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预览
2018年山东省中考语文押题卷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黎明醒来,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 , , ,任思维的雪橇悄然滑向岁月的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桀骜不训的人格力量。”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蓬舟,境界何其(寂寞/寂寥),(而且/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或许,只有雪天的寒冷,方能反衬出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意兴阑珊)。 1. 文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和字后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琼浆 戛(gá)然而止 B. 悄然(qiāo) 桀骜不训 C. 雪橇 伫(zhù)立良久 D. 凸显(tū) 一叶蓬舟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寂寞 而且 意味深远 B. 寂寥 然而 意味深远 C. 寂寞 而且 意兴阑珊 D. 寂寥 然而 意兴阑珊 3. 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内容,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于无形中揣测有形 ②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 ③于无色中想象有色 B. ①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 ②于无色中想象有色 ③于无形中揣测有形 C. ①于无形中揣测有形 ②于无色中想象有色 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 D. ①于无色中想象有色 ②于无形中揣测有形 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戛”应读jiá。B项“悄”应读qiǎo ,“训”应为“驯”。D项“蓬”应为“篷”。
2.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B项正确,“寂寥”的意思是寂静、空旷,多形容环境;“寂寞”指孤单冷清,多用于形容感觉;两相比较,“寂寥”更合适。“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然而”表示转折关系,根据上下句意应选用“然而”。“意味深远”是指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意兴阑珊”的意思是:意趣、兴致很低落;从内容看,“意味深远”更合适。 3. 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性。D项正确,“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分别承接前文“银白”和“空蒙”,“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是在第①②句基础上的感悟,因此按照逻辑关系判断选D项。 4.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 B. 对今年的城市规划方案,你是赞成呢,还是反对呢? C.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素。 D. 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C项的标点使用有误,因为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应删去“等”。 点睛: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 对下列汉语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没有冻结的牛铃摇响乡村的歌谣。被雪覆盖的田园上,那麦苗和雪亲切地耳语。”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 “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这个句子中“花开叶落”是动宾短语,“我们的遐想”是偏正短语。 C. “老孙头早就相中了栓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这个句子中的主干是“老孙头相中小儿马”。 D. “草地上的天鹅像白雪公主那么美丽,双腿一蹬,跃出优美的弧度,身躯展现天鹅完美的曲线。”这个句子中“优美”和“曲线”分别是形容词、名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词性、短语类型、修辞方法和句子主干等知识的把握。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最基础的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积累,作答时要认真辨析。B项对于短语的结构判断有误,“花开叶落”应该是并列短语。故选B。 6.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知识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家母、舍弟、舍妹等。 B. “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胸中实无一策。”这是《三国演义》中庞统“舌战群儒”的精彩话语。 C.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塑造的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生性顽皮,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 D. 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现。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名著知识的掌握。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B项有误,“舌战群儒”的人物应该是诸葛亮。 二、 7. 填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论语》) (2)《春望》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思家忧国者的具体形象。 (3)吾视其辙乱,_________,故逐之。 (《左传•曹刿论战》) (4)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送别诗有三送:人送、目送、神送,其中“神送”为最高境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最好的例子,岑参的诗句“_______,_____”与之异曲同工。 【答案】 (1). 为人谋而不忠乎 (2).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 白头搔更短 (4). 浑欲不胜簪 (5). 望其旗靡 (6). 八百里分麾下炙 (7). 山回路转不见君 (8). 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搔”“簪”“靡”“炙”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8. 名著阅读 (1)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①②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作品名称或人物姓名。 作品 内容 ___ 聪,你想,我这些联想对我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四月三日(第30号)的信,我写的时候不知怀着怎样痛苦、绝望的心情,我是永远忘不了的。 《名人传》 从这个忧伤的深渊深处,________着手歌颂欢乐了。这是他毕生的规划。自1793年,在波恩的时候,他就对此有所考虑。他一辈子都在想歌颂欢乐,并以此作为他的大作中的一部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