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基本特性(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阴市青阳中学 郁洪千

  课堂,历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聚焦点。在大力提倡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众所周知: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的十六七年时间,占其受教育时间的绝大部分, 即使是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这十六七年,也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黄金岁月。

  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 完成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到“人的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是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素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的──训练语言与陶冶情操和谐并举的综合性。

  江泽民同志在交通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搞得更加生动、扎实、有效。”①这段论述, 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鲜明的思想教育要求。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语文学科“人文应用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训练, 学生要学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懂篇章、用语法、讲修辞、知逻辑, 要能自觉剔除“默默无蚊的奉献”(广告语)乃至“没有谁苛求你, 那他妈的没有意义”(流行歌曲歌词)这样的语言垃圾,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就必须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但是语言毕竟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只重语言形式,只讲文字的组合排列, 把语文这门具有特殊性质的学科混同于一般的基础学科,自然失却了语言的活的灵魂。反之也会把语文变成政治语文, 变成空洞的说教。

  孔子早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②1936年7月公布的《初、 高中国文课程标准》初中第(2)条是:“使学生从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 唤起民族意识并发扬民族精神”,高中第(1)条便是:“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 深切了解固有文化,以达到民族振兴之目的”;1952年,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中学主要目标之(二)是:发展学生为祖国效忠,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时时在提醒我们:训练语言和人文教育并举,是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

  要激活语文课堂,使之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从以抓知识点为能事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 将正在逐步流失的语文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重新根植于语文课堂,使之回归到语言文字的教学中来。 1995年在公共场所施发毒气的“奥姆真理教”中, 许多的骨干成员竟然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科技英才,这一事实虽不发生在中国, 但足以使每个语文教师反思我们的教育。(当然,笔者绝无意思说这些“教徒”是其语文教师教坏的。)而“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的不礼和无仪, 更应使每个语文教师清醒“将以树人、育人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论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③, 把语文扭曲为纯科学、工具性的学科,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二、教学环境──讲求人格平等与追求共同发展相互融合的民主性

  教育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力量, 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久远的。在现代教育中,环境课程(校园环境、人际关系、 校风)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环境, 特指素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④。 科学的教育理论认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得到了重视, 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⑤在人格上,师生是永远平等的。

  真正成功的、素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会有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会有师生观点上的争议乃至对峙;也会有师生间的矛盾。如果从面向全体学生, 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要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要义”出发, 教师要敢于直面碰撞,善待对峙,化解矛盾。教师应该“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直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 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⑥更何况,“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⑦每年高考的科场利器──学生优秀作文, 是多少高三语文老师能在短短的个把小时中写出的?“雪融化以后是春天”这样的奇幻想象, 又有多少语文老师能企及呢?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对他们(教师)而言 ,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⑧“终身教育”观念,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在发展学生的同时, 追求自身的发展。而向思维灵活,想象丰富的学生学习, 是教师应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如果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与未来的毛泽东、周恩来、李四光、 陈景润在共同探求知识,那么师生之爱就会是双向的,就会形成真正的环流, 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让我们牢记住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关于师生关系的一段论述──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因为哪怕是最先进的技术, 也只能对师生关系(传授、对话和争论)起支持、辅助作用”⑨

  三、教学过程──规范共性与发展个性相得益彰的双向性

  语文教学要规范共性,这是由工具学科的科学、规范和严谨所决定的, 因此,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 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话要清清楚楚的说。

  规范共性,是发展个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要进行严格的读、写、 听、说的训练。字音字形、格式标点、连贯得体、背诵默写等等,是严肃、 科学的东西,教师就必须有严格、规范的要求。 如今不少学生表现出来的汉字书写如抽筋的蚯蚓;文辞表达似效颦的东施;语言积累像寒伧的瘪三等问题, (这也正是语文教学受社会指斥的重要方面。)就是缺少严格、 规范的训练的结果。如果说中国古代“受《论语》、《尚书》,日讽千言。 ”⑩“每细段要读二百遍:默读一百遍,背诵一百遍。”○的“千言”、“百遍”, 以及书法学习中的映写,描红是一种规范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同样需要记诵、 积累、熟读、精思等基本技能规范训练。

  但是,规范共性只是发展个性的前提,发展个性才是规范共性的目的。

  语文教育要发展个性,这是由人文学科的民主、愉悦和创造性决定的。 未来社会需要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 “素质教育”理论要求学校在规范共性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 “面对的不能只是一个班,而应是一个个不同的学生,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本身就具有其合理的因素。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谈谈“谭嗣同性格中不可取的一面”; 议议“《鸿门宴》中的刘邦是伟大的丈夫,还是不齿的小人”; 要允许学生作文中写“天空是灰色的”而不只是“瓦蓝瓦蓝的”;更不用说要允许将“思想一致, 共同努力”的对应词语写成“同心协力”和“齐心协力”; 即使是“《绿》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女性美的讴歌”,也不必斥之以“离经叛道”。 因为这是学生思维个性的体现,我们理当发展。

  课堂上,让好美读的学生多一点声情并茂的朗读,而姑勿论其书写的优劣;让善讲的同学多一点滔滔不绝的宏论,而姑勿论其文笔的好坏; 让能辩的同学多一点针锋相对的雄辩,而姑勿论其别的技能的长短; 让会写的同学多一点洋洋洒洒的文辞,而莫拘以“除诗歌以外”的科条法令, 这些是学生语文能力个性的体现。我们也应发展。

  当然,尊重个性发展, 并不是提倡将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等同于大学的专业教育,而是要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教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个性的形成,推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又完善受教育者的个性。 我们讲求规范共性,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个性,同样, 语文教学中重视个性的发展也能反作用于共性的规范,将两者有机地结合, 便是实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追求主动发展”的要义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方法──吸取传统精华与追求时代特色互不偏废的创造性。

  从“五帝之学”的“成均”之“潜语文教育”算起, 语文教学有几千年丰厚的积淀。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一代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心血的结晶, 是我们发展语文教学的凭借。

  概括起来讲,传统语文教学中至少有以下经验是值得发扬光大。 就教师的教而言有:“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诱导启发;“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系统序列;“先生驳问,层层辨驳。”的适时反问;“行之不教”,“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的尊重人性及自然发展等。就学生的学而言,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记诵和积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同步;“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熟读与精思。

  在“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茫茫”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的今天, 宏扬优良传统,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人说, 语文教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这个“岸”,就是回归传统。这的确是真知灼见。

  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全国科技界九届人大代表时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教学要继承传统的精华,更要有新的创造。只有创造, 才能使语文教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充满青春的活力。只有创造, 才能使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素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更注重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以“写”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读、写的训练, 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准确迅捷的捕捉有关的信息,及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又对“听”和“说”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是“读”、“写”, 那种“文选烂,秀才半”的“读”,“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写”也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素质化的语文课,要在传统的基础上, 加强“读”的速度和效率的训练;注重“写”的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研究; 重视“听”的准确、到位;注意“说”的简明、连贯、得体。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系统地讲授知识为主的教法、更注重读、写、听、说的方法和技能的传授, 使这四项技能相互为用,力求综合效应大于部分效应之总和。

  素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更重视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引导学生在广阔天地里学习、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有句耐人寻味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自由度大, 生活在开放社会的学生更需要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王丽老师把写作课上到校外,扩大采访、写作的对象,使学生懂得了“什么叫‘敬业精神’”、 “什么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叫‘平凡中的伟大’”; ○电影《校园先锋》中的南方老师让学生与屋顶观日出, 评议《汉堡港的变奏》中的错误;各地学校的文学社团的如雨后春笋……林林总总无不是一种开放的姿态, 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良好探索。 这种开放不仅仅是对“讲深讲透”的知识型教学法的挑战,更是顺应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要求的有益尝试。在这种空间, 学生学到的,实践的何止是语文?

  素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运用, 在效率上狠下功夫。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小国寡民”式的教学,越来越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而以声、光、 电等为主要手段的各种教学设备的普及,使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提速增效越来越成为可能。 许多老师已开始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研究,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就一般语文教师而言,用投影、幻灯替代小黑板,加大一点课堂教学的容量; 用课文录音来弥补自身普通话朗读水平的不足,赋课堂以美的情调; 用影视短片来增强一点形象和直观,以调节一下课堂的气氛;即使是用一些挂图、 卡片避免手法单一的苦燥乏味;……都不是没有可能的,关键是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素质教育大环境下,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是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如果说, 目前有不少老师的语文课只有“压力”,而少了一点“魅力”的话,那么走素质化之路, 是改革语文教育的新的源动力。

  ①《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6年3月29日

  ②《论语·阳货》

  ③《教育时报》1998年4月25日《误尽苍生是语文》

  ④《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⑤教育科学出版社《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P105

  ⑥教育科学出版社《学会生存》P108  ⑦韩愈《师说》

  ⑧同④

  ⑨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财富蕴藏其中》P132

  ⑩王充《论衡·自纪》

  ○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

  ○《北京日报》1996年9月7日、 11日 陶西平《由“应试教育”      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朱熹《读书之要》

  ○《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王丽《中学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不可的      地步》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