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课堂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答司马谏议书》课堂作业(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答司马谏议书》课堂作业【基础演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于反复不宜卤莽C.故今具道所以D.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可忍,孰不可忍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
试题预览
《答司马谏议书》课堂作业
【基础演练】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故今具道所以                   D.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以乱易整,不武
3.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致(招致)天下怨谤也              B.某则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
C.举(列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D.非特(仅仅)朝廷士大夫而已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6.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        ,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        ,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        ,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4)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根本目的是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5)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征利”的指责,王安石只用一句        驳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6)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        ,        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7)面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王安石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    
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8)        ,        、        三句揭示出思想保守的反
  对者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9)        一句运用反语,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有理和有力。
(10)        ,        ,        。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
(11)        ,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12)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3)王安石在信的末尾处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课文阅读】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下列各题。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3.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文中所述的人们对变法的反应的一项是(    )
①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②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怨诽之多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⑤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本文可谓是一篇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言辞含蓄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表明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
D.文章结尾处,作者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最初无心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王安石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
D.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礼书。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共能久以天支为密而天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煕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谴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且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时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是为“丁忧”。
C.召,有征召、召见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年幼时酷爱读书,过目不忘;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世务的,世人都以为经术不能处理世务是因为后世很多所谓的读书人,都是庸俗之人。
C.王安石认为改变习俗、建立法度,是当时最为紧要的。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虽然变法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曰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曰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白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庞籍死后他又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
王安石(1021—1086年)
个性名片: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心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立身处世一回,借着牡丹花开,风雅地置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作为主家,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轮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石仍岿然不动。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
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栽,依然做不到官场上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他的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力派的仁宗。
按照帝国的规定,凡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职,留在皇帝身边。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一来二去,连钦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口。这一次,王安石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1069年,政坛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的活法,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年.20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曰,王安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他用甩开他人若干条街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
随后25年里,他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全部大获成功。他靠真才实学挣得的官声与民望,让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点赞。
最绝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他一条都不沾。
他终生不纳妾,这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几乎绝无仅有。他正经得连自己的夫人都觉得无趣,于是夫人亲自出面,为他物色了一个美貌女子。结果,他不仅退还了女子,还帮女子家还清了债务。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装钱的袋子回家,然后直接交给夫人。据说,他的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了公款,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官居宰相高位那么些年,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
如今,翻看官方修订的《宋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学生和继承人等,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只有他这位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无恙——他活得如此低调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样无可挑剔,即便是他最强劲的政敌,也很难找出他的破绽。至于变法的完败,真是怨不得他,悲剧在于,天还没亮,而他起得太早了——超前,注定了他是孤独的伟大者。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个性名片”中介绍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表明在当时王安石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
B.包公难得置办酒席宴请同僚,连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都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是执拗不喝,表现出王安石的目中无人和固执己见。
C.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不愿意留在皇帝身边,王安石一再拒绝入京任职的圣旨,不识抬举的王安石前途一片漆黑。
D.在地方任职的25年里,王安石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官声与民望,而且也为他后来推行新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10.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王安石能“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_________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前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自此,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_________。也因为这样,王安石与友人决裂,开始反击。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使新法免受__________,王安石写下了《答司马诛议书》。他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_________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他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关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 “议”、一 “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名实已明,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全是谬论。王安石面对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 (              ),为变法正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冒犯    万劫不复    非议    高屋建瓴
B.触犯    荡然无存    非难    高瞻远瞩
C.触犯    荡然无存    非议    高屋建瓴
D.冒犯    万劫不复    非难    高瞻远瞩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B.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C.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友人司马光,在推行新法后,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D.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
B.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
C.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事情的木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
D.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有利于揭示出事情的本质
二、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由中华书局主办的“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纪念暨标点本《资治通鉴》修订工程启动仪式”8日在京举行。史学界、文献学界专家表示,《资治通鉴》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史籍,也是学者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史籍。此次标点本《资治通鉴》修订工程启动,有望几年内形成标点准确、校勘精审、阅读方便的点校本《资治通鉴》,为学术界提供符合现代学术标准的升级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片段写作】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信念,锐行变法。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王安石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成为封建时代的官方定论。历史发展到近代,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人们开始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正面的评价,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
   请结合你对王安石的了解,以“王安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阿房宫赋》课后练习』  下一个『《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