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散文是一个现代建构,不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的文学,本来是一个“文”的传统,到了现代,小说和诗充分完成率现代转型,但是散文的现代性转型还没有完成。。②要我看,现代以来最伟大的散文家只有一人,就是鲁迅。在鲁迅
试题预览
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散文是一个现代建构,不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的文学,本来是一个“文”的传统,到了现代,小说和诗充分完成率现代转型,但是散文的现代性转型还没有完成。。
②要我看,现代以来最伟大的散文家只有一人,就是鲁迅。在鲁迅的手里,散文真正变成了一个强有力地表达现代人复杂经验的文体,比如他的杂文、他的《野草》。可惜,鲁迅之后几乎是后无来者。
③我现在每逢写散文,要给自己立一个规矩,尽量不要带古人腔,甚至不要带文人气——那些在散文传统中深深积淀着的陈陈相因的文人气的东西,那些从古典散文传统中因袭下来的腔调、笔法。每当提笔之前对自己有个建议,要写现代的散文,要让散文表达现代的真实的复杂经验。我们还不习惯在散文中表达这些。我们很容易就被沉重的“文”的传统裹挟,使文章变得优雅、平滑、顺溜、好看,但是,是假的。
④散文作为一种认识自我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文学形式,它的前途就在于完成现代性转型,真正地面对书写的难度。当你有苏东坡等古人附体的时候,书写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当你要面对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在这个感受中确定生活的意义,把它的复杂性写得清澈,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但是就要做。
⑤说到底,“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广大无边的“文”;另一个是这个小小的文学的散文,文学的散文实际上也是广大无边的“文”的一部分。所以文学的散文承担着责任,就是要能够真实地穿透陈陈相因的东西,真实地书写自身、书写这个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是承担着先锋的、探索的责任。在我们的散文中充斥着套话、老调子,我们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文章,可能同有此病。
⑥散文的真理也就是那么两句。第一句,孔子说的“辞达”;第二句叫“惟陈言之务去”。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惟陈言之务去”,要害不在于是否是陈言,要害在于我们要做个“新锐作家”。以前别人没有感受到的、没有说过的,“新锐作家”现在要想办法把它说出来,给它形式,给它逻辑,最后把它形成一篇文章。如果能够克服这个难度,你得到的一定是一篇值得写的文章。你不仅得到了一篇文章,你也在这个写的过程中,更有力、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了自己,或者认识了事物。因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事物,它的真相其实都是隐藏在你那个说不出来、表达困难的地方,你把它说不出来,那你的道行、眼光和本事就都长了一层。
⑦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力做到直接地、有力地、清晰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这就是现代的散文。
(选自李敬泽《面对散文书写的难度》,有刪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实地书写自身复杂经验、书写这个世界的散文不是自古就有的,它需要进行漫长的现代性转型。
B. 如果散文是一种强有力地表达现代人复杂经验的文体,那么鲁迅是现代以来唯一最伟大的散文家。
C. 作者认为,借鉴古代散文传统的散文就不难写作,独抒性灵、“我手写我心”的现代散文就难写。
D. 散文的难度在于逻辑清晰地把作者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直接而有力地写清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重新定义了现代散文,强调散文承担着先锋的、探索的责任,应表达现代的真实的复杂经验。
B. 开头摆出散文尚未完成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中间依次分析其原因和病症,最后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C. ②至⑤段主要运用了例证、对比论证分析当下散文写作的常见问题,呼吁写真实自然的现代散文。
D. 最后两段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号召每个写作者都应努力做到“辞达”和“务去陈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扬弃古代散文中“文”的传统,不表达现代人的真切体验,就难以完成散文的现代性转型。
B. 因为散文背负着最深厚的“文”的传统,一些散文充斥着套话、老调子,所以散文转型任重道远。
C. 只要散文创作汲取传统中的腔调、笔法和文人气,写得优雅、平滑、顺溜、好看,那就是伪散文。
D. 作家只有想人所未想、道人所未道,才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同时也能提升他自己的眼光和修养。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说法绝对。原文是:“要我看,现代以来最伟大的散文家只有一人,就是鲁迅。……可惜,鲁迅之后几乎是后无来者。”C.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当你有苏东坡等古人附体的时候,书写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当你要面对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在这个感受中确定生活的意义,把它的复杂性写得清澈,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D.偷换概念,选项所言应属于“散文的真理”或“现代的散文”。
点睛:考核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论证分析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论证方法和论证的观点态度上作答本题。D.曲解文意。原文第⑥段说,“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惟陈言之务去’要害不在于是否是陈言”。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说法绝对。作者是现身说法,谈现代的散文应该怎样来写。原文说,“我现在每逢写散文,要给自己立一个规矩,尽量不要带古人腔,甚至不要带文人气——那些在散文传统中深深积淀着的陈陈相因的文人气的东西,那些从古典散文传统中因袭下来的腔调、笔法”。指出“我们很容易就被沉重的‘文’的传统裹挟,使文章变得优雅、平滑、顺溜、好看,但那是假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帽面
宋梅花
甘城的这个夏天,确实热得古怪。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在甘城小学旁的一条小巷内,来了个卖热面的,卖的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可人人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常常凌晨两三点了,还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吃的吃等的等,像好久没吃东西了。随后再有人来,就找个地方,或站或坐,边聊边等。
卖汤面的小摊主,推着板车,每天晚上十点准时到来。板车篷架上挂着一张旧招牌,写着三个并不漂亮的毛笔字:草帽面。小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从没摘下来过,像是他做生意的象征。
要吃面的人很快就排队了。吃草帽面,好像成了这个夏天的一种时尚。就是那些在酒馆茶馆刚出来的人,也往往会相约一句:“走,吃草帽面去!”无论吃面的队排得多长,卖面的师傅总是不紧不慢,不吭一声,一碗一碗地细心配料。他卖的面条,不是超市里买的机器面,而是手工制作的碱水面,一天就准备那么多。卖完后就大声说:“面没了!”语气中含着三分遗憾和五分歉意。后面的人听了,只能摇摇头,等明天晚上早点来吃了。
在他们心里,草帽面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
那头有个摆摊烤羊肉串的,看见草帽面生意火爆,非常羡慕。烤羊肉串的悄悄观察了好几天,不久便也卖起热面来。并且做了个漂亮的大招牌,人们只要经过那条巷口,就能看到“草帽面”三个金色大字。
小巷似乎更热闹了。烤羊肉串的很快就尝到卖草帽面的甜头。可好景不长,到他跟前吃面的人就越来越少。那些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的就纳闷了。他悄悄地拉住一个老吃面的人问:“为何人们都爱吃他的面?我的面条无论是材料还是做法,都和他做的差不多啊!”那人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后说:“因为你的头上没戴草帽啊!”“啥?这怎么说?都是草帽面,跟戴不戴草帽有什么关系呢?”
那人望了望那顶“草帽”说:“关系可大了。你知道吗?他是个复员军人,在部队是炊事班班长。有一次抗洪抢险,他差点被洪水冲走,幸亏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可他的一块头皮,却被什么东西旋走了,从此留下一个很难看的大疤。为了生活,为了家里人,他才晚上出来卖热面。很多人去吃他的热面,除了面好吃,主要就是冲着他头上的那顶‘草帽’啊!”
三天后,烤羊肉串的老板又出摊了。不过不是卖热面,而是照旧烤羊肉串。只是在他身后,多放了些小塑料凳。很多要排队的人,都可以坐在他这儿等着吃草帽面。渐渐地,烤羊肉串的生意也给带动起来了。
(选自2018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开头用甘城夏天热得古怪烘托草帽面走这件稀奇事,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下文故事。
B. 第二、四段具体描写草帽面热销的场面,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
C. 甘城小学旁小巷内的草帽面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生意火爆,惹得烤羊肉串儿的非常羡慕。
D. 草帽面平凡无奇,却写得生动感人,带给人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面的香味,更带来深刻的思考。
5. 烤羊肉串儿的老板面对草帽面的走俏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心里变化?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6. 草帽面为什么深受甘城人们喜爱?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羡慕。烤羊肉串儿的看见草帽面生意火爆,非常羡慕,悄悄观察了好几天,不久便也卖起热面来。②纳闷。同样是买草帽面,可到烤羊肉串儿的跟前吃面的人就越来越少,那些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儿的就纳闷了。③敬重。打听到草帽面摊主的遭遇后,烤羊肉串儿的老板照旧出摊烤羊肉串儿,他身后多放了些小塑料凳儿,以便人们坐在他这儿等着吃草帽面。    
6. ①吻合了人们的怀旧心理。草帽面虽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因为是手工制作,人人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儿。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草帽面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是他做生意的象征。烤羊肉串儿的纳闷和老吃面的人的解释印证了这一原因。③激起了人们的敬佩之情。草帽面摊主原来是复员军人,在部队里参加过抗洪抢险,脑部受伤才带着草帽出来摆摊。人们敬佩他的牺牲精神,进而关注并喜爱上了他的草帽面。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是夸张的说法,其实“很多人去吃他的热面,除了面好吃,主要就是冲着他头上的那顶‘草帽’”。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对题干的理解锁定在原文的答题区间,文章是从第六段开始交代烤羊肉串的人的心理,先是羡慕,然后是不解人们为什么都去“草帽面”吃饭,最后得知“草帽面”老板的身份又心生敬佩之情。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草帽面为什么深受甘城人们喜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根据理解原因如下:吻合了人们的怀旧心理。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草帽面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是他做生意的象征。激起了人们的敬佩之情。草帽面摊主原来是复员军人,在部队里参加过抗洪抢险,脑部受伤才带着草帽出来摆摊。人们敬佩他的牺牲精神,进而关注并喜爱上了他的草帽面。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为29.3.也就是说平均“80后”。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人口流动迁移规模(包括落户城镇的人口)仍将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波动性增强;人口流动整体趋于稳定化、家庭化,定居意愿普遍增加;新生代和40岁以上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需求日趋复杂。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上指出,人口流动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的流出来,然后接着是夫妻俩流出来,然后是赶紧把孩子接过来,再往后就是整个家要搬进来,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规律。我们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到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老人的数量就是在不断地增加,这是大的趋势。除此之外,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也让社会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缺失和心理健康的问题。
(摘编自网易健康)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说明了我国流动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趋向机器产生的社会原因。
B. 材料二说明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我国流动人口在数量上的发展趋势。
C. 材料三说明新生代流动人口主流为“80后”,他们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
D. 材料四说明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及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是指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其原因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
B. 从材料二看出,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不论是农民工总量和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总量,都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
C. 我国流动人口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其主要特点是青壮年先流出来,夫妻俩流出次之,然后是把孩子、老人都搬出来。
D. 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制度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系日趋复杂。
9.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为我们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7. C    8. B    
9. ①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应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②要关注流动老人的养老问题。③要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④流动人口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为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课题。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他们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无中生有。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是指”太绝对,应为“主要是指”。C“特色性”概括不当,原文说“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规律”。D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分析不当,原文说“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需求日趋复杂”。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以外开创性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结合自己对当下人口流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根据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要解决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应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要关注流动老人的养老问题。要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流动人口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为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课题。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徽①举进士,累擢吏部员外郎。乾符令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柅②杜干请,法度复振。父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盗迫之,徽拜曰:“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盗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日:“此孝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粥饮奉蔚,留信宿去。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会拜谏议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曰:“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乞还营医药。”父丧,客梁、汉。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留陈仓。张濬伐太原,引为判官,敕在所敦遣。徽太息日:“王室方复,廥③藏殚耗,当协和诸侯以为藩屏,而又济以兵,诸侯离心,必有后忧。”不肯起。濬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茂贞亟请,帝召群臣议,无敢言。徽曰:“王室多难,茂贞诚有功。今复恭阻兵而讨之,罪在不俟命尔。臣闻两镇兵多杀伤,不早有所制,则梁、汉之人尽矣。请假以节,明约束,则军有所畏。”帝曰:“然。”乃以招讨使授茂贞,果有功,然益偃蹇,帝使宰相杜让能将兵诛讨,徽谏曰:“岐,国西门。茂贞凭其众而暴,若令万分一不利,屈威重奈何?愿徐制之。”不听。师出,帝复召徽曰:“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④,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
【注】徽:指牛徽。②柅(nǐ):止,遏制。③廥(kuài):仓库。④蓍(shī)龟:指卜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浚濬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B. 濬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C. 濬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D. 濬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提拔的意思,是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B. 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之地。
C. 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占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D. 诸侯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文中指拥兵一方的割据势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牛徽匡正时弊。他担任吏部员外郎时,处事刚直严明,杜绝官员选拔中的求取请托现象,使国家的法令制度得以重新振兴。
B. 牛徽恪守孝道。他护送父亲去梁地途中,他被强盗打伤,但仍然抬着轿子;为了照顾父亲,他谢绝了朝廷的任命,服满父亲的丧期才赴任中书舍人。
C. 牛徽心忧国事。张濬讨伐太原时,牛徽认为王室正处于恢复时期,国库亏空,此时不宜用兵,应与各方诸侯和睦相处,以巩固边防。
D. 牛徽洞察情势。在多事之秋,他建议皇上把招讨使符节授予李茂贞,让其平定叛乱,又劝谏皇上不要急于讨伐居功自傲的李茂贞,而应慢慢制约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
(2)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牛徽与儿子抬着(牛蔚坐的)竹轿,经过栈道时,强盗击打他的头部,(牛徽)血流满面,(他)仍抬着轿子不停步。(2)现在讨伐李茂贞,他的人多但都是乌合之众,战胜他们一定万无一失,你算一下哪一天有捷报传来?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张浚果然战败,朝廷又征召牛徽担任给事中。杨复恭在山南反叛朝廷,李茂贞请求朝廷授予招讨符节去讨伐杨复恭,还没等朝廷答复,他就与王行瑜擅自出兵了。昭宗发怒,拿着奏章不批。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给事中”“杨复恭”“山南”“李茂贞”“王行瑜”“昭宗”等即可作出判断。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与‘迁’‘徙’同义”说法错误。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直至办完父亲的丧事才赴任”错。原文是:父亲去世后,牛徽客居梁、汉两地。为父亲守孝满三年后,朝廷征召牛徽担任中书舍人,牛徽以身休有病推辞,(后来)改任给事中。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举”,抬着;“舍”,让……住;“裹创”,包扎伤口;“馇饮”,稠粥和汤水。第二句得分点:“伐”,讨伐;“乌合”,乌合之众;“捷”,捷报。
参考译文:
牛徽考中进士,经过多次提拔而担任吏部员外郎。乾符年间选拔官把不加节制,官吏中有很多奸猾之凡,每年选调官吏选四千人,牛徽用刚直严明(的态度)来治理(这个问题),杜绝委托求情,法令制度得以重新振兴。牛徽的父亲牛蔚到梁地去躲避祸乱.在途中生了病,牛徽与儿子抬着(牛蔚乘坐的)竹轿,经过栈道时,强盗击打他的头部,(牛徽)血流满面,(可)他仍抬着轿子不停步。强盗紧追不舍.牛檄对强盗行礼说:“人人都有父亲,现在我的父亲年老而且生病了,希望不要惊吓他。”强盗被他的话感动了,就不再追逼。到了前面的山谷,又遭遇强盗。(强盗们)于是互相转告说:“这是一个孝子啊!”强盗和牛徽一起抬着轿子,让他们(牛徽一家)住到自己家里,呈上布帛包扎(牛徽的)伤口,把稠粥和汤水进献给牛蔚(吃),留他们连住两夜才离开。抵达梁地,牛徽赶赴天子所在的蜀地谒见皇上,请求回家侍养生病的父亲。恰好被授予谏议大夫一职,他坚决推辞,拜见宰相杜让能说:“皇上行幸他处应该随从,父亲有病应当侍奉,而且我的哥哥已经在朝廷做官,我请求回去为父亲请医问药。”父亲去世后,牛徽客居梁、汉两地。为父亲守孝满三年后,朝廷征召牛徽担任中书舍人,牛徽以身休有病推辞,(后来)改任给事中。张浚讨伐太原,引荐牛徽担任判官,皇上下令当地官员督促牛徽赴任。牛徽叹息说:“王室刚刚恢复,国库已经耗尽,应当与地方诸侯和睦相处并把他们作为屏障,可又要连续用兵,诸侯与朝廷不是一条心,一定会有后顾之忧。”牛徽不肯赴任。张浚果然战败,朝廷又征召牛徽担任给事中。杨复恭在山南反叛朝廷,李茂贞请求朝廷授予招讨符节去讨伐杨复恭,还没等朝廷答复,他就与王行瑜擅自出兵了。昭宗发怒,拿着奏章不批。孛茂贞屡次请求,皇上召集群臣商议,群臣不敢说话。牛徽说:“朝廷正处多事之秋,李茂贞确实有功劳。现在杨复恭依仗兵力作乱而李茂贞去讨伐他,李茂贞的罪过在于没有等待命令下达罢了。我听说两个藩镇的士兵乱杀无辜,(如果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下学期尖子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