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简约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文/张 富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认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问答组合教学使课堂教学复杂问题简约化,产生出省时节力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结果。

  一、以简驭繁,让语文教学走短程线

 课堂要简约,首先就必须整合,把繁杂整合成简要,把弯道整合成直路,把长线整合成短线。

  当代工程学提出的“时动”原理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项研究的目标是使工程能省时高效,研究的问题是动作和时间的关系,这与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很接近。“时动”设计的五个要点是:①这一动作是否必要,能不能取消?②这一动作能否与另一动作合并?③这一动作进行次序是否恰当,可不可以改变?④这一动作能否改良?⑤进行这一动作的人是否恰当?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工程,如能取消可有可无的、不能产生作用的动作,改造孤立零碎的、费时费力的动作,合并经济的、高效的动作并使之一体化,语文教学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一)整合课型,构建学用育查综合课

 课的类型指的是根据主要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由于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可采取不同模式进行,因而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课。

 “教育学”把课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类。单一课是指在一堂课内只完成一种主要任务的课,分为以讲授新教材为目的的传授新知识课,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复习课,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练习课、实验课,以检查知识能力为目的的考查课。综合课即指一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以上任务的课。

  单一课型任务单一,有它的长处,但是各自为战,分散力量,也不利于发挥彼此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作用。实验由采取单一课型,改用综合课型,又从小综合发展为大综合,构建学用育查的综合课。

 这种全面综合课一是皆是、一成皆成。既学知识,用知识,又练能力,开发智力,还是成绩考查,教学不再多头绪,不再四面出击。这种课型不仅效果好,而且省时节力,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利远远多于弊。在坚持以这种学用育查综合课为主的同时,有时也根据需要开发一些单一课。

 (二)整合环节,简化成“组合问—组合答”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在前进过程中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所构成。环节不可缺少,如果中间环节过多,精力、时间又会消耗在毫无收获的走过场中。

 1.减少环节,突出重点

 所有课堂结构程序的研究,都是对一种理论的浓缩,对实践的提炼,精要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关系,并用简约的形式作为载体。从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的理论奠基开始,3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对课堂结构程序进行探索。最早的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到苏联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和“起始(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解词)—阅读分析—结束(概括主题、写作特点)”,到今天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自读、教读、作业、复读”“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都给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着我们的教学。

 实验为了突出重点,集中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复杂双边关系,对程序、环节一缩再缩,简约为组合问与组合答两个主要环节和答前准备、答后完善附加环节。一堂课的程序是:“组合问—组合答”,主、附合起来是:“组合问—答前准备—组合口答—师生评议”或“组合问—答前准备—组合笔答—答后自我完善—教师评议(作业改后在另堂进行)”。教学环节简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结构和过程,知道上课就是自己去解决问题。

 2.以组合问为主要形式的教,教得精要

 组合问,是问题与问题组合,多题合一题;是问题与讲解、提示的组合,连缀成一文;是有序结构的教与有序结构的课文组合,二者相一致,是多种教法新的“合体”。

 ①组合问,删繁就简突出教 要教得精要,必须以“时动”观点去审视已经习惯了的种种,删除一切可有可无的动作,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例如:开始上课,班长叫“全体起立”,齐声问候:“老师好!”教师回礼:“同学们好!”班长通知:“同学们坐下!”——这只是表示一种礼节,完全可简约为:班长叫“起立!”教师说:“请坐!”正式上课了,教师宣布学习课次、课题、作者,这些书上都有,教师既要口授还要一一板书。如果书写工整,要耗费一定时间,如果写得快,又很可能因潦草而未能起到示范作用。实验一般口述课题后就作“提问文”,无套话,无多余动作。每句都重要,学生都必须听清记牢。学生反映教师讲的时间虽短,而记进脑子里的却比过去听一堂课还要多。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偶尔插话,也句句受到学生的注意。

 ②组合问,教师只做指路人 教师用提问文指引学生沿着作者思路去了解、掌握全篇课文。不抱、不牵,让学生自去走路、找路。虽然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教师讲一点、学生学一点的做法也能学到知识,应付考试,但他们的思维始终限在教师有意无意画下的圈圈里活动。教师只有做指路人,学生才能学会自己走路,才能争先恐后,快速前行。

 ③组合问,只提供最低限度的帮助 实验改变了“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旧格局,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问文中虽有讲解、提示、串联性内容,但提供的只是最低限度的帮助;学生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己读书,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向他们提供最低限度的帮助。这样做似乎把学生“推向错误”,与教学文献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有关使学生避免错误的必要性理论相矛盾。我们觉得如果学生在实践中注意了这些错误,并找到了解决办法,那么这些错误是不可怕的,对错误的分析往往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实质性和更深入的理解。正如恩格斯所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亲身的经历的痛苦中学习。”把学生“推向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把学生推到“学会怎样学习”的轨道上去。“以讲为主”是代替学生学习,学习是他人无法代替的;“以讲居先”从某方面来说,是试图掩盖矛盾,而矛盾只能解决,掩盖是有害的。

 3.以组合答为主要形式的学,学得实在

 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看教师教得怎样,更主要的要看学生学得怎样。优秀学生的牢固知识,超出一般的能力,都是在相对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一切又是在教师总的指引下进行的。教师的提问文结束后几乎全部时间都属于学生。

  ①组合答,有目标的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为实现一个个目标而教,学生是为实现一个个目标而学。目标给人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使人产生积极性,给人以鞭策。

 可是长期以来,学习每篇课文,上每堂课的“靶”都若隐若现,都是些“深刻理解”“正确掌握”之类的不着边际的字眼,起不到“靶”的作用。实验的组合问,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这堂课要解决几个问题,是哪几个问题。目标十分具体,完成情况完全可以一个一个数出来。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快速学习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找出来;边读边思,把答案编拟出来;边读边问,解决疑难问题;边读边记,把答案储存在脑子里。

 通过落实每堂课的目标的积累,最后实现总目标:培养向上、尽力、超越的跳摘精神和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章的才能。能大量听记,对连续提出的十来个问题,可不作记录,然后独立组合作答;能快速读积,一篇课文快速读一二遍后能掌握作者所写的成串要点;能现想现说,不用讲稿说好一席话;能下笔成文,半堂课完成一篇600字以上言之有物有序的习作。

 ②组合答,讲效益的运用 教师提问,如果学生不试图作答,或只注意别人如何作答,他就不能产生问题情境,也就不能带来什么变化与进步,所以要人人作答,题题全答。

 如果口答,先在位上答给自己听,遇上困难可“偷”看一下课文;再指名在班上作答(部分人),结合进行评议、订正;后在四人组或两人对上作答(全体),没有达标的还要重答。组上对上都确定负责人。如果笔答,一题写一节,独立、快速完成。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抓实干。

 ③组合答,重自我完善的反馈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只要作答,输出信息,就会有差错,有不完善的地方,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反复性的特点。学习者只有学会反馈,能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做到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只有学会自己差错自己纠正,才能改变“学生管做,教师管改,再做、再改、再错”的恶性循环。

 作业完成后,立即以两张课桌四个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换笔自改矫正差错,补上遗漏。为了区分出独立完成和事后改正,做作业用钢笔,自改则用圆珠笔。自改快速完成后,再根据教师临时指定的交换方式,换上铅笔进行互查,用符号或文字指出差错所在。一对查两本,并签名负责。

  课后教师复查评分。第一次做错的自己改对了,扣分从轻,漏改、错改从重。评分依据由原来单看对错扩大到自我完善的态度和能力。记分的“政策倾斜”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己的差错自己改,认真改,争着改,从而使辨错、防错、纠错的能力不断提高。作业经过自改、互查,教师复查起来也就省事得多。教师备课主要设计问题。随着备课、批改作业的改进,教师的过重负担也因此得到减轻。

  (三)整合作业,削枝强干抓“吸收—表达”

 1.削知识性作业疯长的枝

  今天的语文教学应是现代化语文素质教育。语文素质教育注重知识的学习,但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发展。可是目前80%以上的作业都是知识性内容,支离破碎,五花八门。如注音、解词、同反义词、造句、组词、填空、改错、分辨等几十种。这些单一练习,似乎能立竿见影,但无结构的孤立、零碎的东西,不仅很难学以致用,同时很可能是“短命”的。

 学生天天忙于做这类作业,与教学目标不协调,挤占了主干的活动空间,不削去就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2.削课外作业加重负担的枝

 对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课内活动的连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在的问题是,把课上大量的作业转嫁到课外,另一种情况是,把课外变为语文附属课堂,布置大量作业。因而加重了学生负担,挤占了学生休息、活动时间。这种作业由于没有时间保证,教师没有在堂指导、督促,差错多,抄袭现象十分严重,不仅效果差,还会养成敷衍塞责和相互抄袭的坏习惯。

 3.削频繁考试节外生的枝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考分变为衡量教师工作、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的凭据。地区行政部门抓考,提高本地区的升学率;学校抓考,提升学校知名度和检查督促教师工作;教师抓考,为大考练兵,借此来催促学生学习。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要贯彻素质教育,这种频繁考试现象必须改变。

 实验基本取消考试,实行以练代考。练习绝大部分在课内独立完成,能反映学生水平,每月总一次,5个月成绩相加除以5得出学期成绩,如果期末进行考试则加考分除以6。淡化考试,注重平时,把注意力转到日积月累方面来。

 4.强“吸收—表达”这个主干

 语文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吸收别人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实验班的学生每天从事的活动几乎都集中在吸收与表达上。一方面接受教材,并按教师的“提问文”的要求去认真吸收、整体吸收;一方面通过“答问文”去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认真表达,系统表达。

 “答问文”这种练习作业,是以一席话、一篇(段)文为单位,是用表达的方式去做知识性作业,是集阅读与写作为一身,合学习、运用、考查为一体。“枝”削去,“干”自然强了起来,学生的时间、精力都用到了刀刃上。

 语文课通过整合课型、整合环节、整合作业,形成学用育查综合课,一次完整的多功能的教学过程,完成于一问二答之中,结束于一堂课里。

 二、快中求好,让语文教学上快车道

 (一)强化时间观念

 最大的值用无限的时间去除,效果是零。“一切的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语)。所以走短程线还不够,还要上快车道,努力节省时间。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经过多年的探索,创造出“最优化”教学。最优化说到底就是一方面要取得最大限度的结果,一方面又要使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少。钟以俊先生研究学习效率提出四个方面的标准,其中把节省时间放到了突出地位。四个标准是:一、时间标准,取得相同成绩的情况下,学习时间越短,则学习效果越高;二、数量标准,在相同的单元时间或阶段时间内取得的学习成果越大越多,则学习效率应越高;三、结构标准,有效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必须以有序结构的形态存在;四、健康标准,有效学习以不伤害学习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原则。

 实验的所有活动不仅有质量数量要求,而且有时间要求。在时间上精打细算,破除只要能掌握不管花多少时间都可以的旧观念。组合问、组合答,以及自改、互查等一切活动都限时完成,不能限时的在绝大部分人完成时就宣布停止,决不允许几十人坐等几个人慢慢去完成的现象存在。

 (二)充分利用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的核心观点可归纳为两点:第一,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并非只有能力强的人才有完成高级学习课题的潜力;第二,在现实中出现的学习达成度的差异,是由于该生所需的学习时间量与实际耗费的学习时间量的差异所致。

 时间对学生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差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像优生那样把安排的时间都用于学习。但是,每周语文课时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校不可任意增加;每堂课的时间是统一的,教师不可随意延长;自习课是各科共用的,语文不可多占;课下时间要保证学生休息和参加活动……一句话,语文学习时间是法定的,是有限的。

 那么,如何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呢?既不能挤别科的时间,也不可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所以办法只有一条——改提供充足时间为充分利用时间。

 学生学习上的任何收获,都是学习时间与学习行为结合的产物。提供了学习时间,学生无学习行为,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行为又有一般与积极之分,时间和一般行为结合,产生一般的学习结果;时间与积极行为结合,产生高效益的学习结果。由于学习行为的不同,学习时间也就分别成为:名义学习时间、一般利用学习时间和充分利用学习时间三种。

 我曾作过一次考查,早读时在一班和二班布置熟读一篇古文,布置完即离去,在二班加了一句:早读后默写。结果是一班学生一般读了二三遍,多的四五遍,也有的连课本都没有翻开;二班学生边读边背,读多少遍不知道,问读了10遍没有,都说不止。同样是20分钟,有的完成了一小时也难完成的任务,有的20分钟则等于零。

 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呢?实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任务明确不只是教师知道,学生也一清二楚,这样就可避免因任务不明而浪费时间;二是把学好语文这个长计划一一分解到每堂课的短安排里,使每个45分钟都得到充分利用;三是所有活动都限时完成。

 (三)加快活动的节奏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节奏。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从另一个角度讲,学校生活应成为未来生活的预演,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地在加快。实验从提高教学效益和适应未来需要两方面考虑,以快节奏取代慢节奏,以快中求好取代好中求快。

 1.以快节奏取代慢节奏

 ①快节奏把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情绪能增强人的体力、精力,驱使人去活动;消极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精力,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快节奏符合学生乐于打速决战的心理,有利于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情绪的紧张度很重要,只有紧张,才能调动全部的精力,成串问题的快速接纳、快速加工、快速作答,形成紧张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全部精力去解决问题,获取学习上的新进展。当然,紧张也有另一面,过于紧张会抑制大脑思维。实验充分注意到这一点,采取活动转换的方式进行调节。先用耳听教师作提问文5分钟左右,接着用眼看书15分钟左右,再用口说答案或用手写答案20分钟左右。多种感官轮流作战,减轻了学生负担,因为“变换就是休息”。

 ②快节奏使注意集中起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人把它喻为通向心灵的“唯一的门户”。

 要集中学生注意力,就要增强学生自控力,而自控力不足与教师讲课内容冗长、速度慢、重复多有着直接关系。实行快节奏,也就是精选内容,减少重复,加快速度,使学生自控力得到增强。

 注意力难集中,目标压强不够也是个重要原因。按通常要求,一上课学生就应排除干扰,注意及时“到位”;要持久地“在位”发挥作用,而不是一会儿又“离位”,或若即若离。可是通常出现的情况是:上课很久了,教室仍安静不下来,通过教师做工作静下来了,但很快又走神。快节奏解决了这种“难到位,易离位”的难题,学生注意力出现前所未有的集中。正如一位学生描写的那样:“老师一开讲我就坐好了。”——表明任务一下达,注意力就及时到位,心理活动离开了与此无关的事物。“眼睛盯住老师的嘴,耳里听清老师说出的题,手指数着多少个,脑子加工作准备。”——表明专心致志,眼耳手脑齐用上。“接着答题、查题,接着自改,像打仗,不能有闪失,一直到把本子交给了组长,才嘘了一口气。”——表明注意力持续发挥作用,直到任务完成。

 ③快节奏让记忆增强起来 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大量信息经过瞬时记忆的筛选而消失,极其少量的信息由于记忆者对其注意,而转入短时记忆(个别信息如果特别加以注意,也可直接“登堂入室”进入长时记忆),信息再经过短时记忆的筛选,很少一部分经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这部分被人们长期储存起来。

  由瞬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的条件是注意与复述。实验所采取的是解决问题学习,问题解决是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注意、注意、再注意,复述、复述、再复述的过程。解决问题实行快节奏,又最大限度缩短了注意与注意间、复述与复述间的时间间隔,信息链不断裂,而且得到不断强化。因而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丢失,使尽可能多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学生都说,经过长期答题训练,记性比过去好多了。

 2.以快中求好取代好中求快

 “快”中能否求“好”?实验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进行某项学习,虽比以往压缩了一些时间,但压缩的大都是名义学习时间,实际学习时间仍然确保,这是其一;其二,快节奏使学生多种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和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行为;其三,从整体上看,由于实行快节奏,作文、答题节省了2/3的时间,有的节省了1/3的时间。人类种种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为了节省时间,实验赢得了这么多的时间,就能从占用学生休息、活动时间中退出,就能组织更广泛深入的学习,更充分、系统的训练。

 课堂教学通过“改繁为简”“改零为整”“改慢为快”,以时间、精力的“下限”,去换取质量、效果的“上限”,使教师和学生在耗费最低的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结果。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