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重划“三八线”与分班风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 手机版


                             2002/10/18  南方周末 

 重划“三八线”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男女之势亦然。

   遥想上世纪之初,鲁迅面对禁止男女同泳之令曾奋笔疾书: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

  那时,男女关系的大势,是合。

  现在,有统计表明,中国已经出现了50余所女子中学。由于这些学校或多或少带有贵族学校性质,尚未引起太多普通民众的关注。最近,一些双性教育中学内部也出现男女分班的实验,就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人们开始疑惑:时代究竟进展到哪一步,我们竟然需要重新在我们孩子的课桌上,划分一条男女的“三八线”?

  我们无法简单地否定这条“三八线”。我们只是对于这条“三八线”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感兴趣。并且,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划分男女“三八线”只能是悄悄的,并且是打着女性主义旗帜来进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几乎所有受访的学者都反对女子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则相反,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

  在功利教育和政治正确之间,每个人都在作着适合他们立场的选择。而理性的思考似乎尚有欠缺。

  分班风波

华夏女中体育课上温馨一幕:女孩子做垫上运动前,把口袋里漂亮的小零碎掏出来放在边上。(摄影 3W)

  一个男孩对分班的感觉

  15岁的陈寒(化名)是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2002年新学年开始,这所北京朝阳区的区重点因为“男女分班”试验而引起关注。

  2002年9月28日中午,陈寒坐在校门外的花坛边和两个男孩聊着天。被问及对“男女分班”的感觉,他表情平淡地说了句“无所谓”,但是旁边的两个男孩子出卖了他,他们是陈寒的初中同学,在别的学校读高中。“你不是说,早知如此,当初就努力努力,考一所再好一点的学校,男女不分班的吗?”两人笑着说,“我们觉得他特别可怜。”

  陈寒的矛盾显而易见。因为分班的事情,学校被外界舆论议论纷纷,他不喜欢这样——“工大附的名声都让媒体搞坏了。”然而,他自己也无法认同学校的做法。

  3周前,陈寒到学校报到,很快发现了“异常”:分班的名单上,他的班里全是男孩名字。

  陈寒说老师在班上作了解释:“男生女生互相打扰影响学习。分班是试行阶段,看是不是分开后有利于学习成绩的上升。如果有进步,就继续,没有进步,还混在一起。”

  二楼5个男生班,三楼5个女生班。现在陈寒的感觉是:课堂纪律特别乱。对于外界男女分班为防早恋的流行说法,陈寒不以为然:“太愚蠢了,防不住的。现在男生女生很开放,我就认识好多三层的女孩子,军训的时候随便聊聊天就认识了。”

  不过他还是承认分班之后,男女生交往多少有点不自然。“课间的时候,基本上有事才上三层,比如借个书什么的。到门口,托门口的女生把人喊出来。没事谁敢上去?那么多人看着你,比较尴尬。”

  如果有选择机会?陈寒说,“当然是男女混班好。至少交往方面更加平常化,也不见得那样就影响学习,我有这自控能力。”

  北工大附中:早恋谜团

  是不是为了防止早恋?北工大附中分班令人颇有扑朔迷离之感。

  2002年9月14日,这件事情以《男女分班能防早恋?》为题出现在北京青年报上。新浪网转载后,网友评论颇多反对声。比如:“因噎废食。鲁迅说得好,干嘛不带个防毒面具上街去,男女共同呼吸空气更为不雅呀?”

  本报记者向校方约访,被婉拒。“有的媒体的报道有失偏颇。防早恋这个因素在我们这里应该很微乎其微的。”

  但是在2002年9月30日中央电视台十二演播室播出的节目中,周光安校长作了这样的陈述:男女分班有两个原因,一是基于男女同学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说女孩子右脑关于语言这一块强于男同学,男同学的长处就是空间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敏锐性。第二,就是我们的教育对早恋现象应该正确引导和教育。

  主持人:早恋的问题确实是您考虑的主持人:您认为分班起到了什么效果?周校长:因为人总是要接触,谈恋爱谈恋爱,他不接触,不谈,怎么能早恋?

  节目中又上演了唇枪舌剑。另一方嘉宾是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他认为,无论是因为男女智力差异分班还是防止早恋,校方提出的两个分班理由都很可疑。“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性被充分压抑,这样的人格是偏离的。是要培养一个学习好的人,还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上海八中:试验初获成功

  上海八中已经获得了风暴之后的平静。一年前,学校在10个高一班中建立了一个男班,一个女班。

  分班之初,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一位官员曾表示:“先实践,然后再从实践上升到理念。哪怕实验失败了,我觉得也没有问题。”

  那么现在实践效果如何?“我们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是认可的。”2002年10月10日,该校教导主任朱晓巍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说。

  问卷调查的结果,70%的男生和50%的女生表示接受。对于这个20%的差异,朱晓巍解释:“男生班没有女生班那么早熟,也可能跟男生性格开放有关。”那么另外30%的男生和50%的女生感觉如何?“所谓不接受的孩子也未必觉得非常不舒服,他可能只是觉得混合班可能更有趣。”

  朱晓巍介绍,如今,在基础课程方面,男生班和女生班显示出很明显的优势,基本上所有课程男生班和女生班都是领先的,即使女生班的理科也不逊于混合班。

  “我们本身的出发点并不是反对学生早恋。我们是奔这个目标去的: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男女生的思路和特质类型不一样,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分开以后可能对学习更有好处。”朱晓巍说,“一年做下来,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分班不分班都有利有弊,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做了足够的工作,把利处发挥出来,将弊端减到最小。我们也希望学生平静地感觉这样带来的好处。”

  北京五中:分班实验“宣告失败”

  北京五中退休老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吴昌顺谈到男女分班级试验语气乐观。“分校可以,分班可以,不分也没什么了不得。基础教育怎么搞要有多套方案,这不过是其中小小的浪花,有什么呢?”

  自称“脑子不保守”的吴校长早在1984年就在北京五中尝试了男女分班。吴校长说,当时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避免早恋,只是基于“我们认为男女智力、思维还是有差别的。这样可以因材施教”。

  男生班组织了足球队,女生班组织了羽毛球队。劳动技术课也开得不同,鼓励男孩搞些无线电,女孩是小工艺制作。热热闹闹搞了一年后,收了回来,学生仍改为合班。

  “我们开玩笑说,实验以失败告终。”吴校长说。两个原因:学生不很高兴;老师也有微词。

  女孩嘀咕比较多,男孩也提意见。“有向班主任反映的,有直接找我的。孩子的理由就是大家都在一个年级,为什么我们需要分班?好像对我们有歧视,怕我们男女生在一起出事?”

  老师们则更多愿意带男班,北京五中的前身是一所男校,很多老教师带男班带惯了,觉得女孩活跃程度不够。

  男女分班也增加了很多麻烦。新年联欢会节目都不好演,还得男班女班合着。开干部会,这边3个女孩班长、3个女孩书记,那边3个男孩班长、3个男孩书记,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联欢。两个班主任老师带着,一个男生班和一个女生班还曾合作组织了一次秋游,那次大家都很“期待”。

  “麻烦很多。后来想,何必呢,算了算了,干脆结束得了,别让孩子不高兴。”

  现在吴校长对北京工业大学附中的试验态度是:根据时代发展,工大附中可能有自己的实际考虑。不妨拭目以待,让他们试验3年,我们乐观其成。

  办学自主权与教育选择权

  然而教育工作者轻松表示“失败了也不怕”,又引起了外界担忧。男女分班所引起的一个疑问是:这种实验应该有怎样的决策程序?

  心理学研究生王磊在十二演播室的节目中提出了这样一条反对意见:“你这样剥夺他男女交往的权利,对他以后有什么影响,这是无法预测的。如果试验失败了,有什么补救措施,你没有提出来。”

  在校方看来,这只是教育管理或者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然而,这种教育试验是否需要更多的审批或者听证程序?北京五中老校长吴昌顺告诉本报记者:“没有任何一条教育法规,规定必须男女生合着上。学校有办学的自主权。”

  有的教育学者也对这个教育试验持肯定态度:国内外有许多男女校,它们存在了很多年,这就说明男女分教有存在的可行性。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供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中国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北工大附中的做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新的课题。

  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看来,用“尝试”和“办学自主权”来解释一切是不够的。

  “这个试验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选择,但用来试验的这些孩子却是毫无选择的。”万延海,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提醒道,“试验在政治上要有授权,科学上要有数据来支持你的假设,再者,孩子入学之前有没有被告知?有没有家长同意的过程?”万延海认为,对一些习惯性的做法作调整的时候应该向公众解释。“国外的男女分校多是在私立学校,入学者是自主选择的。而我们这是公立学校,影响范围不仅仅是这个学区里的孩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许燕博士强调:拿这些孩子来做试验,对他就有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成功与失败对孩子来说只有一次,一旦出现教育不当,潜在影响是终身的。(本报驻京记者 张捷) 

  只有夏娃的伊甸园

    李意如说:“平等是理想,不平等是现实……不承认差异,怎么消灭?”

  分班或分校,本无所谓对错,关键是办学者的职业态度是否严谨。这里的两个学校的试验是令人放心的。

  实验一:女子分校而治——北京华夏女中

  校长的梦想

  两座浅灰色的楼,一条200米跑道的操场,配上卵石地面、小巧的水池,北京华夏女中坐落在城南一个安静的居民区里。教学楼叫“博学楼”,门厅的电子屏幕上,滚动着名言警句“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以及诗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旁边墙上贴了一张招贴:“高中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题:万元投资方案、高速公路交费问题……”

  “如果在防止早恋的层面上讲,女校没有必要办。”9月20日,华夏女中校长李意如在办公室里说,“我认为开发女性潜能,让女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适应当今社会,才是有时代感的女性教育。”

  1995年,李意如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第四次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一位外国女子教育专家想参观一所女子中学,李意如告诉她,30年前有16所女中,“文革”中一刀砍掉了,现在北京没有女中。那位专家惊讶的表情深深震撼了她。

  很早以前,办一所少女向往的女校就是她的梦想。1996年9月,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北京宣武区再次出现了一所女子中学,李意如,这位1949年以前从女校毕业的学生,被聘为校长。

  “学校成立后,始终伴随着争论,有人说我们是复辟回潮、沉渣泛起,我说不对,复辟不复辟,要看内容而不是形式。”

  性别视角

  “全面发展、因性施教、优化个性”,这是华夏女中的办学理念。李意如将因性施教简单解释为:素质教育+性别视角。

  一本论文集记录了老师们在常规课程中对“因性施教”的探讨,比如《女中学生数学思维方法训练初探》和《化学教学促进女生抽象思维》。

  “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记录了男性为主宰的历史。”历史老师牛秋芳写道。她统计了历史课本的古代史部分,共出现历史人物323个,其中女性10人,很多女性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史书中遇到一些帝王劣迹斑斑的时候,往往推出几个女性作为他们造孽的根源,现行历史课本写到夏桀、商纣、周幽王、唐玄宗时,也找出宫女、后妃、褒姒、杨贵妃为他们分担一些责任。

  “这种带有性别偏见的课本对于‘女性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困难。”牛老师认为。

  此时她的方法是导入疑问:这种说法对吗?这些女人真的是红颜祸水吗?假如没有这些女子,这些封建王朝还会衰落、灭亡吗?同学们纷纷表示不满甚至气愤,然后,她带领大家找到各种材料来反对这些观点。

  “办女校需要做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女性从少女阶段就形成一个明确、敏感的社会性别视角,用女人的眼来看世界,唤起新女性的自觉。”李意如说,“平等是理想,不平等是现实,我们正处在过程中,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研究差异不是为了扩大差异,而是为了消灭差异。如果不承认差异,怎么消灭?”

  完全女子选择

  每周两节的选修课是更多体现女校特色的课程。经过两轮实验后,现在的设置是高中40余门,分四大类:现代女性修养、人文基础、科技探究、艺术鉴赏。初中则是20余门。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列表,既包括数学思维方法、信息技术收集———传统上被认为是女子的弱项,又有家政、插花———这是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课程。这种设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提要求,无论是女性学者所强调的女性独立,还是再度流行的对“女人味”的宣扬。

  “我们特别强调让所有的孩子优化她的个性。”校长助理车淑敏谈了自己的个人所见,“这些孩子里面可能出科学家,也可能出现高素质的母亲。她们需要在社会上竞争,涉及高科技计算机这些领域。一些男士事业有成了,需要一个很安定的后方或者很有教养的妻子,教育一个很好的孩子,这也是社会需要。我们应该让所有的孩子有选择、发展的机会。”

  “成才女性”是选修课中尤其被重视的一门。名为选修课,实际被学校列为高中必修。课程内容是请成功女性讲述自己的经历。已经有30多名女性在这里和学生对话,比如音乐家郑小瑛、建筑师黄汇和人大代表吴青。

  李意如用友好学校美国优瑟琳女校校长的话来说明自己的意图:如果我有儿子,就送他上男女混校,让他知道如何像绅士一样对待女孩子;如果是女儿,就送她上女校,培养她的独立性。

  “女校对独立性的培养是绝对强于男女混校的。”李意如认为。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学科代表,混校很自然会形成“男生打前站、女生靠边站”的情况,但在女校不会出现,这将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调节室

  49岁的苗世荣是心理老师,每天中午和课间,他都守候在“博爱苑”二层的一间小屋里。房间里有一台音响,一些《神秘园》之类的CD,书架上摆了《少男少女悄悄话》、《我的身体我自己》等读物,几个沙发围成一个小的谈话空间,沙发高度比平常的矮一些,是特别设计的。茶几上摆了一束花,窗帘带蕾丝。

  这间心理调节室被同学称为“全校最温馨的地方”。“有的孩子一进来就大哭。”他说。

  他的心理课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初中叫做少女课堂,高中是现代女性修养。

  学会与异性交往、认识性病、自我保护,这是少女课堂的部分内容。苗世荣总是四处联系,请来各界的权威来授课。“权威性对讲课效果很有影响。”苗世荣说。

  自我保护课,如果有不认识的人说你父母病了,让你马上上车去医院,你上不上?方法之一,先打父母电话证明一下。公共餐厅,要去卫生间,桌上的饮料怎么办?答案:喝完再去。在大街上遇到暴露狂怎么办?掉头走开。

  高中课堂上,苗世荣总是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比如,你认为现代女性应该具有什么品格?如果你喜欢上一个男孩子,家长不同意怎么办?

  “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苗世荣说,“我希望提供足够的知识背景,让大家讨论,自己去悟。”

  他曾经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故事,读了一封信,一个女孩子写给男孩子的,主题是:我们都有该为之努力的事情,现在且彼此等待。朗诵的时候,一个女孩子哭了。苗世荣知道,她一定也曾有类似的故事。

  当她们离开女校……

  伴随一路争论,华夏女中从高一4个班级138名学生,发展为初高中共25个班,1013名学生。

  外界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女校学生毕业之后的男女交往能力如何?

  “我们不回避这个问题。”苗世荣说。2002年初,学校对华夏女中三届毕业生的167人进行了追踪调查。其中“女校教育对女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一项,有82.4%的被调查学生认同女校教育对她们人格发展影响很大,她们形成的“独立、自信、自尊”的人格特征与女校教育相关;另一项关于“走出女中后对双性群体适应情况”的调查数据:完全适应的占58.8%;一个月或几天即可适应的占31.4%;几个月才能适应的占9.8%。

  一个女孩子在调查中描述自己乍入男女混班的大学的感觉:原来课堂上都是女高音,现在突然出现男低音了。

  也有人不喜欢女校的气氛。2002年新学年刚开始不久,一个刚刚入校的女孩子选择离开。父母送她进这所学校,希望她更有“女孩子样”。但她说:“我离不开男孩子。”

  “笼统地说女校好不好没有意义,但它会适应一部分女孩,如果她喜欢、愿意,就可以来。现代教育要满足人们多种需要、提供多种选择。”李意如说。(本报驻京记者 张捷)

  局部分离的试验

  “长期以来统一的教学模式忽视男女生心理和行为发展中的差异。而男女分校又局限了异性之间的相互交往,在学习上也不能相互取长补短。男女分班但同校是不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实验二:男女同校分班——上海八中

  实验第一印象

  10月10日中午,午休开始,上海市第八中学高二年级的走廊上。

  从高二(1)班教室走出来的是清一色的女生。两个高个女生抬着一大桶饮用水走到四楼的教室门口,放下,喘着粗气说,“从一楼抬上来的。要是班里有男生,才懒得自己动手呢。”

  其余的几个在埋头做作业,教室静悄悄的。

  一个做班干部的女生走到斜对面的男生班窗口,张望了一下,里面吵吵闹闹的,要找的人在,她却不好意思迎着那么多男生的目光进去。

  “我能叫得出对面女生班里不到10个人的名字。”男生甲说。

  “我的成绩进步了10多名,没有女生在,放得开了。”男生乙说。这些有趣的场景谈话来源于一个目前饱受争议的教学实验。2001年9月,上海市第八中学开始尝试进行男女学生同校不同班的教学实验,即假定男女生有相似的发展潜能,但在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模式、认识风格及个性心理等方面不同,因性施教。

  “长期以来统一的教学模式忽视男女生心理和行为发展中的差异。而男女分校又局限了异性之间的相互交往,在学习上也不能相互取长补短。男女分班但同校是不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现在这个实验已进入了第二个年头。

  性别差异决定成绩差异?

  在去年实验开始时,八中校长盛雅萍女士为打开这个问号,请来了上海师大应用心理系的李丹、岑国桢等专家做分班教学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辅助研究。

  李丹教授对此饶有兴趣。她提到了国内一项近2000人的大样本调查:初高中男女生平均成绩中,语文和英语学科女生始终领先,数学和物理学科男生优于女生。而不少心理学研究给出的相应解释也是:女性在语言表达、短时记忆等方面优于男性,男性则在视觉和空间能力、数学能力上占优势。

  还有什么因素影响了男女各科成绩的差异?李教授给男班、女班分别做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智力方面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类似。但同时发现:男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比女生强烈,女孩害怕失败的程度高于男性,特别在数学等理科学习上;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多认为学业上的成功与失败是情境和运气的因素;女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加坚强的意志力,在学习方法的适应上也比男生好一些;此外,女生在思维风格的“专制型”维度上得分比男女高得多,具有“专制型”思维风格的人倾向于一个时间内只能处理一件事物或事物的一个方面,处理事情不易受到外界干扰。

  这些都可能影响了各科成绩中的性别差异?是不是可以通过改变女生的态度来提高成绩?

  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变

  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启发了八中的各科老师,他们开始寻求适合男女学生各自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

  男生班的班主任朱老师,教化学,同时也给女生班上课。在男生班上,她感觉他们思维活跃,老师的进度被推着往前走,而在女生班,刚开始时她会根据女生的接受情况适当地放慢,会多引导,多启发,在难点上有意识地帮她一把。与混合班的女生相比,朱老师感觉到在理科课堂上,女生班的女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女生班与男生班的进度差距并不大。

  教外语的金老师说,女生班的英语进度比混合班和男生班都快,对男生班,她介绍一些辅助手段帮助他们学习,还叮嘱他们对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因为男生常常比较马虎,习惯偷懒;而对女生班,则要求她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金老师说:“这样的男女分开教学,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只能边感受,边摸索。”

  在课程设置上,男班和女班比混合班多了一系列性别教育课程。

  上海师范大学教科学院的姚老师给男生班开设了为期八周、每周两课时的人际交往课,在“了解我自己”这一课上,要求每个男生做自己的名片,列举最喜欢的三件事、最不喜欢的三件事。抽取一些名片,按照上面的内容让全班同学猜是哪位同学,了解学生们的互相熟悉程度;在“如何测定人际关系”课上,男生们做一个名叫“野战军”保护大部队撤退的游戏,在跑道上分成6组,每组中有腿负重伤的、眼睛看不见的、手臂负重伤的和个别负轻伤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路程内,全组安全抵达,游戏结束后每一位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为什么自己得到或没得到帮助,亲身体验应付交往冲突的方法。还有专门的一课是,“我所喜欢的女孩”。

  应用心理系的贺老师给女生班开设了为期六周的“女性心理”讲座,内容涉及不同成长阶段的女性心理、女性与情感与调控、女性的性格与气质、使女性走向成功的心理要素、女性的心理问题与调适、认识两性差异等。

  另外应用心理系的彭老师为女生增加了近一个月的创新思维训练课,采用分组做主题游戏的方式,有一个游戏是——“把生鸡蛋扔到地面上如何保持鸡蛋不破”。女生分成了6个小组,采用了近10种不同的方法。还有体验分享主题课,让每个女生回忆学习生活中那些新奇的思想、方法,一人提出来后,其他人评价分析,经验共同分享。

  男女分班一年,打翻了五味瓶

  高一学年的期中考试,女班在8个班中名列第一,男班紧随其后,而到了期末考试,男班成了第一名,女班第二。

  高二学年开始前,上师大应用心理系的老师们开始对男班、女班学生作细致的访谈,问卷调查家长的感受,检验分班的实效。

  男生A:没有女生盯着,我很放得开,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室里,还是操场上,我可以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男生B:我的朋友比以前更多了,当然基本上是男生,男生之间说错话了也没大关系,和女生说话,可不那么容易。

  男生C:我的成绩进步多了,特别是外语,以前总觉得自己肯定学不过女生。

  男生D:教室里纪律比以前差了,有时候学习,没有女生挺没劲的,我现在看见女生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女生甲:没有男生,在理科课堂上,只有靠我们自己来应付老师的提问,课后也只有自己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在混合班里,我回答错问题常常会脸红心跳,最后问题都被男生抢走了,老师也好像有一种有些问题就只有男生答得出的偏见。

  女生乙:语文老师说,我们在作文里表现出来的独立意识要比混合班的女生强,因为没有男生,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解决,大扫除的体力活也没人帮了,开始很不习惯,现在很自然。

  女生丙:班里的气氛有时挺沉闷的,大家想问题思路都差不多,男生在,肯定是天马行空的。

  女生丁:我原来和男生关系挺好的,现在不太敢和他们多联系了,大家在这方面挺敏感的,不过我们的女生爱打扮的人少了,对脸上的痘痘也没像以前那么注意了。

  心理老师的结论是:学习成绩上很多人有进步,尤其是在数学等优势学科和外语等加强学科上。这些学科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单上,也体现在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上。

  高中生处于青年早期,性别意识开始发展,很多男生在女生面前会忸怩不安、害羞退缩,而此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我评价又不成熟,由于这些不好的自我感觉而容易影响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模式。男女分班,由于没有异性的存在,男女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发展上,可能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

  但与异性的交往的经验明显减少,使很多男生与异性的交往技巧较差,对女性的了解更少,可能会影响他们日后与异性的交往。

  女性的弱点在女生班里也容易被强化。由于没有男生的存在和调节,女性的小气、狭隘、嫉妒、饶舌等特点,往往表现较突出。

  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分班的优点是可以防止早恋,因为现在男女生之间的接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步(男生的数学成绩和外语成绩,女生的语言能力和理科能力)普遍满意。

  但有一部分家长对男班的纪律不满,男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比以前更贪玩,似乎更容易妥协,缺乏认真的态度。而女生则更“小心眼”。进入男班或女班后,孩子好像更不善于交流,尤其是男孩子。

  有些男班学生的家长发现,进入男班后,孩子的性格比以前更活跃,但交往能力更差,因为男生之间的交往很少需要过多的考虑交往技巧。在这一问题上,一部分意见认为对交往能力的影响不一定是长久的,进入大学后,在男女同班中会有改变;但也有家长认为,高中阶段是交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的。

  实验没有结束

  通过这些意见的综合,心理老师们给出了促进实验良性发展的建议:如增设共同选修课,为他们提供男女同班共学的机会。分班时考虑性格因素。理科课程分班教学,文科课程同班教学。因为在混合班的理科课堂上,容易有男生一统天下的状况产生,但在文科课堂上,这种情况比较好控制。

  八中的老师一直在鼓励增进男女生在分班下的正常交往。两班的班会课一直是同上的,年级的长绳队拔河队羽毛球队也是要求男女组合,还有全年级打乱的选修课也不分性别。针对出现的问题。这个学期还特别设立了一些研究性课题兴趣小组,如“看一本科普书,做一次科普调查,编一本科普小小说”的活动,要求有3名女生和3名男生自由组合成立。

  在今年9月份新入学的高一年级中,6个班是混合的,但其中的4个班在上外语和数学两门课时,实行男女分开的小班化教学。盛校长介绍没有额外的分男女班的理由是,要等到正在开展实验的这个年级从高一到高三一轮下来,各种数据和分析结论出来之后再作考虑。这关系到学生的将来,所以学校每走一步都必须谨慎,实验方案仍处于不断的完善中。(本报记者 沈颖)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