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线 的 艺 术 李泽厚 到春秋战国,这些汉字符号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特征性便突出地、独立地发展开来。与此并行具有某种独立性质的艺术作品和审美意识也要到这时才真正出现。 如果拿殷代的金文和周代比,前者更近于甲骨文,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尖锐锋芒。但布局、结构的美虽不自觉,却已有显露。到周金中期的大篇铭文,则章法讲究,笔势圆润,风格分化,各派齐出,字体或长或圆,刻画或轻或重。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等达到了金文艺术的极致。它们或方或圆,或结体严正,章法刚健,一派崇高肃毅之气,或结体沉圆,似疏而密,外柔而内刚,一派开阔宽厚之容。而它们又都以圆浑沉雄的共同风格区别于殷商的尖利直拙。 作为线的艺术的中国书法的某些特征: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画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可见,甲骨文、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做机械地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具造型和表现两种因素和成分,并在其长久的发展进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金文之后,是小篆,它是笔画均匀的曲线长形,结构的美异常突出,然后是汉隶,破方圆,变连续而断绝,再变为草、行、真,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变迁,就在这“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和“疏密起伏”“曲直波澜”的笔势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多彩多姿的书法艺术。它们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与书法同类的印章也如此。在一块极为有限的小小天地中,却以其刀笔和结构,表现出种种意趣气势,形成各种风格流派,这也是中国所独有的另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印章究其字体始源,又仍得追溯到青铜时代的钟鼎金文。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殷商时代,作为汉字的审美特征不明显,甚至还处于附庸地位。 B. 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成为独立的艺术种类,是因为其获得了独立的音形美、音律美。 C. “有意味的形式”具有超越性,不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的东西,仅仅是具有流动性的自由美。 D. 根据原文可以推断出:殷代金文具有流动的力量美与自由美;周金中期的铭文具有章法美;小篆具有布局与结构美;汉隶以后具有笔势美。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将殷代和周代的金文进行对比分析,强调前者更近于甲骨文,但是布局、结构的美已有显露。 B. 作者以《毛公鼎》《散氏盘》为例子,通过举例论证,证明金文已达到很高的成就,具有说服力。 C. 作者借助“有意味的形式”这个观点,来阐述自身对书法独特的审美性认识,增强了说服力。 D. 最后一段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印章与书法有相同点:小中见大,在小小的天地中,表现“有意味的形式”。 17. 分析文中“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