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堂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堂作业(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堂作业【基础演练】一、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桥礅  调剂  犯而不校  拾人牙慧B.恫吓  缘分  诚惶诚恐  拳拳服膺C.针贬  思辨  毕恭毕敬  与子同裳D.异议  沉湎  山洪爆发  记忆犹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亏柏拉图的________,把当年从审
试题预览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堂作业
【基础演练】
一、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桥礅  调剂  犯而不校  拾人牙慧
B.恫吓  缘分  诚惶诚恐  拳拳服膺
C.针贬  思辨  毕恭毕敬  与子同裳
D.异议  沉湎  山洪爆发  记忆犹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亏柏拉图的________,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________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________。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他由于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    )。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绝不会被判死刑。”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________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不过他倒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却惊人地多产,别人哪里还有复述的机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神来之笔    栩栩如生    风韵    甘愿
B.生花妙笔    栩栩如生    风采    宁愿
C.神来之笔    呼之欲出    风采    甘愿
D.生花妙笔    呼之欲出    风韵    宁愿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B.在回忆录中把柏拉图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C.在回忆录中把色诺芬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D.在回忆录中把亚里士多德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
B.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C.评家又都承认,他自己是大哲学家,由于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D.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能够理解老师,自己是大哲学家,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课文阅读】
一、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苏格拉底在这场提问中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2.苏格拉底提出的“正道”“道理”“道义”的内涵是什么?
                                                            
3.通读全文,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苏格拉底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曾经多次断言在人们的意见中间有些必须高度重视,有些不必理会,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格黎东啊,神灵在上,你不觉得他们说得对吗?从人情上说,你并没有明天就要死掉的危险,你的判断不应该为那种局面所左右。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
格黎东 说得很对。
材料二
苏格拉底 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 只听从一个人的。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
格黎东 很明显。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照着那一位主管和内行的意思行动、锻炼、喝水、吃东西,不用理会别人的想法啰?
格黎东 就是。
苏格拉底 很好。他如果不服从那一位内行,不理睬他的意见和赞许,而听信另外一些外行的话,不是要遭到损害吗?
格黎东 怎么不是呢?
苏格拉底 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损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
格黎东 显然是他的身体,因为遭殃的是这个部分。
苏格拉底 你说得对。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吗,格黎东?我们用不着一一枚举,可以总起来看。例如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这都是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是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诚惶诚恐,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难道不是这样吗?
材料三
苏格拉底 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某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是不是像我们以前曾经多次同意,而且现在刚刚说过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做不正当的事都是既不好又不美的?是不是我们以前的那些主张在这几天里都已经全部推翻了?格黎东啊,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是不是没有觉察到,我们的那些严肃的交谈并不比儿童高明?是不是我们说过的全都确定不移,不管人们是否同意?是不是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是不是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我们要不要这样说?
格黎东 要。
苏格拉底 那就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了。
格黎东 当然不能。
苏格拉底 既然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那就连那个人们所相信的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也不行吗?
格黎东 看来不行。
苏格拉底 怎么啦,对人做坏事行不行?
格黎东 当然不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怎么啦,以坏报坏,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
格黎东 当然不正当。
苏格拉底 因为对人做坏事跟做不正当的事是一样的。
格黎东 你说得对。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话一开始,苏格拉底就表明了观点:合乎正道的就听从,不合乎的就不听从。
B.苏格拉底认为,那个过去为自己所服膺的道理,即使受到死亡的威胁也应该继续信奉。
C.苏格拉底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D.“是听从道理”“无可非议的道理”“所讲过的道理”“更强的道理”其中的“道理”意思相同。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对于应不应该越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B.苏格拉底认为,所有意见都对灵魂有利,尤其符合道义的意见更是对灵魂有利。
C.一个运动员应该听从医生或教练的意见,而不是众人的意见,否则就会损害他的健康;从而驳斥了格黎东关于苏格拉底不逃跑众人就会对苏格拉底的朋友产生不好的看法的理由。
D.对灵魂的坚持,是苏格拉底推论的“底线”。如果苏格拉底根本不在乎灵魂的好坏,那么不管是道义对灵魂有利,还是众人的意见对灵魂有益,他都压根不必去考虑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关于“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
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
B.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C.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D.苏格拉底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他的谈话法的最大特点是归谬。
4.请赏析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
                                                                            
                                                                            
5.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下面是苏格拉底与欧西德的一段对话,请根据对话提示,运用“苏格拉底方法”,补充上谈话内容。(6分)
欧:我生平所做之事,没有“不正”的。
苏: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
欧:能。
苏: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不正。
苏:偷窃呢?
欧:不正。
苏:__①__?
欧:正。
苏:你方才说偷窃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
欧: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
苏: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__②__?
欧:正。
苏:__③__?
欧:苏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 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热点。
C.刘叉的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类”,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但是不会被轻易磨灭。
C.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要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已。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1.同样是“哭”,苏格拉底对学生和朋友的“哭”提出批评,对监守的哭却进行表扬,为什么?
                                                                            
                                                                            
                                                                            
2.本文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3.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那场著名的审判,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    ①    。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    ②    ,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这座神庙坐落在高高的城堡上。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引用    拟人 B.比喻    夸张    拟人
C.比喻    拟人    排比 D.拟人    引用    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二、把文段压缩成一句简要的话:(不超过18个字)
苏格拉底: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修辞立其诚》课堂作业』  下一个『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