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及应试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文/厉复东 崔广胜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一直受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导向。从复习应考来看,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我们根据平时的体会,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见其具有以下特点。 

1.古诗新诗并举。试题一般由一首古诗和一首现代诗组成,三道题,要么是古诗两道题,要么是现代诗两道题(如1999—2001年的诗歌鉴赏题),题目的设问角度在承传语句理解、内容和表达技巧等特点外,还采取了扩展式鉴赏(如1999、2001年第9题),选项提供四首诗让考生鉴赏,扩大了考查范围,丰富了考查内容。 

2.材料都是来自课外。古代诗歌以选取知名度较高、内涵较丰厚的诗、词、曲为主,现代诗则以短小的抒情诗为主。选材虽在课外,但难度均小于教材中同类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以外的典故。倘用典,则多用教材中提及的事件或人物(如陶渊明爱菊、曹孙刘三国故事等),这样有助于从课内外结合上考查学生,不给学生设置理解内容的障碍。 

3.鉴赏角度广泛。由于受阅卷等条件的影响,诗歌命题一直采用客观题,这种形式虽然不易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但从命题方面看,可以多角度设置干扰项,从而考查出考生的思维结果。 

诗歌考查鉴赏能力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诗歌的词句进行理解。鉴赏要在对诗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赏题一般先设一道理解词句内容的题目,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台阶”,再设一道鉴赏有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题目,形成梯度,降低难度,以利于学生鉴赏水平的发挥。如1999年杜甫《漫成一首》中的第8题C项:二、四句中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句的“静”对比鲜明,就是曲解字句造成的错误。

(2)对诗歌的语言进行鉴赏。诗歌的语言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故鉴赏诗歌,有时侧重于表达效果的测试。如2000年春季高考题,对虞世南的《蝉》的赏析B项,“‘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此项即为对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鉴赏。 

(3)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鉴赏。用作高考语料的诗歌在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一般并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含蓄的,有时甚至是隐晦曲折地加以表现,鉴赏时需要借助于特定的意境才能把握。对诗歌意境把握准确与否,常易看出鉴赏者的理解水平,故这一角度也被命题人看重,作为考查点。如2000年高考对宋代赵师秀《约客》的赏析不恰当的C项,“生动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通过把握意境,诗人抒发的是一种落寞孤寂之情。 

(4)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表达技巧主要是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典故运用、行文构思、风格、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豪放与婉约的艺术风格,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等等。这些都是高考检测的一个热点,因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又可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故而我们对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的表达技巧要格外小心,那里往往是“陷阱”。如2000年春季高考题,对虞世南的《蝉》赏析不恰当的项“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这首诗,看似写蝉,实则写人,表现手法应是“托物寓意”。 

4.答题误区设置灵活。诗歌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所以既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艺术本身的规律。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设的误区有: 

1.曲解字句。如1998年关于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一题中的B项:“‘闲居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这就是有意识曲解了多音多义字“少”,把“缺少邻居”说成是“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 

2.以偏概全。就是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如1997年《望洞庭》《题君山》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说“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这仍然要求考生从原作的遣词造句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不能想当然。 

3.生搬硬套。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婉约派常抒写“离愁别绪”即“惜别”之情。1995年考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就运用了这一手法,11题D项中就设计了这样的内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写伤感之情是李清照诗的整体风格特点,但在这首词中抒发的却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惜别之情,而是借惜花怜春来怜己,表达自己对春的眷恋和惋惜之情。所以,不能机械地用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和艺术风格来套到具体作品中去,而要从作品的本身出发,具体分析其思想内容。 

4.无中生有。如1996年对元曲[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的鉴赏第11题C项,“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中的“比较”。 

5.偷梁换柱。读一首诗,只有整体把握其意境才能深刻了解其内涵,高考命题者正是注意到了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常常就此设题,设题时或无中生有,或偷梁换柱。 

例如:阅读陆游的《咏梅》词,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A.上片以梅独放于凄风冷雨的黄昏,寂寞于驿桥边,隐喻词人受投降派攻击的不幸遭遇及不得志的心情。“寂寞”和“愁”字,将“梅”人格化,表现了词人的悲伤、消沉。(BCD略) 

这一命题,就是偷梁换柱。从整体上看,这首词是塑造一个虽遭凄风冷雨但殒而不改其香的梅花形象,表达了对梅的赞美之情,“悲伤”“消沉”是原诗没有的。 

二、制定科学恰当的备考策略 

根据诗歌复习的实践,诗歌鉴赏的备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积累必要的鉴赏知识 

1.意境与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2.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3.表现方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4.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语言特色(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二)培养整体阅读的良好习惯 

整体阅读是鉴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方法和首要的步骤。只有通过整体阅读,把握大意,才能对一首诗歌的内容、主旨、形象、意境等作出进一步的准确恰当的鉴赏与评价。 

例如: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的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的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这首诗塑造了老马的形象,从整体上把握可知:一、诗人是以马喻人,即可排除A、B两项;二、从内容看“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句子所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不是“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三)增强语境分析的意识 

在阅读诗歌时,无论是对词句的理解,还是对思想内容的评析,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来。 

例如:对下面杜甫的《月夜》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A.首联,诗人身在长安被囚,却从鄜州写起,以对方写自己。 

B.颔联、颈联,写儿女的幼稚美丽,反衬诗人的愁怅痛苦。

  C.尾联想象与妻子在重逢之日的情态,反照现实,令人凄然心欲碎。

  D.全诗从起笔到结束,都是从对方的角度叙述的。

  此诗首联用“闺中”代妻子,写妻子独看州月思念自己,颔联 写小女儿还幼稚不懂忆长安。颈联写谁呢?联系上下文,从“云鬟”即可 知,不是小儿女。“鬟”是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结,小儿女不是妇女,所 以没有“鬟”,且“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年岁尚小,不会在月下长久徘徊 站立,因此,颈联描写的对象应是妻子。于是可确定答案是B项。

  (四)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和材料,这对阅读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诗歌有“题 眼”“诗眼”。“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 旨的关键词、关键句。阅读时能准确抓住这些重要信息,无疑对正确理解 分析诗歌有重要的作用。又如1998年考的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诗题 中的“幽”字,既是题眼,又是诗眼,可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诗歌的每一联都是围绕这个“幽”字展开的。首联写居处“幽”,颔联、 颈联写环境“幽”,尾联才明确透露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示 不负诺言,一定与友人长期归隐。抓住了“幽”字,一眼就可以看出第1 题B项“‘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 伴”错了,因为既然幽居,就不可能有很多邻居。第2题C项“中间两联 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错了。

  诗歌鉴赏应当说难度不算太大,都是“踮踮脚,够得着”的题目。 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复习, 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