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
试题预览
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象,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不仅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谢道韫的才情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上来看,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
    B.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了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水浒》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有红学家认为,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因其结构的周密、时空的繁杂,有种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魔笛
翌平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仔细地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标题“魔笛”中的“魔”形象生动,既点出梁老师、朗风师徒二人吹奏技巧的出神入化,隐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痴迷,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中的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他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C. 小说中老师们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朗风的形象,又表现了老师们对考生的尊重、对朗风的喜爱。
D. 小说结尾部分用老师们传看笛子的举动和梁老师的话暗示朗风能够考取音乐学院,突出了优秀音乐家梁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培育人才、传承艺术的形象。
5.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把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6. 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7.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相同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生乎吾前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策之不以其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D.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絜:衡量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B. 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C. 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D. 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约,合纵之约,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谋略,最终由张仪游说各国,逐步实践完成。
B. 客卿,古代官名,是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
C. 舍人,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后为官职名称,如秦汉置太子舍人。本文中指前者。
D. 文檄,即檄文,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多用于征召或声讨等。
1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投靠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D.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2)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屏风
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①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5.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点题,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
B. 颔联生动地描述了怀素草书虽浸染尘色却仍笔酣墨饱的特色。
C. 颈联奇石藤松的古朴环境,与草书屏风相映衬,二者相得益彰。
D. 诗歌以问句陡起,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
1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怀素草书有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走路设喻,强调学习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诗歌中明线与暗线结合,直接将琵琶女与诗人身世命运联系起来的句子(诗眼、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蜀山之高险,真可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小题。
先秦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苏秦、张仪,_________,没什么操行,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以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_________。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
孔、墨、孟、荀等属于第二类人,他们并不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一类人吹冷风。他们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_________、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便只好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部部著作。
而第三类凤毛麟角,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_________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并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那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     )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着野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仪态万方,令人目眩神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唯利是图   卖友求荣   动荡不安   扑朔迷离
B.见利忘义   苟且偷生   内忧外患   扑朔迷离
C.唯利是图   苟且偷生   动荡不安   眼花缭乱
D.见利忘义   卖友求荣   内忧外患   眼花缭乱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常常不得志,故而成就“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
B.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且还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C.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D.他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有如身家性命,且还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背过身后,使得他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
B.他又背过身,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
C.背过身后,江湖的迷蒙中他走了进去。
D.他又背过身,江湖的迷蒙中他走了进去。

2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D、“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利用植物吸收土壤中分散的金属元素,①__________,早在几十年前科家就做过类似的尝试。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曾利用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分散黄金的特点,从1000公斤玉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不仅是植物,②_________。海洋中有些海藻和细菌在摄食时会把海水中微量的钒集中在体内,它们死后则变成了污泥。海参、海胆吞食这些污泥,就进一步集中了钒。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海洋生物冶炼钒。此外,科学家在蜜蜂的蜂蜜中发现了钽。钽是由紫云英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而来。③_________,又进一步集中了钽,有人从76公斤蜂蜜中提取出了200克钽,提炼过的蜂蜜仍然能给人食用,这真是一举两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作《节饮食说》告诉家人,从今以后,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一荤菜。若有贵客来访,盛宴招待,也不过三荤,只能少不能多。若是别人请客,也先告诉人家,不要超标。若人家不答应,就干脆不去。他认为这样做好处有三:一可安分养福气,二可宽胃养神气,三可省钱养财气。
    晚清名臣曾国藩以善治家著称,不仅自己过“紧日子”,一餐只吃一荤,一件衣服穿三十年,而且其家训就倡导过“紧日子”,“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根据两则材料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准抄袭、套作。






2020-2021年高一语文期中联考参考答案
1.C     A.曲解原文,材料一说“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B.偷换概念,材料二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D.扩大范围,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不少学者指出”。
2.B    B.“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曲解文意,“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不正确,原文没有将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作比较的意思。
3.C    C.这种解读思维是传统的线性情节结构分析,而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4. B    B.“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于文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上一个『福建省永泰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