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面向未来(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作者:jmei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如何培养出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要面向未来,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去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付诸行动:

    首先,提高认识,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部门、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为实现这一转变做了不少的艰苦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仔细审视便会发现: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作业越来越多,加重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述种种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要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包括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上述这些素质,不是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所能培养出来了。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只围绕升学,会把学生引入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歧途,就不可能造就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前不久,我看了《’99高考作文冲击波》报道,对我触动很深。文中报道了王凌飞在99年高考中再次落榜的事:飞飞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把老师的话视为圣旨,每次模拟考试她都位居前列。因此,被老师们公认是:最有希望上重点的好学生。但是,却在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面前跌了重重的一跤!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应试教育,古已有之,其弊病孔乙己为证。时至今日,历史不知前进了多少步,可弊病昭然的应试教育之风仍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盛行,这不能不使我们的教师感到惭愧!试想:在我们过去培养的学生中难道就只有一个王凌飞?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愿飞飞的悲剧为应试教育敲响丧钟吧!当我们看到飞飞似的好孩子受到伤害而感到痛心时,我们是不是想到——要彻底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呢?

    其次,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当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借助文本走向超文本,从单纯文字到多媒体电子读物等等。不久的将来,学生的写作将发展到使用键盘和鼠标。我国实施的“金智”工程将成为我国跨入信息时代的里程碑,也将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拓新的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要有超前意识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面对迅速变革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要有大的视野。世界一体化和WTO的加入,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许多迫切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为未来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能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那么,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必须要有预见性。当然,教育事业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因此,它有其周期性长的特点。因为,我们现在教的学生,他们为社会做贡献,不是现在,而是将来。我们现在培养人才,如果只是面对今天的社会需要去培养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在飞速地发展。每天新的知识都在成倍地增长,新的发明、新的技术也在成倍地涌现。我们提出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有人可能要问:未来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虽然不能先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我们可以预料,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不是物力、财力的竞争;而是智力、创造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其实未来人才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我们这些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一点预见性、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十至二十年的“提前量”是不行的。只有具备了超前意识,面向未来做好今天的教育工作,才能给国家培养出20年后的合格的人才(宁鸿彬语)。

   (二)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大家知道,应试教育唯考是教,训练方法的模式化、程序化,已不适应现代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基本素质,然后制订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他们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未来人才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其实,归根结底是学会“学习”。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必须把握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善于思维,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试用修订本)·语文》,这套教材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三个板块。从总体上看:贯穿教材的主线是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点是通过大量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及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感悟、积累、熏陶。指导学生通过扎实、有序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在培养能力上多下功夫,这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就要多鼓励学生,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好习惯,在学生提问题时,允许标新立异,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象过去一样,老师光用同一个模式教学,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是不行的。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条件的地方,老师还要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如:语音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当然,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运用将引起课堂教学过程一系列的变革:第一,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的“讲解员”、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第二,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定位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探究主体及掌握知识的主人。第三,教学的媒体由原来帮助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第四,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归纳、演绎的讲解,逻辑分析或讲授转变为“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由此可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如果有条件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现代化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知识的主人,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上来。这样,可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即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也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被动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高分低能型就是应试教育的模子铸就的,它将必定被历史所摈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让孩子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只有孩子有创造性,培养的人才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使中华民族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广大语文教师要从以上这几个方面竭尽全力,做出成就来。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