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疑”从何来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浙江临海市白水洋小学 刘彩琴 电话:0576-5881421 办0576-5881517 学贵有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阅读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纵深发展之际。因此,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探索。所以,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训练他们从敢问到善问的能力,远远比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显得重要。 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质疑,疑从何来呢? 一、从课题处求疑。从课题处发问,既能使学生更快地直入课文,抓住课文重点,又能促使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之后,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课题处发问一般在揭示课题之后,围绕课题重点词展开。如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 ,从课题的重点词“盼”展开疑问,可以发问:作者为什么要盼“春天的荠菜”呢?她是怎样盼的呢?盼来时有怎样的表现呢? 二、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求疑。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定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地方,也正应该是学生研究所在,教师可故意挑逗学生引疑探究。如《小镇的早晨》一文中先是介绍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紧接着介绍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在此,教师故意引学生“你觉得文章有什么不妥之处吗?”学生马上就发现了,纷纷提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怎么又是热闹的呢,这不是矛盾吗?经过再读课文,学生又举手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是不同的时间引起的,使课堂学习掀起了高潮。 三、从课文的中心处求疑。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中心句往往涉及全文内容,有的还较难理解,所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处生疑,能使课堂提问切中要害。如《白杨》一课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教师就告诉学生弄明白这个句子的含义,对全文理解帮助很大,要求大家把握这外句子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的问题。于是学生抓住关键句提出一颇有质量的问题: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方面特点?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从这些问题入手,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从课文难点处求疑。如《我盼春天的荠菜》中“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这一难句,含义深刻,初读不易理解。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句子提几个问题,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心情是坦然的心情?挖荠菜时怎么会有坦然的心情?为什么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而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五、从某些修饰词语处求疑。如《小镇的早晨》中“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座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 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一句,教师故意把“飘”读成“驶”,学生发现后马上说读错了,接着教师引导提出“把‘飘’换成‘驶’,哪个好,好在哪里?”学生思维被激活,马上投入课文的钻研之中。 六、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求疑。标点符号的运用很有讲究,有些标点更是文章的精妙之处,其表达的效果是难以用文字表白的。如教学《小珊迪》一课中,学生问道:“第7节这么短的几句话为什么要连用三个感叹号?”这正表达小珊迪乞求时的急切心情,任何文字表达都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学生疑后解疑,顿感茅塞顿开。 还有些标点符号的运用涉及到平时学生甚至老师都很难注意到的知识,如《落花生》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细心的同学马上提出疑问:“‘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中间应该用顿号,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这是教师在上课时一般不会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当学生研究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发现,原来这些词之间是按生长发展的顺序排列的,并不能调换,不是并列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了逗号与顿号用法的区别。 七、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问题的结束,而应该是新问题产生的开始,所以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引导他们向更深广的空间探究。如学了《赤壁之战》一课后让学生质疑,学生就提出“周瑜为什么在后来不追曹操了呢?”“诸葛亮有没有算到曹操要从华容道逃跑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从而把同学们的阅读引向课外这片广阔的天地。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到困惑处求疑,从易错处求疑,从无疑处求疑等。问题的内容可以从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到语言表达形式的赏析疑问,甚至到有关课外的扩展知识,及带有创造性的问题等。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质疑,掌握质疑的方法,学会学习。 k12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