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年级阶段检测(四)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纾(shū)祸攻讦(jié)脑髓(suǐ)趿(tā)拉B.觇(chān)视毗(pí)陵孱(càn)头伛(lǚ)曲C.扼腕(wàn)户牖(yǒu)蹩(ié)进云翳(yì)D.蓼(liǎo)洲钳(qián)制詈(lì)骂媲(pì)美2.下列词
试题预览
高一年级阶段检测(四)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纾(shū)祸    攻讦(jié)   脑髓(suǐ)   趿(tā)拉
B. 觇(chān)视   毗(pí)陵    孱(càn)头   伛(lǚ)曲
C. 扼腕(wàn)    户牖(yǒu)   蹩(bié)进   云翳(yì)
D. 蓼(liǎo)洲   钳(qián)制  詈(lì)骂    媲(pì)美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含诟忍辱    不可思议    斑驳陆离    羁縻
B. 销声匿迹    残羹冷灸    有史可稽    取缔
C. 绿草如茵    纷至沓来    相得益彰    侮蔑 
D. 冠冕堂皇    明火执杖    世外桃源    褶皱
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巴黎恐怖袭击让人们认识到,现时恐怖主义虽是针对某国具体实施行动,但本质上并不以国家为   ▲   。因此,任何   ▲   的想法,甚至站在所谓的文明冲突框架下对暴恐采取   ▲   政策,到头来将被证明不过是在恐怖名单上的排序比较靠后而已。
A.界限   隔岸观火  妥协     B.界限  隔岸观火  绥靖
C.界线   置身事外  绥靖     D.界线  置身事外  妥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的破碎,导致《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
B.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
C.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D.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
6.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常用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D.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哉
8.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D.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9.下列有关课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作者庞朴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民族精神。
B.《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作者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选文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C.《品质》除了刻画格斯拉先生这样高贵的灵魂之外,还花了不少笔墨写“我”对格斯拉先生这种品质的感受和认识,以及社会上其他一些人对格斯拉先生的不同看法,小说透露了他的这种品质的魅力以及对世人的巨大影响力和震撼力。
D.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个“大宅子”,先批评“徘徊不敢走进门”的昏蛋,“一把火烧光”的孱头,“接受一切”、“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的错误做法,然后指出“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正确做法。
10.下列有关《散文选读》中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母亲》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胡适的作品。《我的母亲》是一篇自传体散文,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与家人和睦相处的过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相貌丑陋、性格温和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作者写徐老师,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C.《翡冷翠山居闲话》是一篇富有田园牧歌情调的“诗化”小品散文。文章情调悠闲纡徐,从容自适,虽仍然大致是“跑野马”的风格,但细细品赏,却绝非信马由缰。全文以与隐含的读者“你”交谈“闲话”的口吻和叙述方式展开写景和抒情——亲切自然,又带有些急于让“你”与之共享、与之“众乐乐”的迫不及待。
D.《送考》是丰子恺先生描绘二十世纪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叙事散文,此文对学生在考试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态都做了分析性的叙述,细致而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少男少女的天真、活泼和机灵,又表现了他们在考试的重压下的焦虑和期盼,延续着作者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揭示了这种考试的弊端。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送狄承式青田教谕①序
归有光
予与承式同举于乡,试于礼部,皆不第。而承式独以禄养为急,徘徊都下。送予出崇文门外,谓当得官浙中,因约余游钱塘西湖,远则在天台、雁荡之间,欲为东道主人,然又数不果。今年,始得处之青田。青田在万山中,足以读书谈道,优游自适。而浙东学者,近岁浸被阳明之教,为致良知之学。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今为人师,不容默默,亦将出其所有,以考论其同不同何如也。 
浙东道学之盛,盖自宋之季世。高皇帝初定建康,青田刘文成公,实与景濂及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而至。当是时,居礼贤馆,日与密议。浙东儒者皆在。盖国家兴礼乐,定制度,建学养士,科举之法,一出于宋儒。其渊源之所自如此。 
近岁以来,处之科第,至阖郡不见一人。或者遂目为深山荒绝之区,而不知假令县岁贡数十辈,岂尽谓之才贤得人耶?以瓯粤区区二百年,有文成公为帝者师,不可谓之乏人也矣。天下承平日久,士大夫不知兵,一旦边圉有警,束手无策,徒望之勇猛强力之人。如此,则古所谓合射献馘于学宫者,何事耶?文成以书生,当方谷珍起海上,毅然建剿灭之策。佐石抹元师擒殄山寇,卒以保障乡里,挈全城以归兴王之运。其文武大略,且未可以一乡一国之士概之矣。 
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夫山川之气,积二百年,当有发者。况以先王之道,六经孔孟之语训迪之。将见括苍之士,必有文武忠孝出而为国家之用者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注】①教谕:明清时,县设“县儒学”,内设教谕一人,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又数不果          果:实现           B.一旦边圉有警        圉:牢狱
C.佐石抹元师擒殄山寇  殄:消灭           D.挈全城以归兴王之运  挈:带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约余游钱塘西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实与景濂及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   失其所与,不知
C.而不知假令县岁贡数十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则古所谓合射献馘于学宫者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13.下列各句加点字,与文中画线句“或者遂目为深山荒绝之区”中“目”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D.人皆得以隶使之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3分)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3分)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分)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三、诗歌鉴赏(10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3分)

(2)“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

(3)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4分)

四、在下列空格处补写名句(8分)
16.在下列横线处填写名句。
(1)故木受绳则直,       ▲      。 (荀子《劝学》)
(2)师者,       ▲      。(韩愈《师说》)
(3)辘辘远听,       ▲      。(杜牧《阿房宫赋》)
(4)       ▲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      ,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7)       ▲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8)明修栈道,       ▲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0 题。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②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
③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
④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⑤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
⑥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⑦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⑧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⑨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有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⑩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原文有删改)
17.文章开头从大雾对城市与人的影响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18.请多角度赏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4分)


19.该文内涵丰富。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点列出。(6分)


20.文章题为“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但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六、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事推移,新旧交替。
传统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请以“新与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检测(教师版)
高一语文试题
1.B(伛yǔ曲)
2.C (A诟-垢,B灸-炙,D杖-仗)
3.B【解析】“界线”和“界限”两个词都指不同事物分界,但此处重在强调“限度”,是抽象的,非实指国家界线,故宜用“界限”。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此处强调态度,故用“隔岸观火”。绥靖:安抚,保持地方平静。常与“政策”搭配。妥协: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或争执。指在冲突双方互相让步的过程中以达成一种协议的局面。)
4.(3分) D(A.“导致”与“主要原因”杂糅;B.语序不当,应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C.缺少介词,在“和”前或后补上“与”。)
5.A(舍下,是谦辞。应该用“府上”)
6.B(是冬季之景)
7.C
8.B(定语后置,倒装句。其余都是被动句)
9.D(昏蛋与孱头对调)
10.B(性格温和错)
11.B(圉:边境)
12. C(A.连词 就/介词 通过  B.连词 和/动词 结交  C.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  D.介词 在/介词 被)
13.A (目,看。墓,筑墓。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14.(1)狄承式为人敦厚朴实含蓄内敛,不喜欢谈论辩说,然而胸中自有心得。(3分)
(2)恰巧(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方面邀请我方主持国事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走一趟就可以解除(国家)祸患。
(3)他们那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么样呢?
(4)灾祸与患难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机智勇敢的人又往往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15. 
(1)全家参与(1分),冒雨进行(1分),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1分)。
(2)比喻(1分)。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1分),突出了劳动的艰辛(1分)。
(3) “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2分);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糟蹋。(2分)
16.在下列横线处填写名句。(8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杜牧《阿房宫赋》)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7)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8)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17.大雾的出现令城市不知所措地改变了运转节奏,使“我”得以进入一个自由王国,从而引出下文“我”在雾中的想像、心理活动与特别行为(2分),为“我”的得意忘形铺设背景,营造情境,提供可能(2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
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②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善用短旬,加快语言节奏,极力表现“我”稀奇古怪的走姿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③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描写、叙述相结合,诙谐幽默,表现了“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评分建议:能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到位即得4分。
19.(6分) 
①对自然天成的乡村景致的喜爱;
②对自由本真的人性状态的向往;
③对互不设防、坦诚相见的人际交往的渴望。
20.(6分)
①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每个人都可以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意味。“我”是“你”的一员,实写“我”的得意忘形,暗写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生命状态。
②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希望每个人都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吁请意味。写“我”得意忘形、放松自在,意在以点带面,增强吁请、号召的说服力。
③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在大量描写“我”的个体行为时,也穿插了对“你”(每个人)生命状态的普遍意义的探寻,点面结合,既具感性之美亦富悟理之妙。
④文章题目中的“你”既是泛指,也具体指“我”在雾中遇见的姑娘,“你”是和“我”一样在雾中“放肆”的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意在使文中的“我”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⑤文章题目中的“你”指假定的读者,作者以第二人称增强了文章的亲近意味,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以对“我”的得意忘形的具体描述,传达对自由人生境界的向往和对读者改变生命状态的真切期待。
评分建议: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探究,论述,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六、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事推移,新旧交替。
传统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请以“新与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2016南通一模作文修改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道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命题。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人们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后一句表明了对传统的态度及其原因。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即为既要传承传统,更要面向未来,发展传统。
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现代汉语词典》)。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里流淌在国人心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因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根基。因此,本次作文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时代的积极意义。
传统无时不蕴含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琴棋书画,甚至生老病死,都与传统息息相关。但传统有好坏之分,有科学、愚昧之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也会变“味”。如何对待传统?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只有对传统的创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如国家将清明、端午、春节……定为法定假日,就是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如白话文的变革、戏曲的创新、新文学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如春晚联欢、清明鲜花、短信祝福……就是对传统的创新等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但时代在进步,人们又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去的传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传统输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发展。
2.本次作文的立意注意点
在审题时,应分清材料中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我们不能脱离传统”是前提,而后句“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是材料内涵的重点。如脱离材料漫谈“传统”,或只写我们要继承传统,或只写我们要抛弃传统,都是偏离材料中心,判分应不超过48分。正确的立意应是由我们与传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出我们应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后两句均需关照,后句为立意重点。这是本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传统”的具体内容。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 (110.52.94.25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春季联赛语文试题』  下一个『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