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点灵气——从“范仲淹像狗”谈起(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郁洪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封建时代, 有些官吏的确具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思想,郑板桥、林则徐, 还有那个刘罗锅也算一个吧!” 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笑意微露,这个观点是学生能接受的。 “外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封建时代的官吏崇尚‘食君之禄, 忠君之事’”学生惘然,于是我板书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并稍作了解释。 “范仲淹倒像是狗了。”一个学生插嘴道。 室内哄然,我也愕然。 “道非文不着,文非道不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来被视为对学生进行心怀天下,志在高远,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千古名篇,是“传道”的上乘之作。学生的理解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呢? 自1987年至今, 语文教育界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大讨论:语文学科应弘扬“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 于漪老师针对“不闻书声琅琅,只见题海茫茫”的语文教学现状, 提出“今日的语文教育要有中国特色,就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就要有面向新世纪的浓郁的时代进取精神,变语文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统一的多功能, 变低效率为高效率,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语文学习》1995.6)随着这场讨论的深入。“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 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从“童子规》、《三字经》等牧师式的训诫布道德育,到“明道”、 “载道”的文道结合教育,到文革期间的变态的政治语文教育, 到拨乱反正以后的“基础、智力、能力”的结合教育, “六四”以后又有了一段时间的“文文有要求,篇篇有目标”的渗透德育。更来改去, 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事先设计好标签,到时往上贴。于是乎“一代代的学生对于仁义、忠孝、诚信、廉正、勤俭等中华道德文明已经茫然无知。他们不重视, 也不懂得个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马智强《语文教学的世纪性思考》、《中学语文教学》1998、4)于是“诚信、 廉正”的范仲淹也像了“狗”。 语文教学应该进行包括传统道德教育在内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思想道德教育要有一点灵气。这不仅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 而且也是由二十一世纪前夕的中学生思想实际水平决定的。 处于世纪之交的青少年,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多维的。他们愿意明书中的“道”,但更有见解独到的“理”; 他们有赖于师长的教育而成长,但对师长的思维方式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他们深受中华传统道德的影响,又由于时代的久远而无法历史地、 辨证地理解传统道德观。 这些思维特征无不决定:缺少灵气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必是事倍功半的。 《孔融让梨》中的谦让;《回忆我的母亲》中的忠孝;《鱼我所欲也》中的生死义利观,是学生读完文章后便能悟出的“道”,你传也好, 不传也罢,语文毕竟是思想的现实, “一个儿童学习民族语言的过程就是民族精神对他作为一个精神个体进行孕育的过程, 教学民族语言就是传输民族的精神,铸造民族的灵魂。 ”(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迷》《语文学习》1996、 11)而教师的职责并不只是单单在将这些明白晓畅的道理传给学生,还应当在“愤”,“悱”之时“启”之。因此,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点灵气,首先表现在备课时要“目中有人”, 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贴近学生实际、触及学生心灵的“感点”, 同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学生思想实际与教材思想内涵之间的距离,铺路架桥, 使学生受教获益。郁达夫的《故乡的秋》融情于景,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其“淡淡的哀怨淡淡的愁”,而高一学生是较难把握的,执教时简介一下《沉沦》,朗读一下主人公投海前发自内心的呼唤:“祖国呵!我的死是你害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不儿女还在受苦啊! ”能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平时的教学中多一些这样的敲打,是对学生心扉的扣击, 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人文价值、美育价值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是顾及学生心灵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要有点灵气, 还应以辨证科学的态度成对现实生活中比较敏感的问题。社会大学校,学校小社会, 社会上的各种思潮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而教师一味回避这些问题, 就会使教学成为脱离学生实际的空中楼阁。书要真正教到学生心上, 必须巧妙地引进时代的“活水”,更要注意对这些“水”进行必要的净化处理。 朱自清的《绿》中有一组博喻,形神皆备,色彩鲜艳, 但课本编者去掉了其中的一句“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 我要求学生补上。初读时,学生窃窃而笑。我知道, 这是学生对“初恋的处女的心”几个字产生了联想,于是我来了一段独白: “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绿得像少女的心,使人想到的是纯洁,美好、热烈、真切,这个比喻,比出了绿的情愫,比出了绿的灵性, 朱自清先生的笔的确是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此时,学生颔首沉思,我想:作为高一学生, 他们这时学到的该不只是朱先生高超的艺术技巧了。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点灵气, 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偶而触发的“星星之火”。课堂上学生的突发性思维冲突, 往往是教师无法回避的,因为它往往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 而且它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或与教师的事先准备相悖的(这恰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盲点)。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教育目标,相机引导, 则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看起来似乎并不怎么高尚。 但其中至少有强烈有责任感。我们总不能要求封建时代的官吏具有共产主义风格吧? 如果我们的干部能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应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就不会有极少数人的以权谋私; 如果在座诸位都能牢记自己的身上寄托着父母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就不会有一些同学的成天无所事事。 由此看来,范仲淹像狗吗?”教室里的哄笑变成了沉思。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点灵气,需要教师有全面育人有观点,有“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战略眼光。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点灵气,需要老师有充分的事先准备,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有点灵气,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 辩证的思维力、灵活的应变力和娴熟的驾驭课堂的技巧。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点灵气,是一种教学艺术, 更是为师的职责之一 。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