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仿自然,寓教于乐(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胡燕妮 (云沾化学校) 作文,作文,教师头疼,学生要命。一语道破了个中真情:写什么,怎么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也难高空作业。长期以来的应试作文扭曲了作文的真面目,使作文成了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方神圣。之所以如此,追根溯源,责任全系教师。学生刚开始习作,教师就拿范文来要求他们,规范他们,属不知,这是揠苗助长,扼杀兴趣,把学生往死胡同里推,堵作文之门。从此学生望文兴叹,视作文如赴刑场,长此以往,作文就成了坚不可催的堡垒。但它又偏偏是语文教学中的大财神,引无数教师竞折腰,有的“借鉴”,有的拼凑,而我历来坚信:作文就是摹仿自然。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摹仿自然”的文艺思想观点。“摹仿即文艺创造,自然即丰富多样,广阔深厚无限的社会真实,特别是人本身的真实。”那怎么摹仿自然呢? 第一步,“依葫芦画瓢”,培养写作兴趣。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鲧的“湮”行不通,那么我们就用禹的“导”。大文艺理论家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我们只有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种新思想,新知识从哪来?从生活中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灿烂多姿的生活为我们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把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感受到的新奇变化,悟出的人生哲理化成文字就是作文了。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一段,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桔子的全过程”,闻一多的即兴演讲《最后一次讲演》等都可以说是生活的翻版,生活的再现。一次我让学生读自已的作文《我的奶奶》,当她噙着泪读完时,同学们听了个个都很悲戚,有的还掉泪。这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就是“真情”二字。新教材编写的宗旨明确告诉我们:生活是学习、审美、写作乃至做人的源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写作是个人的真情流露自由表达,淡化了功利倾向。这些都无疑宣布了带着脚镣跳舞的时代结束了,我们可以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了。“随便蹦蹦就是一篇作文”,我学生的原话。话里抑止不住的喜悦告诉我们:他们对写作的神秘感、恐惧感消除了,找到了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产生了写作的兴 趣。以生活促进写作,以写作培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增长了做人的知识。 第二步,阅读薰陶,提高摹仿能力。 阅读是生活与写作的接力棒,作家大凡是在阅读中诞生,在生活磨难中发展成熟的。教师是阅读通往写作的桥梁,一位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确实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让学生熟悉理解了课文,又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既积累了理性知识,又激活了写作的灵感,提高了艺术创造(摹仿)的能力。《孔乙已》幽默讽刺的语言,《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材的典型(从100多个事例压缩到20多个再到5个最后锁定为三个),《荔枝蜜》欲扬先抑,由物及人,物我融为一体的匠心构思,《敬畏生命》的深邃主题等,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艺术特色都为我们树立了艺术创造的典范,让我们在欣赏美、叹服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明白了怎样写,提高了自已的写作能力。不是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精辟论述吗? 第三步,步入艺术的殿堂——最高真实。 “最高真实是指心灵中的意念感受或生命感受。”这是艺术作品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真实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而成千古名句,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流芳百世,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外国名著《高老头》、《复活》、《茶花女》等因探索出了当时人生、社会的最高真实而成为烩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这看似好高鹜远,实则就在身边,我们只要善于用慧眼去观察,用睿智去思索,用巧手去写,我们也一样会妙笔生辉,我们的文章也一样会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刻意的东西总会失真,真是作文的生命,真是作文的灵气,真演绎了作文的千变万化,真起源于摹仿自然,终结于摹仿自然。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