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永泰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永泰三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4、6)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嗟(jiē)怨      罪愆(yún)      衔(xián)冤B.亢(kàng)旱     刽(guì)子手    提(dī)防C.湛湛(zhàn)     阡陌(mò)  
试题预览
永泰三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
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4、6)
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嗟(jiē)怨       罪愆(yún)       衔(xián)冤
B. 亢(kàng)旱      刽(guì)子手     提(dī)防
C. 湛湛(zhàn)      阡陌(mò)        偃(yàn)旗
D. 鼓三通(tōng)    苌(cháng)弘     盗跖(zhí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 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 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 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 良庖岁更刀 B. 以无厚入有间
C. 风乎舞雩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4. 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未之有也
C. 王见之曰:“牛何之?”
D.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山 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 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相传商代已置,为天子五官之一,西周为三公之一。
C. 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 卮是一种盛酒器。尊,是古代酒器 通称。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
6.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 下列句子中加划线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为长者折枝
B. 盖亦反其本矣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C.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 罔民而可为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   ,   ,       ,       ,       。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个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 ④⑥②⑤③① B. ④⑤③⑥①②
C. ⑤①⑥④③② D. ⑤④③⑥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一)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9. 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 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 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 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10. 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 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 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 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11. 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 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 数千年来,遍及中国 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 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 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1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 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1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 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三、文言文阅读(31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日:“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比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B. 亡其两骑耳                 亡:逃亡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 顾见汉骑司马马童             顾:回头
16.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败北:“北”本来是二人相背的意思,因此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叫“败北”。
B. 亭长:官名。战国时,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C. 侯:古代有男、子、伯、候、公五等爵位,侯是第四等。
D.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18.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里听到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 项羽带八百多骑兵,乘夜突围,后因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 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 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19.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四、默写(8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4)《登岳阳楼》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9分)
《史记》体大思精,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         的历史画卷。3000年左右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被根据政治地位决定入本纪还是入世家,本纪、世家就像一个个英雄集聚的         。司马迁的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         。《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 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A. 云谲波诡  报告会  演绎  天衣无缝
B. 波澜壮阔  故事会  演绎  滴水不漏
C. 云谲波诡  报告会  归纳  滴水不漏
D. 波澜壮阔  故事会  归纳  天衣无缝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 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 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2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 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 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
六、作文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国平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要求: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永泰三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
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4、6) 答案版
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嗟(jiē)怨       罪愆(yún)       衔(xián)冤
B. 亢(kàng)旱      刽(guì)子手     提(dī)防
C. 湛湛(zhàn)      阡陌(mò)        偃(yàn)旗
D. 鼓三通(tōng)    苌(cháng)弘     盗跖(zhí )
【答案】B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 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 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 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答案】C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 良庖岁更刀 B. 以无厚入有间
C. 风乎舞雩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B
4. 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未之有也
C. 王见之曰:“牛何之?”
D.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答案】D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山 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 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相传商代已置,为天子五官之一,西周为三公之一。
C. 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 卮是一种盛酒器。尊,是古代酒器 通称。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
【答案】A
6.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C
7. 下列句子中加划线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为长者折枝
B. 盖亦反其本矣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C.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 罔民而可为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B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   ,   ,       ,       ,       。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个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 ④⑥②⑤③① B. ④⑤③⑥①②
C. ⑤①⑥④③② D. ⑤④③⑥②①
【答案】B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一)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