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一. 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刨刮()掸()踪迹()楔形文字()装置()烘烤()帷幕()粗糙()腐蚀()沙砾()山麓()沟壑()龟裂()海枯石烂()浑浊()琥珀()2.解释词语。孔隙:沟壑:粗糙:掸:覆盖:低洼:
试题预览
《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一.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刨刮( ) 掸( ) 踪迹( ) 楔形文字( )
装置( ) 烘烤( ) 帷幕( ) 粗糙( )
腐蚀( ) 沙砾( ) 山麓( ) 沟壑( )
龟裂( ) 海枯石烂( ) 浑浊( ) 琥珀( )
2.解释词语。
孔隙: 沟壑:
粗糙: 掸:
覆盖: 低洼:
龟裂: 帷幕:
沙砾: 踪迹:
烘烤: 铜壶滴漏:
海枯石烂:
浑浊:
山麓:
沉淀:
楔形文字:
崩落:
3.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
(1)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
(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3)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 )
(4)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 )
(5)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
4.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B.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搬运、被堆积——被破坏——重新生成岩石。
C.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D.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
的时间的痕迹,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脚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二.课内阅读品悟。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3.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4.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5.“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个句子中去掉“大约”行吗?
6.“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什么作用?
7.“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能力提升。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略牙。
D.然后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于,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特朗普的傲慢自大妇孺皆知,他在访英期间,多次违反英国王室礼仪且毫不尊重年过90的英国女土,舆论 一片哗然。
B.平武虎牙是一处静静地散发着魅力的秘境,其悬挂于陡崖峭石之间,形状各异、晶莹剔透的冬日冰瀑令人叹为观止。
C.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信手拈来的诈骗手段已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安全。
D.为重启CBA赛事,从制定疫情防控计划,到修订赛制规则,再到疏导球员心理,姚明均亲力亲为,真可谓 殚精竭虑。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只有属于生命的创造,才能彰显生命存在的价值。
②生命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能否创造。
③但只要努力过,创造了,就无怨无悔。
④创造有大有小,意义也有轻有重
⑤这样你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A.②④③⑤① B.④①⑤②③
C.④②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
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绿菌茵的草地,踩在上面软软的,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味儿,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比喻)
B.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声,闻到牛津的花香。(排比)
C.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反复)
D.秋天的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拟人)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长在树上“宝石”》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在树上的“宝石”(毛恪成)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文字。覆盆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
②覆盆子学名山莓,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因其果实形、色、味与草莓相似且长在树上,故而也叫树莓。每年二三月份,树莓开花,它的花朵洁白无瑕,小巧玲珑,香味浓郁。
③四至六月,树莓结果。它的果实由很多小核果组成,接近球形或卵球形。依据果实不同的颜色,树莓可分为红树莓、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四大类,其中以红树莓最为常见。树莓果实可以鲜食,其口味独特,酸甜适中。这种鲜甜的味道,主要来源于淀粉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逐渐水解,转化成的可溶性糖。
④树莓的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例如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5倍,氨基酸的含量是苹果的___6___倍多,梨和柑橘的近___7___倍。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它是“第三代黄金水果”,欧洲人更将其称为“水果之王”。
⑤树莓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很早就将树莓当作中药使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提到,覆盆子味甘、酸、平、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功效。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树莓是一种效果相当不错的减肥食品。在许多国家,树莓也都被视为药食同源的神秘果实。据说,英国皇室将树莓作为御用果品已有500年的历史。树莓果实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吸收,常食可抗病强身。此外,树莓中钾的含量是钠的48.6倍,体现了高低钠的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肾病、高血压等也有很大益处。
⑥总体来看,树莓极具开发价值,犹如长在树上的“宝石”。
(1)下面有关树莓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树莓因果实的形、色、味与草莓相似且长在树上而得名,还有覆盆子、山莓等名称。
B. 树莓在每年的二三月份开花,它的花朵洁白无瑕,小巧玲珑,香味浓郁。
C. 树莓可分为红树莓、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四大类,其中以黄树莓最为常见。
D. 树莓的果实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吸收,常食可抗病强身。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树莓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
B.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树莓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
C. 使用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苹果、梨和柑橘营养丰富。
D. 使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苹果、梨和柑橘营养丰富。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文字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中加点词“主要”“据说”,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C. 第⑥段作者把树莓比作长在树上的“宝石”,生动形象地说明树莓极具开发价值。
D.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为读者普及了科学知识。
答案
二.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刨刮(bào) 掸(dǎn) 踪迹(zōng) 楔形文字(xiē)
装置(zhì) 烘烤 (hōng) 帷幕(wéi) 粗糙(cāo )
腐蚀(shí) 沙砾( lì) 山麓(lù ) 沟壑(hè)
龟裂(jūn ) 海枯石烂(kū ) 浑浊( zhuó) 琥珀(hǔ pò)
2.解释词语。
孔隙:是岩土固体矿物颗粒间的空间。 沟壑:山涧,山沟。
粗糙:粗劣;毛糙。 掸:用力拂去的意思。
覆盖:指遮盖、掩盖。 低洼:地势比四周低。
龟裂:裂开许多的缝隙。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沙砾[lì]:指沙子和碎石。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烘烤:指用火燥物。烤东西。 铜壶滴漏: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沉淀:从溶液中释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所创,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
崩落:陡峭斜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突然、快速下移运动。
3.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
(1)打比方 (2)举例子 作比较 (3) 举例子 (4)列数字 (5)打比方
4.B 5.C
二.课内阅读品悟。
1.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2.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基础、做铺垫。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4.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5.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
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7.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三.能力提升。
1.D 2.B 3.C 4.D 5.A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C (2)B (3) D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时练习
』  下一个『
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经典练习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