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材中思考题的编写的思考(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作者:余丽明  单位:上海市复旦中学

    教了十几年书,每次在教完一篇课文后处理课后思考题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挑一两道题目让学生做做。长期这么下来,突然发现课后思考题很多都没用上。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课后思考题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它对学生与老师究竟要起到什么作用?作为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些思考练习?

打开现行的语文教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有关课文总体内容和结构方面的思考,比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和步骤论证中心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等等;第二类是有关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比如: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等等;第三类是与课文相关的基础知识的题目,比如:找出句中的修辞手法,改换句式等等;第四类是扩展练习,比如找一段相关的文字与课文作比较阅读等等。其中前三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是怎样处理这些练习的呢?关于第一类,一般都是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边看课文边思考,所以有时觉得这些题目更像是课前预习题。而在课后作思考练习,倒更像是对听课效果的检验。关于第二类,也大都是上课时已经分析或涉及到的,所以作为课后练习,也只是想了解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只有后两类倒是真正练得最多的。

这里我并非认为现行的教材中的练习完全不好,因为作为练习它应该有整理、归纳、巩固课堂所学的功能。但是我觉得,作为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它应该更具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功能。

关于这一点,我感到香港的国文教材中的练习题倒可以给我们许多借鉴。比如在读完一篇名为《蜘蛛》的文章后,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从蜘蛛捕捉飞虫和蜾蠃捕捉蜘蛛的情形,你想到了什么道理?这篇文章是作者仔细观察蜘蛛活动后写成的,你有过这种仔细的观察吗?试着描述一下。又如在读完《傅雷家书》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般来说,年青人和年纪大的人看问题有什么不同?既然有不同,双方各应抱什么样的态度来相处?我以为这样的题目设计,至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常常感慨学生写不出东西,缺少积累,我想这里还有一个认识水平的问题,学生有了再多材料的积累,认识水平跟不上,写出的东西也至多是材料的堆砌。而认识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引发思考、思考、再思考而形成的。而我们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如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帮助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他们对社会、对人文的思考,逐渐提高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我想可能会更有意义。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必须是在读完文章后引发的更多的感触以及由此联想产生的各类问题,比如读完课文后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或最精彩之处;读完课文后带给我们的启示;列举一些对此篇课文的精彩评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索引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书名或文章题目,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等等。总之,思考题应激发学生继续去学习、思考、探究的热情。我们以前在编写思考题时过于注重一篇课文的理解上的“深”“透”,缺乏从课文中“跳”出来的思考,往往只注重课文这一个“点”,而不关注这一个“点”在一定时期内或同类文章中的这个“面”上的价值思考,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也不大习惯于宏观地把握、广泛地思考了。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在阅读香港国文教材后想到的,在他们编写的练习中有一个“语文游戏”的板块,内有成语接龙、走迷宫、猜谜语等等许许多多的文字游戏。我觉得猜字谜、对对联、接成语、吟诗填词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秀的语文活动,通过这种练习,将学生的兴趣拉回到语文学科上来,让他们在游戏中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其实这种语文游戏在学生中很有市场,笔者去年带的一个高三文科班有一半的同学在一期不落地做《南方周末》上的“小强填字”游戏。我校的陈老师教学生填渔歌子,学生兴趣高涨,还自编了一本集子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为什么要轻易放弃这么一块既能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阵地呢?

总之,我觉得课后思考练习的选编,应以引发学生更广泛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为目的,只有这样才可能与我们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邮箱: fdylm@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