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文山州2021~2022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2.回答选择题时,
试题预览
文山州2021~2022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文体,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换的枢纽。唐宋众体兼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如此特征和面貌?唐宋文化是贯通、通变型文化,通变特色影响极广,也包含文体。文化的融通,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③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规则并非不变,它具有灵活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④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较机械。运用文体之“人”,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欧阳修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得到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融汇到同一作品中。
⑤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能得出新颖的见解和结论,凝练出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文体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B. 唐宋时期像杜甫、苏轼这样“文备众体”的大家越来越多是唐宋贯通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C. 创作者具备对文体控制和改造的“驾驭”能力,就有可能把不同文体的优长融汇到同一作品中。
D. 从“贯通”和“驾驭”这两个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能得出新颖、可资借鉴的见解和结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然后论述了从关键词的维度去研究中国古代文体的观点,最后总结了研究古代文体学的路径。
B. 第②④段在选文结构上分别起到了总领全文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前后内容相连,浑然一体。
C. 第②③④段紧密相连,分别从“众体兼备”“贯通性”“驾驭”的视角论述了唐宋文体的特征和呈现出如此特征的原因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D. 作者用“相对”“在一定条件下”“类似”“或许”等词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体现了立论的审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换的枢纽,呈现出众体兼备的特征和面貌。
B. 唐宋诗文词、小说戏曲、公牍和应用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
C. 当一种文体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让唐宋文体众体兼备。
D. 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较机械,创作者的创造力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从这两个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能得出新颖、可资借鉴的见解和结论”错误。由原文“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能得出新颖的见解和结论”可知,“此类”范围大,包括这两个关键词;“就能得出”意思过于肯定,原文“或许”表达的是推测语气。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第②段在选文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错误。第①段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度审视中国古代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总领全文。第②段紧承第①段,论述了唐宋时期是古代文体学史上承先启后的时代,并分析呈现出如此特征的原因,以及唐宋文学的表现。属于第①段观点的“例证”,因此并非总领全文。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唐宋诗文词、小说戏曲、公牍和应用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错。由原文“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可知,“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的仅是“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不包含唐宋诗文词、小说戏曲。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自2014年起,就被正式视为衡量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全球各国对申办奥运会意兴阑珊的大背景下,奥运会陷入了可持续危机。为此,国际奥委会不得不加强自身改革,并将“为奥运举办城市留下丰厚奥运遗产”作为游说各国申办奥运会的主打话术之一。据体育大生意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国际奥委会已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遗产战略方针:面向发展的未来》《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运会新规范》等多项文件中均将奥运遗产列为关键章节。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在申办之初,北京冬奥申委就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奥运遗产愿景方案。2019年,北京冬奥组委颁布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明确提出包括体育遗产、经济遗产、社会遗产、文化遗产、环境遗产、城市发展遗产以及区域发展遗产在内的7项奥运遗产,具体拆分成35项重点任务,由此构成了北京冬奥遗产任务体系,为国际社会提供“北京方案”,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新典范的行动纲领。
材料二
创造丰厚的奥运遗产,为主办城市和广大民众带来长期、积极的收益,符合国际奥委会的改革精神,也是成功办奥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北京冬奥会奥运遗产工作没有成型的国际规则可循,往届奥运会也没有留下可供借鉴的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模式。但北京冬奥会从2015年筹办伊始就加强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充分结合筹办工作实际,不断摸索创新,从奥运会筹办之初便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也正是得益于提前的准备和规划,北京冬奥会留下了大量的奥运遗产。此次冬奥会充分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遗产,打造了6个双奥场馆,同时新建场馆超前谋划赛后利用,未来将会持续助力区域发展。三赛区冬奥文化广场、冬奥社区、冰雪博物馆等一系列公共文化设施拓展了城市的休闲娱乐空间,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除了有形的遗产外,冬奥会还留下了很多无形的遗产,比如京张高铁通车及其背后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还有中国对绿色出行、使用新能源的倡导等。本届奥运会充分发挥筹办带动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近几十年来,举办奥运会已经超越体育本身成为一个国家展示尊严的舞台,是经济腾飞的好机会。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向世界展现了什么是新干线,并投入超过60亿美元改善东京的交通设施,让东京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推动了东京经济长达20年的蓬勃发展,让东京市民享受了近50年的福泽。比起里约可以为奥运会带来什么,巴西人更关心的是奥运会可以为里约带来什么。里约在申奥时曾强调,奥运会场馆分布在四个区域,其中有两个位于里约的快速发展地区,希望奥运会拉动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赛后人们期望的奥运红利虽然并没有想象中丰厚,但也给当地人生活留下了诸多便利,包括一条地铁线、一条近100英里的快速公交车道和17英里的轻轨系统,以及新建的学校和医疗诊所等。围绕盛会大规模地进行文化和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里约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同样助推了城市的发展。由于冬奥会的举办,河北张家口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城市一跃出现在国际视野中。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激活了张家口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张家口将奥运遗产与区域旅游资源紧密融合,发挥奥运遗产特有价值。除了冬奥会举办城市直接受益外,东北、新疆、京津冀等地区的众多城市将因为发展冰雪产业、文化产业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建设将注入新活力和新动力。
材料四
 
监测项目 标准值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PM10 70 54 39 49 45 41
PM2.5 35 32 22 23 24 20
SO2 60 8 4
NO2 40 12 10 10
注:执行标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年均值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是历史上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开始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产生了大量的、不同类别的奥运遗产,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北京方案”。
B.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遗产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遗产更多更好,是因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为其提供了成熟的方法。
C. 从材料四图2可以看出,延庆赛区五年间大气污染监测项目的数值都呈下降趋势,其中PM10,降幅最大。
D. 为了享受奥运会带来的福泽,日本和巴西把奥运会场馆建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拉动了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五年来北京的空气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的幅度超过张家口的原因与北京空气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浓度本来就高有一定关系。
B. 北京冬奥会奥运遗产除了文化广场、冬奥社区、冰雪博物馆等一系列有形的遗产外,还有绿色出行、新能源倡导等很多无形的遗产。
C. 东京和里约都通过举办奥运会助力了城市交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也给当地人生活留下了诸多便利。
D. 北京冬奥会发挥筹办带动和示范作用加快了城市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这说明举办高质量体育赛事是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
6. 北京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双奥之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冬奥会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案】4. A    5. D    
6. 冬奥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都给中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①政治方面:冬奥会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增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②经济方面:冬奥会场馆、交通的建设与改善,旅游资源被激活,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③文化方面:冬奥会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展示和传扬,民众的休闲娱乐空间得到拓展,休闲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增强了文化生活内涵;④生态方面:冬奥会让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等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倡导和践行。(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是因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为其提供了成熟的方法”说法错误。材料二原文为“虽然北京冬奥会奥运遗产工作没有成型的国际规则可循,往届奥运会也没有留下可供借鉴的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模式,但北京冬奥会从2015年筹办伊始就加强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充分结合筹办工作实际,不断摸索创新,从奥运会筹办之初便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
C.“数值都呈下降趋势”说法错误,部分数值有反复,“其中PM10降幅最大”说法错误,应是SO2降幅最大。
D.“日本和巴西把奥运会场馆建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说法错误。日本没有把奥运会场馆建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里约也只有两个场馆位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举办高质量体育赛事是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提到了“本届奥运会充分发挥筹办带动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但无法推出“举办高质量体育赛事是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的结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于冬奥会给中国带来 积极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分析。
在政治方面,从材料一“由此构成了北京冬奥遗产任务体系,为国际社会提供‘北京方案’,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新典范的行动纲领”,材料三第一段“近几十年来,举办奥运会已经超越体育本身成为一个国家展示尊严的舞台”可以总结出:冬奥会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增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在经济方面,从材料二“此次冬奥会充分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遗产,打造了6个双奥场馆,同时新建场馆超前谋划赛后利用,未来将会持续助力区域发展”,材料三第二段“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同样助推了城市的发展。由于冬奥会的举办,河北张家口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城市一跃出现在国际视野中。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激活了张家口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张家口将奥运遗产与区域旅游资源紧密融合,发挥奥运遗产特有价值。除了冬奥会举办城市直接受益外,东北、新疆、京津冀等地区的众多城市将因为发展冰雪产业、文化产业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建设将注入新活力和新动力”等内容可知:冬奥会场馆、交通的建设与改善,旅游资源被激活,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文化方面,从材料二“三赛区冬奥文化广场、冬奥社区、冰雪博物馆等一系列公共文化设施拓展了城市的休闲娱乐空间,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可以总结出:冬奥会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展示和传扬,民众的休闲娱乐空间得到拓展,休闲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增强了文化生活内涵。
在生态方面,从材料二“还有中国对绿色出行、使用新能源的倡导等”,以及材料四中各种污染物数值的变化的可以总结出:冬奥会让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等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倡导和践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与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这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画,一共画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馆里,一幅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横滨,这次拍卖的则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两幅之一。当时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那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
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着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
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
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道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节选自《旷世的忧伤》,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从名画写到复制品,由画中花写到真实的花,再由眼前的花想到画中花,不同阶段的“花”串联起不同阶段的人生际遇和感悟。
B. 作者从梵•高名画《向日葵》在伦敦高价拍卖的消息写起,点明了写作的缘由,并由此追忆自己当年买画的经历,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
C. 作者不懂画,在买下梵•高名画《向日葵》复制品之前也不了解这幅画,不惜花大价钱买下这幅精致的复制品是因为对它一见倾心。
D. 作者从茅屋篱笆里的向日葵想到梵•高的《向日葵》,由农家的孩子想到北国的女儿,虚实结合,表达了孤凄艰难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8. 梵•高名画《向日葵》既让作者“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9. 文章以“向日葵”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梵•高名画让作者感到“欢欣”的原因是:
①画作强烈、明亮的色调带给人悦目的感受;
②梵•高在穷困孤寂中执着绘画,在艺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给作者带来了感动和鼓舞;
③画作激起了作者对温馨家庭生活的美好回忆;
④画作让作者感悟到、树立起直面困厄,热爱生活的人生信念。
梵•高名画让作者感到“寂寞”的原因是:
①画作本身带给人的凄凉孤清感;
②梵•高才华在很长时间得不到认可的孤凄与作者凄苦的人生际遇产生了联系和共鸣;
③画作道出了作者被谪放劳改的孤寂惨淡遭遇和未能一表的心思。    
9. ①“向日葵”是全文的线索,选文以“向日葵”为线索,将不同阶段的人生际遇和感悟联系起来;
②托物言志,“向日葵”是作者的精神寄托,寄寓了作者直面生活困厄的信念和对生活难以泯灭的热爱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作者不懂画,在买下梵•高名画《向日葵》复制品之前也不了解这幅画”说法错误。从文中交代七幅画 下落情节可推知,作者对这幅画是了解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欢欣方面:
由“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可知欢欣指画作明亮的色调带给人悦目的感受;“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等语句,表达了作者看到赏心悦目的画面时的欢愉心理。
由“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可知欢欣指梵高执着绘画,在艺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带给作者的鼓舞;
由“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可知欢欣指回忆中家庭生活的欢欣和温馨;
由“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可知欢欣指感悟到的直面困厄热爱生活的人生信念。
在寂寞方面:
由“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但又显得孤清”等句子表明,“寂寞”源于向日葵孤零零插在花瓶里的凄凉感和画挂在墨绿色的墙壁上的孤清感;
由“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可知寂寞指梵•高才华在很长时间得不到认可的孤凄与作者凄苦的人生际遇产生了联系和共鸣;
“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表明“寂寞”源自时局的动荡以及作者的孤寂,对前路渺茫凄凉,被谪放劳改的孤寂惨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文章从看到梵•高“向日葵”画作的拍卖写起,接着写自己也曾有过“向日葵”这幅画的复制品,再写自己在解放后以及文革中的遭遇,以及与“向日葵”的种种轶事。所以“向日葵”是全文的线索,选文以“向日葵”为线索,将不同阶段的人生际遇和感悟联系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所以文章的标题起到了文章线索的作用。
其次,在文中“向日葵”是一种象征,无论是画中的“向日葵”,还是现实中的“向日葵”,都带给了作者以精神安慰。所以“向日葵”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作者在遭遇了生活的起伏之后,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以“向日葵”为题,寄寓了作者直面生活困厄的信念和对生活难以泯灭的热爱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上一个『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