闷闷不乐地说,我对这种谈话根本不存一点指望,“您所谓的社会地位是用金钱和教育换来的特权。没有金钱和没受过教育的人靠体力劳动来糊口,我看不出我有什么理由应当成为例外。”
“一讲到体力劳动,你说的话就愚蠢又庸俗!”父亲气恼地说,“你要明白,没脑筋的家伙,你除了粗野的体力以外还有圣火,它使你远远地高出驴子和爬虫。几千年来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够得到这种圣火。你曾祖父波洛兹涅夫将军在包罗吉诺一带鏖战,你祖父是诗人、演说家、首席贵族,你伯父是教师,最后我,你父亲,是建筑师!波洛兹涅夫家历代的人传下这种圣火来,莫非是要你来扑灭它?”
“应当公平才对,”我说,“成千上万的人都在从事体力劳动。”
“让他们去从事体力劳动好了!此外他们也不会干别的!体力劳动什么人都干得了,圣火却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
再谈下去也无益了。父亲崇拜自己,对他来说只有他自己说的话才能使他信服。此外我很清楚地知道,他评论粗重劳动时态度如此高傲,倒不是出于圣火之类的考虑,而是因为他暗自担心,生怕我去做工人,招得全城的人议论纷纷。主要是我的同辈都早已毕业,有了很好的前程,国立银行办公室主任的儿子已经做了八品文官,我这个独生子却一事无成!可是我仍旧坐在那儿,无力地反驳他,希望他最终能理解我。其实,整个问题简单,可是父亲没看出这种简单,却找出些堂皇得肉麻的话来跟我讲圣火,讲伯父,粗暴地骂我是没脑筋的家伙。不管怎样,我是爱我父亲和我姐姐的。我从小就养成习惯,遇事向他们要主意,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日后恐怕也改不掉了。我做得对也好,不对也好,总是怕伤他们的心,我生怕父亲激动得涨红他那细脖子,生怕他中风。
“对我这种年纪的人来说,”我说道,“老是坐在一个不通气的房间里抄写,好比一架写字的机器,未免丢脸,难堪。这哪儿谈得上什么圣火呢!”
“这毕竟是脑力劳动啊,”父亲说,“算了,别再谈下去了。不管怎样我要警告你:要是你再不去上班,而追随你那种可鄙的倾向,那我和我女儿就不再爱你。我发誓:我要取消你的继承权!”
我十分诚恳地想要证明我的动机完全纯正,我打算一辈子照这原则生活,我就说:“对我来说继承权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我预先声明,我不要一切遗产。”
他的脸涨得通红。“不准你这样跟我讲话,”他用尖细的声音叫起来,又敏捷又灵便地用习惯的动作照准我的脸颊打了两巴掌,“你变得无法无天了!”我小时候,父亲一打我,我一定站得笔直,手心对着裤缝,直直地瞧着他的脸。如今他打我,我张皇失措,仿佛我的童年仍旧在继续着似的。我挺直身体,极力直着眼睛瞧他的脸。他在前堂抓起他的伞,照准我的脑袋和肩膀又打了好几下。这时候姐姐推开客厅的门,想看一看为什么这样吵闹,可是她立刻现出害怕和怜悯的神情扭转身回去了,没有替我说一句求情的话。
我那种不预备回办公室而打算过新的劳动生活的心已经没法动摇了。要考虑的只有选择哪种行业,这是不大困难的,因为我觉着我很强壮,刻苦耐劳,最繁重的劳动也担得下来。从前我也向往精神活动,后来我在各式各样的机关里做事,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十分清闲地度过,而人家却对我说,这就是脑力劳动。我在读书和做事方面的活动并不需要花费什么脑力,也不需要什么才能或者个人的才干,更不需要创造的热情,那是一种机械的活动。我把这样的脑力劳动看得低于体力劳动,我认为这种劳动一分钟也不能成为人们过无忧无虑的闲散生活的借口,因为这种劳动本身不是别的,只不过是一种骗局,只不过是闲散的一种形式罢了。大概,真正的脑力劳动我还从来没有见识过吧。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任是一个虚伪的人,并不是真心尊敬“我”可敬的父亲,他最终辞退了“我”,这让“我”父亲非常伤心。
B. 文中把父亲比喻成管风琴琴师,他的神情显现出对“我”的不满,他认为如果母亲在世,也会因“我”而苦恼。
C. 父亲要“我”顺从地去坐办公室,认为脑力劳动有社会地位,而“我”并不认同,认为不应该歧视体力劳动。
D. “我”不愿成为办公室里的写字机器,仍诚恳希望父亲能理解“我”,没有认识到父亲固执己见的原因。
7. 关于文中父亲打“我”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由“脸涨得通红”到“用尖细的声音叫”再到“打”,说明“我”的声明使他气急败坏。
B. 父亲打“我”时“又敏捷又灵便地用习惯的动作”,可见他对“我”的家暴长期存在。
C. 姐姐“害怕和怜悯”的神情和“扭转身回去”的动作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的专制和无情。
D. 这段描写了小时候的“我”与现在“我”被打时的反应,两相对比说明“我”不愿屈服。
8. 文末“我”为何说“打算过新的劳动生活的心已经没法动摇了”?
9. 本篇小说中“我”和父亲对整个问题“是否简单”的看法十分不同。请你任选一方分析理由。
【答案】6. C    7. D    
8. ①“我”坚定地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②“我”觉得自己很强壮,刻苦耐劳,最繁重的劳动也担得下来。③坐办公室并不是真正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机械的活动和骗局,这样的脑力劳动低于体力劳动。④父亲对体力劳动的蔑视。其家长专制作风和殴打行为,激起了“我”的反抗心理,也促使“我”从事体力劳动的心不再动摇。    
9. (示例一)从“我”的角度来说,整个问题简单。①这只是“我”个人如何谋生的问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可以谋生。②这只是个人意愿,“我”希望按自己的原则生活,愿意过新的劳动生活。
(示例二)从“父亲”的角度来说,整个问题不简单。①这关乎社会地位。“我”应该坐办公室,从事有社会地位的脑力劳动。②这关乎声誉。“我”的发展对家族和父亲自身的声誉有影响。③这关乎父亲的权威。“我”应该顺从父亲,不能忤逆父亲的权威。
【解析】
【整体分析】契诃夫的《我的一生》通过主人公与父亲的对话,揭示了两代人对社会地位和劳动价值的不同看法。父亲代表传统观念,崇尚脑力劳动和社会地位,而主人公则认为体力劳动同样值得尊重。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父亲的专制和主人公的反抗,反映了社会变迁中的价值冲突。契诃夫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个人理想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A.“主任是一个虚伪的人”说法有误。让父亲伤心的主要是“我”照这样更换了九次工作,辞退“我”并不能看出主任是否虚伪。
B.“把父亲比喻成管风琴琴师”错误,不是比喻,同类事物之间不能构成比喻。
D.“没有认识到父亲固执己见的原因”说法不当,原文可以看出“我”了解父亲,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D.“对比”错误,原文“小时候,父亲一打我,我一定站得笔直,手心对着裤缝,直直地瞧着他的脸。如今他打我,我张皇失措,仿佛我的童年仍旧在继续着似的。我挺直身体,极力直着眼睛瞧他的脸”,可看出,父亲打“我”时,“我”虽然“张皇失措”,但身体反应是一致的,不是对比。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和分析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我”为何说“打算过新 劳动生活的心已经没法动摇了”,明确这是问原因,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
首先理解题干中句子,“打算过新的劳动生活的心”是指“我”坚定了从事体力劳动的心;
再从文本中找到答题区间,前面有“应当公平才对”,表明“我”认为成千上万的人都在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我打算一辈子照这原则生活”,表明“我”认为自己能够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因为我觉着我很强壮,刻苦耐劳,最繁重的劳动也担得下来。
后文有“我”对办公室工作的真实看法,“我”认为坐办公室是一种机械的活动,我把这样的脑力劳动看得低于体力劳动,我认为这种劳动一分钟也不能成为人们过无忧无虑的闲散生活的借口,因为这种劳动本身不是别的,只不过是一种骗局,只不过是闲散的一种形式;
最后,是父亲对体力劳动的蔑视,他认为体力劳动是低级的、粗重的、可鄙的,从事体力劳动没有社会地位,除了体力劳动他们什么都不会干,这促使“我”从事体力劳动的心不再动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作品的能力。
题干让任选一方分析理由,首先选择角度,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从“我” 角度来说,整个问题简单。
①“我”认为成千上万的人都在从事体力劳动,“没有金钱和没受过教育的人靠体力劳动来糊口”,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谋生的手段,“我”也不例外。
②“我”把坐办公室,比作一架写字的机器,这样的脑力劳动低于体力劳动,“我”认为这种劳动一分钟也不能成为人们过无忧无虑的闲散生活的借口,因为这种劳动本身不是别的,只不过是一种骗局,只不过是闲散的一种形式罢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脑力劳动,“我”坚定了从事体力劳动的心,希望按自己的原则生活,愿意过新的劳动生活。
从“父亲”的角度来说,整个问题不简单。
①父亲要“我”顺从地去坐办公室,认为脑力劳动有社会地位,从事体力劳动没有社会地位,“你不能没有社会地位”,这关乎社会地位。
②“我”的同辈都早已毕业,有了很好的前程;“我”的曾祖父、祖父,到父亲自己都从事脑力劳动,这是家族荣耀,而“我”如果从事体力劳动就会英雄家族和父亲的声誉。
③小时候父亲打“我”和现在打“我”,都是为了维护父亲的权威,“你变得无法无天了!”父亲认为“我”应该顺从父亲,不能忤逆父亲的权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
(节选自《说苑•敬慎》)
材料二:
六年春,晋使郤克于齐,齐使夫人帷中而观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报,不复涉河!”归,请伐齐,晋侯弗许。齐使至晋,郤克执齐使者四人河内,杀之。十年春,齐伐鲁、卫。鲁、卫大夫如晋请师,皆因郤克。晋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齐。六月癸酉,陈于鞍。逢丑父为齐顷公右。顷公曰:“驰之,破晋军会食。”射伤郤克,流血至履。克欲还入壁,其御曰:“我始入,再伤,不敢言疾,恐惧士卒,愿子忍之。”遂复战。战,齐急,丑父恐齐侯得,乃易处,顷公为右,车絓于木而止。晋小将韩厥伏齐侯车前,曰:“寡君使臣救鲁、卫。”戏之。丑父使顷公下取饮,因得亡,脱去,入其军。晋郤克欲杀丑父,丑父曰:“代君死而见僇,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克舍之,丑父遂得亡归齐。于是晋军追齐至马陵。齐侯请以宝器谢,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上一个『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