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络生涯“三部曲”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成都石室中学 李镇西 

     一、“初恋”:青年话题论坛 

  没上网之前,我听人说网上是一个虚拟世界,什么都是假的。所谓“听人说”其实主要是“听”报纸上“说”——时不时有报纸说谁谁在网上被骗了,甚至还有姑娘因“网恋”被骗而自杀!这让我对网络世界有了些恐惧感。我这把年纪的人当然不会“网恋”,但把精力抛洒在“虚拟世界”里,这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虽然用电脑写作已经四五年,但我一直拒不上网。后来看朋友用“伊妹儿”(E-mail)发信投稿十分方便,我才上了网――那是1999年12月底,因此我也算是上个世纪上网的人了;但上网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止于在网上与“伊妹儿”相好而已。 

  我的学生听说我上了网,便劝我网上聊天。“难道李老师就那么保守?”在学生的刺激下,再加上我其实也有点好奇心,于是,我当天晚上便试着在网上与素不相识的人聊天。“你好!”刚发出一个信号,便有人回应了:“你好!”想到在同一时刻却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和我一样坐在电脑前与我聊天,心中真有点激动。“你在什么地方?”我问。“你呢?”对方反问我。我有些不悦,竟像小孩儿赌气似的说:“我先问你,应该你先说。”“能不能不说呢?”对方又问我。我马上回道:“起码的信任都没有,还聊什么聊?”对方便问:“那你说怎么办?”我说:“那就不聊了吧!”就这样,我的第一次聊天就这样不欢而散了。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在网上与素不相识的人聊天。 

  2000年7月,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了一篇短文《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反思》,引起了一些反响。于是,在8月上旬,我打开《中国青年报》主办的网络版“中青在线”,想看看里面有没有对我那篇文章的反应。结果,在里面我还真看到了一些网民对我文章的回应。其中有一篇《虚拟课堂: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吗?》写得妙趣横生,作者把莎士比亚、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召集”在一块“上课”,让这些文化巨匠讨论教师是否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一看作者的名字叫“朱海军”,便按他在文章后留的电子信址给他去了一封短信,表示愿意和他交流教育。仅仅过了十来分钟,我再看我的信箱,朱海军已经回信了。——网络便是如此快捷!于是,我开始了与朱海军的网上交流。教育,是我我们谈得最多的共同的话题。几封信下来,我们彼此都感到已经心心相印了。再后来,我去深圳讲学时,在深圳工作的朱海军专门来迎接我。我们一见如故,好像是久已认识的老朋友,几乎无话不谈。其实,从我给他发第一封伊妹儿到真正见面,不过才20天! 

  那以后,我开始关注“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我一开始就被吸引了——这是一片燃烧着思想激情的原野,这是一个翻卷着精神浪花的海洋。这里是真正的自由王国:没有什么统一的话题,只有着对讨论的共同兴趣;没有什么固定的主题,只有着对论坛不变的情怀。现实的关怀与历史的忧思,国际的热点与国内的焦点,“行而上”的思考的与“行而下”的关注,都在这里汇聚与对话。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环保、爱情、婚姻、家庭以及各种社会话题,都在这里交流与碰撞。“魔鬼教官”、“三剑客”、“蓝天”、“欣颀儿”、“阿燕”、“冰睿”、“三七二十八”、“三糊涂”、“胖新”、“蝴蝶飞”、“高观”……这些或刀光剑影或妙趣横生的名字背后,都飞扬一个个意气风发的灵魂!我惊喜地发现,竟有那么多比我年轻更比我有才华、有激情、有思想、有胆略的人,在真诚而严肃地思考着关心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也开始试着在上面发帖子。第一篇是《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紧接着是《从谭嗣同到胡耀邦》,然后是我的教育故事和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一双无法回避的眼睛》、《沉重的思考》、《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我发的其实都是旧作,但很快引起网友们的兴趣,有由衷赞同的,也有直率反驳的。我开始还有些陌生人的自卑与胆怯,如同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突然冒冒失失地闯进了联合国会场,羞愧得连头都不好意思抬起来。但一个接一个的跟帖,让我完全忘“我”了。是啊,人家关注的是文章本身,谁知道你是谁?即使你脸红,别人也看不见啊!这就是网络的好处:它能壮人胆。 

  很快,我就发现了“青年话题”真有一批很认真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社会有着庄严的责任感,因而几乎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我曾经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浅薄浮躁而自视甚高,但在这里,我至少感受到了80年代中期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有气息。你也许可以说他们肤浅,但你无法否认他们真诚,你也许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你不能不欣赏他们的勇气。记得一次网上讨论《生死抉择》,一个叫“陈杰人”的网友发了个帖子,谈如何根治腐败的问题。我一看就觉得他立论有误,便毫不客气地跟了一帖与他“商榷”。当时在写帖子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挟风带雷,语言十分生猛;但写到结尾,我又“文不对题”地大抒其情,向杰人表示问候——网上言语就是如此自由,真正的“意识流”。杰人看了我的回帖,也不生气,反而给我留下他的电话,叫我到了北京与他联系。观点交锋,竟交出一位朋友! 

  我注意到,网友之间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思想倾向,如果要简单地按文革时的“阶级分析法”划分,也可以划分出个左派右派之类的;但只要持论者本人是真诚的,不管他的观点有多么与众不同,他都会在遭到反驳的同时赢得包括对手在内的网友的尊敬。比如,有个叫“野地西风”的人,不时在论坛发一些在我看来是很“左”的帖子,开始我很反感,但看多了,我发现他是很认真的而绝非作秀,便对他生出了些许敬意:在当今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思想自由,能够严肃地保持自己信念的人,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我看论坛上有一阵子批驳“野地西风”观点的帖子源源不断喷涌而出,大有当年我党万炮轰金门的气势;但如果是聊其他的话题,大家对“野地西风”还是蛮亲热的。如此刀光共秋波一色,剑影与柔情齐飞,在“青年话题”也算是一道诱人的景观。 

  在那年8月底快开学的时候,一个叫“冰睿”的网友在论坛发了个帖子,题为《致落榜哥哥的一封信》。这是一个在京城打工的18岁的小伙子写给农村家中哥哥的信,信不长,但其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挑战人生的坚韧精神打动了我和许多网友,许多人在冰睿帖子的后面跟帖,向他表示敬意。第二天,我到学校把这封信念给刚进高中的学生们听,以此做为给他们的“见面礼”。我的许多学生马上来向我要冰睿的电子信箱,说是回去后要给冰睿哥哥写信。当时,我是从心底感谢冰睿的,因为他为我提供了最鲜活也最真实的教育素材。 

  据说,一般来讲网友是不见面的,但进论坛刚一个月,我便见到了版主李方,那是教师节我到北京参加表彰活动的时候。到北京第一天晚上,李方开车来把我接到一个茶馆,并呼来了陈杰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都觉得互相之间好像早就是好朋友了。在氤氲的茶香中,我们谈论的大多仍然是论坛。谈吐间,我再次感到了李方的幽默、睿智与宽容,还有杰人的稳重、朴实与纯真。在北京的日子里,我还见到了专门从保定赶到我宾馆来看我的李佳。那么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我开他的玩笑:“你真是一位佳人!”同样没有第一次见面的拘束与激动,一开始我们就和自然地聊起来了,一直到深夜。在离开北京的那天,我来到李方办公所在的《中国青年报》,见了儒雅的少华和稚气的冰睿……在从北京回成都的飞机上,回忆起与李方等网友的相会,我感慨万千:网络的确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谓“虚拟世界”其实是很真实的啊! 

  回到成都不久,一个突发性的事件——朱海军之死将中青论坛的真情流淌推向了极致。 

  不知现在“青年话题”的网友们是否熟悉“朱海军”这个名字,但至少在2000年9月以前,这个名字在中青论坛乃至其他的论坛都是如雷贯耳的。可是,9月18日那天,李方在网上披露的朱海军猝死的讯息,立即在中青论坛引发一场“互联网大地震”(李方语)。朱海军生前是个生龙活虎的一个小伙子,而且特别富有个性,特别信奉“语不惊人死不休”,素来在网上特立独行,以发表“奇谈怪论”为快事。他的许多观点一直遭到许多人义或正词严或热嘲冷讽的“回敬”,但海军好像发誓要四面树敌以赢得八面威风似的,所以,他不但愈战愈勇而且愈战愈兴奋,倒也因此而显出了几分可爱的率真。他的突然逝世,引起了几乎所有网友——当然包括曾批评或揶揄过他的“对手”无限的悲痛。一时间,网上哀思如潮,泪如雨下。杰人首先在论坛上写了一副挽联,后面络绎不绝的签名者达数百人之多。我和朱海军在不长的时间里,曾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所以尽管我至今弄不懂他的一些“怪论”,但对他本人我是充满敬意的,因此他的死令我非常悲伤。在得知他去世消息的那天晚上,我含着泪写下万字长文《泪水浸透的怀念》贴在网上。不止是我,许多网友也纷纷撰文纪念,于是各种寄托真情的文字不断地贴上了论坛。冰睿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了网上灵堂,于是,网友们纷纷通过鼠标进入灵堂,面对朱海军英气逼人的遗像,寄托自己的哀思。 

  悲痛之际,人们由哀吊朱海军进而想到了他没有工作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于是,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想为海军的家人给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以让海军在天之灵能够真正安息。许多网友给海军的家里寄去了捐款,还有网友开始想办法让海军的著作出版…… 

  在悼念海军的日子里,一天早晨我刚出门上班,我爱人便接到来自江西的一个叫“欣颀儿”的人打来的电话,“欣颀儿”听说我上班去了,便对我爱人说:“请转告李老师,我读他的纪念朱海军的文字,很感动。请李老师一定要保重身体!”晚上回家听我爱人向我转达了这个电话,我非常感动:网络,是如此地温馨! 

  那一次对朱海军的网上悼念活动,使我进一步重新认识网络的“虚”与“实”。当人们感叹当今社会缺乏温情的时候,却在网上感受到了真情。人们平时在单位,在邻里,包括在一些“圈子”里面,大多自觉不自觉地戴上面罩,彬彬有礼地冷漠,温文尔雅地虚伪,在真实的世界里以虚情假意为武器而互相防范。但是,在网上——至少在我知道的中青论坛,人们无论是表达思想还是抒发感情,都是那么无拘无束而酣畅淋漓。面对冷冰冰的电脑键盘和显示器,人们却向远方素不相识的志同道合者袒露出真切而灼热的灵魂。在这一点上,现实与网络,哪一个更真实?这又说明了什么? 

  过了国庆,我便离家来到了苏州大学读书,除了每天看看伊妹儿,我几乎与中青论坛绝缘了。但我还是惦记着他——不,应该是“她”。暂别了“青年话题”,可因她而结识的朋友与我的联系却没有断。10月底我去北京,还与李方、杰人、“莫之许”通了电话。更令我兴奋的是,在北京,我见到了曾在论坛翻江倒海而今在北京语言学院专攻外语的好汉“三剑客”,和偶尔在论坛飞来飞去20出头便已是博士生的小姑娘“蝴蝶飞”。在苏州孤独求学的日子里,我曾收到阿燕、李佳等网友的电话,最近一次“三剑客”与我通话,是专门告诉我背英语单词的方法…… 

  那天,我又打开中青论坛,我首先看帖子作者姓名。除了李方“一小撮”,满眼是陌生的名字,大有改朝换代之感。但我仍然觉得很亲切:尽管我和这些后来者素不相识,但因为我们都是“中青论坛人”,我们便拥有了一份共同的情愫。好像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大学,走进我以前住过的那间宿舍,看到素不相识的师弟,却仍爱物及“人”倍感亲切。不过,我更怀念论坛上和我一起谈论过“人类灵魂工程师”,谈论过胡耀邦,谈论过张志新,谈论过《生死抉择》,谈论过“书生气”……的老朋友们:李方、杰人、少华、冰睿、“今昔何年”、“魔鬼教官”、“三剑客”、“蓝天”、“欣颀儿”、“阿燕”、“无论如何”、“三七二十八”、爱兰、“三糊涂”、“胖新”、“蝴蝶飞”、“高观”、“006”、李佳、莫之许,还有许多我一时想不起名字的朋友们,你们现在——好吗?

        

         二、“移情”:k12班主任论坛 

  当初我之所以告别“青年话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即我移情别恋于k12班主任论坛。――2001年7月初,完全是在稀里糊涂之中,我被网友们推进了k12班主任论坛并当上了版主。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在k12呆了一段时间了--受朋友韩军之邀,我在他的语文论坛上煽风点火、插科打浑,不过,现在我是“领导”了,应该有“领导”的样儿。呵呵! 

在当版主的日子里,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坐在电脑前,打开网络,进入k12“班主任论坛”。妻子在厨房弄早点,女儿还在熟睡之中,而我却通过看似冷漠的电脑屏幕与天南海北的班主任网友们开始了热情的对话:便条标记一闪一闪的,往往是内质网或iamhestory的问候:“你好!”“这么早就起来了?”还有查鸣、向天笑等朋友半夜或凌晨留在论坛上的帖子,虽然他们现在可能刚进入梦乡,但帖子上他们的头像都还在对着我笑呢――特别是向天笑设计的头像图案太有趣了,他戴着礼帽,还给我行脱帽礼呢!这一篇篇的帖子后面都是一颗颗真诚的心,在班主任论坛上互相倾诉着,也互相聆听着。 

  在K12,我每一个平凡的一天,都是从这美好而温馨的早晨开始的。 

  K12班主任论坛对我的吸引力,是从那次思想碰撞开始的。当上版主不久,我发了一个第一个帖子,同样是反思“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文章。我的观点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无疑强调了教师应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任命感,并且应该有崇高的人格追求;但不能因此就以为教师在各方面都比学生高尚或高明,可以居高临下地不顾学生个性而随心所欲地去塑造他们;我进而提出在师生关系上,应该倡导陶行知所说的“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与孩子一道成长。帖子一发出,马上就引来了一个叫iamhestory网友的排炮般的“轰炸”,他发出长帖与我“商榷”,强调“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不容亵渎”,强调教师就应该是有着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的人,等等。开始只是我们两人舞枪弄棒、短兵相接,接着各路豪杰纷纷披甲上阵,或替我助威,或为他呐喊――一时间,论坛刀光剑影、硝烟弥漫,但这一切都没有半点意气用事,更没有丝毫人身攻击,为真理而战是我们一致的信念,向真理投降是我们共同的勇气。试想,如果不是在网上论坛,现实生活中那有这样铿锵有声的思想磨砺,如此酣畅淋漓的精神游泳?从那以后,围绕“绝不培养告密者”、“教育究竟是什么艺术”、“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班主任工作的信念从哪里来”、“质疑三好生”、“班主任的崇高与平凡”、“解放班主任”、“后进生的提法是否妥当”等等热点话题,论坛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论辩的风暴,这种思想的风暴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还将不断延续下去。透过这些激烈的论辩,我深深感受到,在中国有一大批班主任同时又是严肃的思想者,他们或许现在仍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确是中国教育的骄傲!可以说,论坛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思想的魅力。 

  当然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想交锋,我们还有形而下的方法交流。许多班主任朋友都把这里当作一个“咨询站”甚至“百宝箱”:工作中有了什么困难,总想来这里找找锦囊妙计。其实谁也不是诸葛亮,但三个“臭皮匠”总可以抵个“诸葛亮”吧!于是,不管有谁提出疑问,总会有网友给他提出建议。新学期开学,佛兰老师在排座位的问题上遇到难题了,于是,她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谁来帮我排座位?”于是,大家纷纷给她出谋划策,后面的跟帖越来越多,最后简直成了关于“科学排座”的专题教育研究!佛兰的帖子连同后面的跟帖,还正儿八经地上了《教师之友》杂志呢!论坛上的话题几乎穷尽了班主任工作的所有内容:如何培养班干部?如何开好班会课?如何转变“后进生”?该不该对学生发火?班主任如何处理好与课任老师的关系?如何面对家长的送礼?家长不蛮不讲理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写评语?第一召开家长会该说些什么?等等。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一位非常富有责任心的班主任,而这些问题的每一个跟帖背后,都是一位真诚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者。当然,许多时候,网友们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圆满的答案,因为有些网友提出的难题也是大家所面临的难题,但即使给不出圆满的答案也不妨碍大家交流交流,提问者同样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关心与鼓励。 

  作为版主,我常常从感受到班主任朋友们自然而然流淌在论坛上的对学生的真诚情感,而这些情感往往表现为一个个朴实而感人的教育故事。《我的五次流泪》、《今天我生气了!却收到许多感动 》、《 打学生的时候我流泪了》、《那一夜,我通宵未眠》……不仅仅是把工作中的喜悦拿来供朋友分享,哪怕是失败的教训也拿来让大家品味反思。渐渐地,大家都把这儿当“家”了,工作中的困惑、烦恼乃至激忿的牢骚,也无所顾忌地在这里宣泄,即使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但对信任的朋友倾诉倾诉,心里总要痛快些。――这就是“家”的感觉。 

  为了表达对网友们的敬意和谢意,在当年“教师节”前夕,我在论坛上发起了“班主任论坛最佳网友”评选活动,虽然最后的获奖者只是少数人,但几乎所有网友们都投入了热情积极投票:“最佳话题网友”、“最有思想的网友”、“最热心的网友”、“最真诚的网友”、“最爱辩论的网友”、“最富于爱心的网友”、“最富有智慧的网友”、“最文静的网友”、“最浪漫的网友”、“最直率的网友”……我的评选公告后面跟帖不断,一个个跟帖代表着一张张选票,既严肃认真又妙趣横生。那几天,论坛上真像过节一样热闹。评选结果揭晓后,无论评上的还是没评上的,都一样高兴。那天我冒雨去书店买了20本自己的著作,签名后给获奖网友们一一寄去。那一刻,我的心情,真像是我获了奖一样快活! 

网友之间已经不仅仅是志同道合者的同志关系,而且还有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有一天,我爱人下班回到家里。手里拿着一个寄自新疆的大包裹,我很纳闷:我新疆没有亲戚呀!但包裹上的确写明“李镇西收”。打开一看:原来是网友佛兰老师寄给我的她家乡的土特产――巴旦木杏仁和无花果!佛兰老师说收到我的书很感动,一定要向我表示点心意。那天刚好是周末,晚上我和爱人、女儿坐在电视机旁一边吃着巴旦木,一边看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新疆演出的节目,女儿直说“真香真香”,而我却总感到屏幕上坐在台下正开心笑着的观众中一定有佛兰! 

  是的,不仅仅是思想性而且还有情感性,这是班主任论坛鲜明的特点。虽然大家天各一方,彼此却互相惦记着。只要有了网络,无论走到哪,网友之间都能感受到远方的真诚。副版主红袖从深圳到北京到哈尔滨考察,每到一地他都从网上报告自己的行踪,网友们也在论坛上向他表达着问候。查鸣在国庆期间回去看望父母,有感而发写成一篇《我给父亲洗脚》发在论坛上,赢得无数网友的感叹与敬意。有一天,我打开论坛,“李老师,天凉了,注意多加衣服!”一则短短的帖子让我的心暖乎乎的。我到深圳上课,内质网、红袖陪我喝酒;我到扬州出差,红荻陪我瞻仰朱自清史可法;我到西安开会,林依陪我逛钟楼;我去皖南旅游,笑春陪我欣赏古建筑……也许有人会认为“班主任论坛”太“煽情”太“甜蜜”,可我们认为,班主任论坛不能没有人情味,正如我在《爱心与教育》中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同时就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受孩子衷心爱戴的班主任同时也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不能设想,每天与童心为伴的班主任们,在论坛上只会“冷静”“理智”地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网友之间的互相欣赏互相敬重也是很自然的,“互相抚摸”也罢,“个人崇拜”也罢,是真情总要流淌,真诚是无罪的。 

  每天打开论坛,我总是再看,今天又来哪些新朋友――哦,淀山湖、纤一、紫藤花开、小南瓜、anan、boy21、eshao、绵羊…… 我赶紧送上一句真诚的问候:“欢迎你,新朋友!”如果哪一天我和红袖不在论坛上,而来了新朋友,便会有在线的老网友送上问候:“欢迎你,新朋友!”因为在班主任论坛上,人人都是客人,人人都是主人。 

我以前总以为网络是个空幻的世界,因而一切都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但现在我觉得至少“班主任论坛”是一个例外。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十分厌恶教条式的“学习”、形式主义的“研讨会”,然而在网上,却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严肃真诚地谈论着共同关心的教育,这是怎样一种不可思议而又耐人寻味的精神现象?只有一种解释,凡是愿意进k12论坛的,都是有事业心的教育者。在这嘲笑神圣的时代,我们向往着崇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追求的精神;在这虚无飘渺的网络,我们创造着真诚! 

  每天晚上,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妻子和女儿已在睡梦中发出柔和而舒缓的酣声,可我还坐在电脑前,和网友们愉快地交流着。看,红袖来了, 阿W来了,笑春来了,蓉子来了,老行伍老了,红荻来了,向天笑来了,小狐来了,佛兰来了、小易来了,三糊涂来了,老梅来了,木棉来了、树青来了,百无一用来了……

              三、“订婚”:教育在线论坛 

  任K12班主任论坛版主半年后,我辞去了版主。说实话,当时,面对网友们的恳辞挽留,我真是觉得自己太绝情了。但是,我实在太忙――15万字的毕业论文等着我去写呢!何况我一向认为,应该让更多的能人来当版主。 

  而且,我的导师朱永新教授已经提醒我“不要把时间白白浪费在网上”――我当然不认为我上网是“白白浪费”时间,但朱老师是网盲,一句两句给他解释不清楚。所以,我干脆辞去版主,“眼不见心不烦”! 

  辞去版主仅四个月月后的一天――具体说,就是2002年4月16日,朱老师请我吃晚饭。饭桌上,朱老师问起我的论文进度,自然又谆谆告诫我“不要迷恋网络”云云。 

  这次我可没有唯唯诺诺,而是向他大谈网络对“做学问”的好处。我从青年话题论坛谈起,然后又谈我在K12做版主的感受,我对朱老师说:“网络本身只是工具和媒介,它自身并没有价值取向,全在于使用它的人。比如菜刀,在不同人的手中功能可能完全不同――或切菜,或杀人,或自杀。”我又说:“网络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做学问的方式,而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何况我从来不会今后也绝对不会玩游戏的。”我还说,我在网络上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都是一群非常优秀的教育者,我们在网上一起思考教育、交流经验、碰撞思想,而且还打算以网络为中介进行教育科研呢!当时,一起吃饭的还有袁卫星,他也向朱老师大谈网络如何如何美妙。 

  当时,我并不是被动辩解,而是主动向朱老师展示网络的魅力。也许是我的言辞恳切而真诚,也许是我说的网络魅力打动了朱老师,总之,我看到朱老师入迷地凝视着我,端着酒杯的手久久地停留于空中――他显然动心了。 

  当我说到我的有些网友就在苏州时,他问:“在苏州都有谁?” 

  我说:“工业园区教研室的焦晓骏!” 

  他立即说:“马上请他来一起吃饭!” 

  我赶紧拨通了焦晓骏家的电话:“市长有请!” 

  20多分钟后,焦晓骏来到我们的饭桌上。于是,我们一起向已经半醉的朱老师灌输网络的意义,苦口婆心兼语重心长,终于打动了朱老师的铁石心肠:“哦,原来网络是如此美好!”我见他面呈茅塞顿开状,便问他:“朱老师,你为什么不开一个网站呢?我们通过网站联络全国更多的教育者一起干,岂不更好?” 

  但见红光满面的朱老师悲壮地将酒杯往桌上重重一放:“干!” 

  我和晓骏、卫星都听清楚了,他说的不是“干”(gān)而是“干”(gàn),他的意思是我们也要建立一个自己网站! 

  那天从酒楼出来坐在车上,我喜不自禁地对晓骏、卫星说:“哈哈,没有想到我居然把朱老师‘和平演变’了!” 

  很快,由朱老师挂帅的“教育在线”网站正式成立了。事后,朱老师在一篇《自从上了网……》一文中,这样“招供”道―― 

  我本来是对网络“不屑一顾”的,不仅反对儿子上网,而且也曾批评我的博士生李镇西“陷得太深”。我当时看来,他们是远离了严肃的学问而大肆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然而,批评归批评,儿子仍然我行我素,镇西更是痴心不减。再后来,我发现所了解的一些教坛才俊,如袁卫星、卢志文、焦晓骏等,竟然也都是“网虫”!他们在网上展露才华,在网上结交同仁,在网上指点江山,在网上激扬文字。互动的网络,给了他们一个表演的大舞台!我不由得想探个究竟。 

  终于有一天,我被“策反”了。2002年4月16日晚,我与镇西、卫星、晓骏小聚,他们不停地聊在“K12”如何相识、如何做版主、如何争锋。一句话:网上的世界真精彩。末了,他们乘着酒劲激将起我:朱老师,你为什么不开一个网站?那时,饱受耳濡目染的我几乎不加犹豫地决定:“干!” 

  …… 

    

  然而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朱老师所说的“干”,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是要我和他一起“干”!他不由分说,要我当教育在线论坛的总版主! 

  这可苦了我――好不容易辞去了K12班主任论坛的版主,这里又要当总版主,真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我有点后“悔策”反朱老师了:我这不是“自作自受”吗? 

  但是学生就必须听老师的话,何况网络的魅力的确是难以抵御的,于是我走马上任了。 

  我又回到了虚拟而又真实的网络世界,重新开始了与远在天边同时又近在咫尺的网友们的精神交流。教育在线论坛共设“李镇西之家”、“菜鸟俱乐部”、“政协回音壁”、“专题探究”、“教育科研基地”、“德育论坛”、“管理在线”、“语文沙龙”、“班级在线”、“小教专区”、“家教之窗”、“滴石书斋”、“心灵港湾”、“英语园地”、“理科世界”、“文学时空”、“轻松驿站”等分论坛。一时间,各路英豪纷纷叩门而来,短短一个多月,我们教育在线就已经聚集起近千人的“教育志愿兵”队伍――我简直应接不暇。 

  严格说起来,与在“青年话题”和“k12”不同,这次主持教育在线论坛已经不局限于网络务虚清谈了。在朱老师的率领下,我和网友们以网络为载体在更大空间内为教育做了并还在做着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我们推出了“新世纪的教师应该读什么书”的征文活动,这些征文先在论坛首发然后推荐到各传统媒体发表,然后通过征文我们整理出新世纪教师应该读的中外教育经典书目;我们与《人民政协报》“回音壁”栏目合作,发起了“关注义务教育”的大讨论,一系列充满创见的帖子燃烧着网友们热爱教育的激情;我们还参与策划著名导演谢晋的新片创作,为新时期教师银幕形象的诞生出谋划策;我们还筹划出版一套“教育在线丛书”,将我们对中国教育的热爱、关注和思考表达出来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们还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一系列教改课题的研究,比如,最近朱老师的“理想教育实验方案”就在论坛上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教育在线同样有着与青年话题论坛和k12班主任论坛一样的浓浓真情,许多网友都把我们的论坛称作“精神家园”。2002年7月下旬,我携妻女旅游到了江苏,开始我一个网友都没有惊动,怕给他们添麻烦,但到苏州之前,我估计时间很晚不好登记住宿,我只好给网友陶新华打电话,请他帮我预定房间。谁知我到了苏州,他不但给我订好了房间,而且将我到苏州的消息广泛传播。朱老师邀请我一家晚上喝茶吃饭,前来作陪的除了陶新华夫妇,还有焦晓骏夫妇和专程从昆山赶来的储昌楼夫妇――如此热情,真让我难以承受! 

  可是,我当时还知道,来自网友的更大的热情还在后面等着我呢!在苏州呆了两天后,我又到昆山。到了昆山,迎接我的不但有昆山人储昌楼,我还看到许多网友浩浩荡荡地从吴江、从宝应、从盐城、从南通、从上海赶来:谈永康、张菊荣、袁卫星、王军、冯卫东、笑春……女儿都很惊讶:“爸爸,你在江苏居然有这么多的朋友!” 

  既然网友来了这么多,朱老师便决定干脆开个会,商量一下教育在线的发展。于是他和焦晓骏还有陶新华也从苏州赶来了。在昆山宾馆的会议室,朱老师首先通报了教育在线与《人民政协报》、《教师博览》、《师范教育》、《新教育》、《明日教育论坛》等多家报刊的合作计划,确立了与诸媒体互动的联络人选。然后网友们讨论了教育在线文库首批5 套25本书的写作计划和编辑分工。5套书系分别为“教育随笔”、“教育报告”、“教育话题”、与“教育理想”和“走进中学生”。 最后,大家就教育在线的栏目设置、论坛的版块运转提出了积极的意见与建议。网友们还决定在明年组织“教育在线”扶贫支教的义务活动,以实际行动真正关注中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当我置身于网友热烈的讨论中时,我又一次禁不住想:谁能说网络是“虚拟”的呢? 

  那段时间,因为人在旅途所以我很难每天上网。但每到一地,我都要在晚上独自上街寻找网吧。常常汗流浃背地走过一条又一条街却毫无网吧的影子,我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宾馆房间怅然若失地发呆,妻子因此而常常问我是否是中暑不舒服。然而,我一旦在小巷深处发现网吧,那激动的心情不压于当年投奔延安的青年看到了宝塔山!也不管网吧里如何乌烟瘴气,更不管正在上网的小青年们用多么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这个中年人,我走进去便径直坐在电脑前,迫不及待地打开教育在线论坛!啊!看着熟悉的界面,如同热恋中的小伙子见到了久别的心上人,我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亲切起来……我思念着网友,网友们也想念着我。但这种想念却是以一种“恶作剧”表现出来的:陶新华居然在论坛上发了一个“寻人启事”《李镇西失踪了》,说“他为什么会失踪?到哪里去了呢?被拐卖了?被诱骗了?迷路了?遇到美女了?想不开了?遁入空门了?隐居南山了?我实在想不清他有什么失踪的合理的理由,请大家讨论讨论”……网友们明知陶新华在搞笑,却在后面跟帖无数。那张菊荣居然还写了一首题为《李镇西原来如此狠心》的诗,诗云:“镇西久不见/镇西久不见/一丝丝寂寞一天天扩散/关于你失踪的传言已经纷纷扬扬/担心这担心那人们坐立不安/往好里想往坏处想想到种种情况/桃色新闻也已经开始酝酿/ 镇西久不见/镇西久不见/忙坏了论坛最热情的我们/帮着你东奔西走打理家务/喊得是口干舌噪喉咙有点冒火/原想着等你回来邀个功让你嘻嘻一笑/也让你潇潇洒洒放心前去出游一回/谁想你乐不思蜀至今不归……”刚读前几句,我忍俊不禁;但接着往下读,我渐渐鼻子发酸,进而老泪纵横! 

  教育在线论坛的痴迷者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至少朱老师的痴迷程度就绝不在我之下。每天早晨五点过,我起来打开论坛,便会发现朱老师已经早在上面了。有时他虽然离去,但他凌晨发的帖子便是他留下的足迹。有时他还会发一些类似《独自一人》、《哈哈,又是独自一人》之类的帖子,向网友们诉说他何如像幽灵一般在万籁俱寂的论坛上游荡。在这些帖子中,朱老师往往做出很痛苦的样子说他一个人在网上如何孤独如何寂寞,但诉苦的字里行间却掩饰不了他对网络的痴迷,因而他的诉苦便成了一种炫耀――炫耀他和教育在线论坛的深情厚谊。几天前,朱老师到成都讲学,随同他来的还有焦晓骏。当夜我去宾馆看他,刚寒暄几句就来了几位领导模样的人,我和晓骏赶紧知趣地离开了。我们出去找到一个网吧,刚打开论坛,就发现朱老师已经在网上!我们连忙离开网吧回到宾馆,叩开朱老师的房门,他果然正通过笔记本电脑在网上漫游!我们不停地同朱老师说这说那,他嘴里不停哼哼,但眼睛却一直盯着电脑――那一刻,我和晓骏在他心中简直微不足道,他心中只有教育在线论坛!见他如此沉醉,我忍不住摇头对晓骏说:“你看,朱老师两个月前还是标准的网盲,可现在,迷成这样!唉,人要堕落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啊!” 

  也许有人觉得我与朱老师太随便了。是的,我在朱老师面前的确有些“放肆”。但当初并不是这样。朱老师是我的博导,他毕竟同时又是市长,所以即使是出于我对“当官的”一种偏见,我最初对他多少也有一点心理上的隔阂。然而,正是网络让我和他在感情上拉近了距离并在思想上实现了平等。 

  论坛建立之初需要征召分论坛版主,着大家纷纷贴出申请争当版主,朱老师也“蠢蠢欲动”贴出申请想捞个版主当当(他的原话是“恳请总版主恩准”),而且果真也有一些网友争先举手表示同意,但作为总版主,我偏偏贴了一个帖子表示不“恩准”―― 

   

  朱老师想开一个店,还“恳请总版主恩准”,呵呵,被市长求情的感觉真好! 

  经过总版主本人左半脑和右半脑的慎重研究,决定:不“恩准”! 

  理由如下: 

  第一,朱老师同时作为一市之副市长确实政务繁忙,如果陷进自己的“专卖店”,很容易上瘾,这对“教育在线”当然是太好不过,但对苏州人民却是一个“损失”,我真担心“君王从此不早朝”啊! 

  第二,可以想像,朱老师所想开的这个店子内容比较丰富,但很容易分散其他论坛的帖子,不利于整个教育论坛的“安定团结”。 

  第三,如果朱老师开店,我就得领导一个市长,我胆小,怕领导不好;如果因此而导致我神经紧张,将会影响整个论坛的运行,这也不是朱老师所希望看到的恶果吧! 

  朱老师,学生得罪了!敢于直言,唯真理是从,正是您对我的教诲,今天我兑现了!呵呵! 

   

  此帖一出,立即赢得了更多网友的拥护,原来支持朱老师当版主的人也纷纷倒戈。朱老师见大势已去,只好收回申请,安分守己地做一普通网民。 

  后来我见到朱老师时,很得意地对他说:“朱老师,我和你现在除了师生关系,还多了两层关系!”他不解:“多了哪两层关系?”我很郑重地掰着手指对他说:“第一,我们是网友关系;第二,我们是上下级关系――我是上级你是下级!”他听了,嘿嘿直笑,一脸灿烂的笑容让人感到他有说不出的亲切与纯真! 

  网络正是让我如此体验着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对任何人我都可以答理,也可以不理;对任何帖子,我都可以直抒胸臆,或赞同或批评,谁也管不着;任何人的观点都无法强加给别人,在这里,现实生活中的“上下级关系”荡然无存……但正因为如此,我和朱老师有了心与心的“亲密接触”,我对他产生了真正的敬意,而他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网友们的由衷的爱――不是对市长的仰视,而是对朋友的敬重。 

  网友们当然不仅仅是对市长才如此厚爱。这几天,在《教师之友》杂志李玉龙先生――他也是我们的网友――的提议下,我们正在论坛上为那位因直言而惨遭杀害的李尚平老师过一个教师节。玉龙的帖子一发出,后面便跟帖不断。李尚平老师生前并不是论坛网友,我们以前对他也素不相识,但我们从报上知道他为正义而死的,而且至今凶手还没有抓到,于是,同为教育者的网友们便向他献上了最真挚的敬意―― 

  姜广平写道:“你让我们想起会唱歌的小草,即使在凌冬的时日里也披着霜生长;你让我们想起子弹的呼啸有时是多么苍白,难敌热血的飞扬和喉管里的呼声……” 

  秋天的云写道:“同为老师的我,深深的为李老师的事感到震惊、惋惜!我相信人间自有公道!!案子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树青写道:“直面惨淡的农村教师的人生!一个李尚平倒下了,会有千万个李尚平站起来吗?” 

  雨月写道:“喔,天哪,天底下竟然还有如此令人发指的事??同胞们,朋友们,这件事,这件事如果没有彻底解决,那位李老师,怎么可能在地下安息??愤怒,悲伤,无奈,一齐涌上我的心头!” 

  梦里乾坤写道:“李尚平老师,愿你的灵魂早日得到安息!” 

  …… …… 

  储昌楼、陈晓华、何碧峰还给李尚平老师家里打去电话表示慰问。 

  我也给李尚平老师家里打去了电话,接电话的是位女性,大概是李尚平老师的妻子,我刚表达了我的问候,电话那头便泣不成声…… 

  无论是网上的留言还是网下的电话,语言也许是苍白的,但没人能否认网络所传递的人间真情! 

  我再一次想到:虚拟世界并不虚幻,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真切地听到彼此的心跳和血液奔涌的汩汩之声! 

  这样的真情世界,值得我永远依恋。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