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河中石兽》课时训练及答案(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24课河中石兽1.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2.(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山门圮(pǐ)于河B.啮(niè)沙为坎穴 溯(sù)流逆上C.棹(zhào)数小舟 曳(yè)
试题预览
第24课河中石兽
1.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2.(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山门圮(pǐ)于河
B.啮(niè)沙为坎穴           溯(sù)流逆上
C.棹(zhào)数小舟             曳(yè)铁钯
D.是非木杮(pèi)                湮(juàn)于沙上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非木杮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啮沙为坎穴
C.闻之笑曰                  其反激之力
D.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4.下列说法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认为水流会把石兽带往下游。
B.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
C.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就会冲走石兽下方的泥沙,使其出现坑洞,石兽就又会倒入坑洞,长期这样“转转不已”,石兽就又会往上游移动。
D.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方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理论知识更重要。
5.(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水干涸)  山门圮于河(倒塌)
B.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竟不可得(竟然)
C.棹数小舟[划(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铺设帐篷)
D.转转不已(不停止)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6.(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语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7.(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B.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将一生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
C.《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练,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D.纪昀的《河中石兽》读来饶有趣味,又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正确标准。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竟不可得。
译文:竟然没有找到。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0.请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                        
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3)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                       
11.2019江苏常州清潭中学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几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
(选自《北人食菱》)
[注]  ①仕:做官。②坐:犯罪,这里指犯错。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阅十余岁(      )
(2)盖石性坚重(      )
(3)席上啖菱(      )
(4)或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
译文:
                                                                                                                                                                                                                                         
(3)联系甲文,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
                                                                                                                    
(4)两则短文都是寓理于事,请分别说明两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
甲文:
                                                                                                                
乙文:
                                                                                                                
 12.(2019福建三明宁化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②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 ①罝(jū):泛指捕鸟兽的网。②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竟不可得 竟:          
(2)如是再啮 啮:          
(3)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去:          
(4)问其故 故: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B.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C.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D.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译文: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的原因是:                                                                                                                                                        。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乙文中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2)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答:
                                                                                                                    
13.(2019湖北荆门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  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竟不可得        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                  假装
D.而绝其粮道          截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如其言          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河中石兽
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棹数小舟     棹:划(船)
B.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
C.渐激渐深     激:猛烈
D.转转不已     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参考答案
1.答案    D D项的“之”是助词,其他三项的“之”都是代词。
2.答案    D    杮fèi,湮yān。
3.答案    A A.指示代词,这、这样。B.介词,被;动词,成为。C.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D.介词,在;介词,从。
4.答案    D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实践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5.答案    D A.河干:河岸。B.竟:终了,最后。C.设帐:设馆教书。
6.答案    C 暴涨:动词活用作名词,大水。
7.答案    C 《阅微草堂笔记》是文言小说,不是散文。
8.答案    D 该句的正确翻译为:最后没能找到。
9.答案    B 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10.答案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3)只 但是
解析 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不同,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区分。
11.(1)、答案 (1)经过,经历 (2)大概因为 (3)吃 (4)有人
解析 一定要在语境中解词。注意“盖”在句中是连词,说明原因,并带有测度的意味,可以解释为“大概因为”;“或”是古今异义词,此处解释为“有人”。
(2)答案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解析 注意“究”“暴涨”“坐”“强”的正确翻译
(3)答案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漂浮);“其二”是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上游方向移动。
解析 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试题要求作答。“其一”
要从讲学家的话中分析,“其二”要从老河兵的话中分析。
(4)答案 甲文:实践出真知。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它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乙文: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解析 读懂文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简要表达自己受到的启示。
[参考译文]
[乙]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想要清热解毒。”那人问:“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2.(1)答案 (1)终了,最后 (2)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3)离开 (4)原因,缘故
解析 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并结合语境解词
(2)答案    A 这句话的意思是: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据此断句即可。
(3)答案 (1)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这是我(放)的咸鱼,哪里有什么神啊!
解析 (1)如:依照,按照。
(2)“何神之有”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有何神”。
(4)答案 (1)讲学家笑找石兽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
顺水而下去寻找 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2)任何事情都不要主观臆断,而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判断。
解析 (1)甲文中讲学家“闻之笑”的原因从“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中概括。乙文中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就是其前一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2)甲文中讲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践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乙文中本主以网中鲍鱼为神,更是主观臆断的结果。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 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想捕獐子,捕获了一头獐却不知道。一个过路的人偷走了獐,尚念此举不仁义,就把带着的一条咸鱼放在网里离开了。设网的人来了,(看见)网中放着一条咸鱼,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此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哪里有什么神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13。(1)答案 A 竟:终了,最后
(2)答案 C 以:动词,以为,认为。
(3)答案 C 以:动词,以为,认为。
(4)答案 (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 (1)重点词语:是非。这是两个词,“是”是“这”的意思,“非”是“不是”的意思。
(2)重点词语:“使”是“假使”的意思;“将”是“担任将军”的意思。
[参考译文]
[乙]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认为他说得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事情,但是赵括把它说得很轻易。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军官。秦国大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佯装失败逃走,却截断了赵国军队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军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四十多天后,军中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搏杀,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士兵投降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14.(1)答案    C 激:冲刷。
(2)答案    A A.介词,在。B.就是;竟然。C.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不需要翻译。D.代词,他的;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3)答案    B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这不是。岂:怎么,哪里。为:被。去:离开。
(4)答案    D 应该是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

9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伟大的悲剧》课时训练及答案』  下一个『《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时训练及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