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试(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
试题预览
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2.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3.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答案】
1.“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淸晰。(意思对即可)
3.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曰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意思对即可)
4.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翅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的早。
【解析】
1.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前后文意,比较辨析有无此“一定”这一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评述词语的表达作用,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句中“—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本题要求对本文的说明顺序进行理解。根据题中所提示的四项内容,根据所学原文内容,从四点内容对物候的影响主次来理解,点明本文的逻辑顺序。
3.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所示文段内容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文段中将两个“十年”的情况进行比较,是作比较说明,所说明的问题即是本段段首的中心句“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的内容。
4.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大连和北京两地相对的位置,结合全文所介绍的物候“经度差异”及与海洋的远近来分析解答。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5.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6.选文是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7.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答案】
5.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
6.逻辑顺序。
7.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解析】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顺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然后根据说明顺序的特点及说明对象来判断。先总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然后分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最后再总说。所以是逻辑顺序。
点睛: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1)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4)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本文即是总分总式。
7.试题分析:考查举例的作用。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也就是说根据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的需要而定。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理,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更容易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8.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颜色深黄、股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9.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
①作比较  ②分类别  ③打比方  ④下定义  ⑤列数字  ⑥作诠释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答案】
8.B
9.D
10.B
【解析】
8.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判断错误,高层大气密度小。
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说明方法的种类即可。D项正确,选文④⑤段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文章重在介绍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
说明性文章
落日的幻觉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1.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
①作比较  ②分类别  ③打比方  ④下定义  ⑤列数字  ⑥作诠释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答案】
11.D
12.B
【解析】
11.“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列数字,“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作比较、打比方,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作诠释,故选D。
12.B错误,选文重在介绍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和幻觉产生的原因。
1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因素是在地球上的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说明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四个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解析】试题分析:判断说明文中的语段能否调换顺序,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①说明顺序;②是否与前后文照应。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所以顺序不能调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 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大减弱。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14.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15.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6.本文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17.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作简要分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18.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

【答案】
14.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15.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16.逻辑顺序。
17.(1)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2)“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示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可以抓住每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如第1段写的是小满的时间;第2段写的是小满的含义;第3段写的是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第4段写的是小满时的气候特点;第5段写的是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层次非常清晰。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然后结合文段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通常使用逻辑顺序。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点来分析。“5月20日22时36分”属于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点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二、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三、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四、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五、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六、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七、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18.试题分析:考查对我国历法文化的理解和把握。首先根据自己掌握的节气知识,选定一个节气,然后说明此节气的意义即可。例: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 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9.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地填入【甲】文括号中。(填字母)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20.【甲】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1.【甲】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选 择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2.【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
23.【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
24.【乙】诗说明了【甲】文中的哪种物候现象?

【答案】
19.BCDA
2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纬度、经度和高下的差异), 
21.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用示例:将早春、晚春的南京桃 .花、刺槐的开花日期同北京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南 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淸楚明白。
22.“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用在此 句中强调了所有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 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意思相近即可)
23.不能。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的,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
24.说明了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索:“椬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H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解析】
19.根据第④段的内容介绍,知道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这个特点,来判断即可。
20.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概括。由“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再结合所写内容,知道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21.考查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最后一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看出是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选择其中一种来分析作用,如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淸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核舟记》同步练习』  下一个『《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同步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