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曲问三法(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石狮一中 施清杯 什么是曲问? 教《愚公移山》,为解词而提问:“‘孀妻’‘遗男’各是什么意思?”这是直问,是最常见的提问方式。特级教师钱梦龙却别出心裁:“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说:“他没有爸爸!”学生由此深刻理解了“孀妻”“遗男”的意思。这就是曲问。它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设问,而是另辟蹊径,绕道迂回,从而使学生开动脑筋取得答案。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 的教学效果。 (一)问反悟本 本,是作者写作的本意或教师教学的目的;反,即唱反调,对教材内容或形式故作否定,或对教材内容作反面的引申或教师教学时运用“故错”的手段。于“反”处设问,犹如投石激水,本与反的对立矛盾给学生大脑强烈的刺激信息,从而使学生由反悟本,由反固本,强化思维,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教《死海不死〉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说明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约数并不影响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故意引进反面意见:“说明文语言要准确,因而就不能使用约数。”从而引发两“派”同学各执一词,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在老师的“调解”下师生达成共识: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还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很多数据在现今科技条件下还难求精确,把这样的约数用在说明文中,不仅不会影响说明的准确性,还体现人类对未知领域的真实认识。也可以在一些学生认识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对教材内容作反面引申。分析《荷花淀》中水生嫂时,可提出:在作者笔下她是一个勇敢有爱国心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在“参军“一节,却写她的哭,这是否有损于水生嫂的形象?作者的用笔是否自相矛盾?课文中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是不少的,如果教者引导学生分析反面引申之谬,那必能使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匠心安排。 除了引进反面意见和对教材作反面引申以外,还可以运用“故错”来形成“反”。笔者上《游褒禅山记》一文时这样引入课文:“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重大发现——我发现我国著名的五岳中的西岳华山又名褒禅山……”学生一愣,既而大哗。我故作不解状,请一学生解“疑”。这样,不但区别了两山的地理位置差异,两山山名的读音差异,解除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误解,而且较成功地导入新课。 (二)问虚探实 实,是问题的实质,或教材实有的内容。虚,是非实质的东西,或教材可能引发的读者联想点, 以及虚拟的情景等。不从实处直接设问,而是虚晃一枪,以虚探实,虚实相生, 以达到领悟实有内容,把握问题实质的目的。“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刚上《食物从何处来》,特级教师钱梦龙就向学生提出了这个怪问题。教室里,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暂没人举手。这个“拐了个弯”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运用食物的定义对具体事物作出判断,不仅要求记住定义,而且要求真正的理解。这个“有想头”的问题使学生“稍过一个会儿”才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凉水不是食物,因为它只能参与躯体的构成,但不能供应能量,不具备食物的两条件;其它东西都是食物。”钱梦龙老师这个曲问,就是借助自己生活经历这个教材非实有的内容去检查学生对教材中实有的食物的定义及其本质特点是否已经有所理解,这恰恰是进一步学生食物来源的基础。可谓独运匠心。有教师教《狱中杂记》一文“一个子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个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个六倍,即夕步行如平常。”为揭露狱吏受贿,理解“倍”字,就发问:第一人给了二十金,第二、三人各给了多少钱?这例曲问,就教材上非实质的东西一一钱数去检查学生对“倍”字在此语境中的实质意义的理解。有教师在讲解《统筹方法》课后练习题《田忌赛马》时,虚拟了一个情景:如果田忌按照孙膑的办法结果还是失败了,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 经讨论分析:可能是因为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采取相应对策,按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或下对上、中对下、上对中的对阵策略都能取胜;也可能是因为田忌的上等马还是不如齐威王的下等马之故。这样一问,学生一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孙膑这个策略的要领,也培养了求异思维。 (三)问旁推里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思维一时有些受阻,这时可以从旁施问,巧于铺垫,妙于引渡,疏浚思维通路。可有两种方式: (1) 迂回包抄,各个击破。教鲁迅的小说《祝福》,为要弄清祥林嫂的性格特征这个中心问题,教师可设计若于小问题: ① 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帮工? 试工后鲁四老爷为什么愿意留用她? ② 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为什么要拼命反抗? 夫死子亡后她的处境怎样? ③ 祥林嫂再度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对她的态度又怎样? ④ 祥林嫂为什么要用多年的工钱去捐门槛? ⑤ 祥林嫂被鲁家赶出后,临死前为什么刑“魂灵有无”表示怀疑? 这种曲问以大领小,从各个角度或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心问题,生把这5个小问题弄清了,对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的理解把握便较为深入了。 (2) 同类启发、触类旁通。有些问题与学生已知或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类向之处,教学中巧妙沟通联系,利用二者的可比性以旧推新,以已知推未知,令其领悟。请看张超老师《〈沁园春 长沙〉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与这首词的词牌是一样的,同样词牌的格式 一一整首词的字数、句数,以及每一句的字数等——都应该是相似的。哪位同学能参照《沁园春 长沙》的下阙格式,把《沁园春 雪》下阙背一下。(生背诵)《雪》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惜”。 师:对,往下领起七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据此推断这首词的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 师:对。…… 教例中张超老师引导学生参照《沁园春 长沙》下阙格式背出《沁园春 雪》下阙, 由旧同的下阙领字导出新词的下阙领字的做法,巧妙、自然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授新温故,由旧推新。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虽然就解决问题而言, 曲问直问并行不悖,殊途同归,但为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益,倡导多用曲问。 作者邮箱: QINGBEI@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