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发现式学习的应用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文/胡 捷

 

  21世纪教育基点的战略性转移,是建立在对“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论基础上 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将改革人 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 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 观念和教学学习方式。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 的一个发展趋向是要实现由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 器”转化为“能动、主动学习的探索者”,使他们能够经常地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式 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这是我们的责任。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已经自然地提出来了,它必须顺 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重点,语文发现式学习应时而生。

  关于语文发现式学习的理论,限于篇幅,只想就其如何应用与实践做些探究,请教于方家。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 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让学生去阅览室或图书馆自修;允许学生自主选 修课程,除必修课外的活动课、选修课,应让学生自主选修,即使是必修课,它的部分内容 也应允许学生自主选学;对于优秀生和学有特长的学生,应允许他们自主作业或选做作文, 以 使这些学生能自主发展自己的特长;提倡自主思维、独立思考,具有个性特色的思维特别重 要,因为这样的思维往往具有创造性的成分;提倡一文多问,提倡求异思维,培养批判精神 和质疑品质,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发挥,应当在教师 的计划和指导下进行,自主性不是一切由学生决定,自主性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有利于学生综 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横向展开讨论。

  阅读发现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发现式学习体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文章内涵的发现。整体把握课文的 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内涵。比如鲁迅的文章,文化 内涵就非常丰富,我们过去只讲他的斗争性,而忽略了其中表现出的文化意味。鲁迅曾说过 中国文明是成熟透了的文明。成熟过头,就像人到了老年,所以鲁迅要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 具,唤醒民众。鲁迅的大部分文章都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我们读鲁迅的文章,不 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整体把握是很困难的。而且理解鲁迅的文章,也不能只囿于文本 。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而且还要让他们有所收获,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 ,抛弃封闭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如《祝福》,在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时可以提出:为 什么非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祥林嫂“反抗”的意义?为什么不能从人性方面去考察, 那不是本能的“挣扎”吗?这样引导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发现,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化之窗。

  第二,文章精妙写法的发现。选进教材的文章,其写法大都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 要引导学生努力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们认真分析,努力发现,可 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提问应顺及学生求异思维的 训练。“求异”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 运 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发现新的东西。教师应多方设疑,学生应大胆质疑。教师提问时应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一篇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能使学 生从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美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方面去分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 应用发散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语言和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 想象,感受、体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三,发现教材个性。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 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 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而这些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我们能 从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语言、冷峻的激情中,感受到鲁迅的深厚力量,能从火山爆发式的 热情、汪洋恣肆的语言中,体味到郭沫若的狂热。作家的个性,无论如何总是在他的作品中 保持着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有利于纠正语文教学的时弊。当前的语文教学,恰恰在这一点上存在很大的误区,忽略教材的个性,忽略了作家的性格特点。讲作品,大多是 概念化的思想倾向分析,公式化的艺术特点介绍,模糊而笼统。比如讲小说,无论是哪位作 家,也无论古今中外,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不管鲁迅、茅盾,还是朱自清 ,一概“形散而神不散”。只讲共性,丢了个性,语文教学陷入昏暗的死胡同。作品有的含 蓄婉转,有的凝练顿挫,有的沉郁雄浑,有的悲慨清空,这取决于作家自身的经历、才能、 气质、学养,特别是个性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深入比较,通过比较 ,学生就能体察到这些个性,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时,做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充分利用目前语 文教材的单元形式编排,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比较。既要重视各篇之“同”,也要辨析各篇 之异。比如《孔乙己》《范进中举》,如果仅仅依照教参,说其矛头所向仅是“封建科举制 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体会发现两篇作品不同的写作角度,不同的语言特色。语文个性 教育就应该首先打破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力去发现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一些名 家名作,可以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如《听潮》的音韵美,《春》的色彩美,《小麻雀》的人性美。可以是分项赏析,比较个性差异;可以淋漓尽致,钻幽探微。阅读作品,只 有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悟,发现了作者的特殊思维方式,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 域。只有让学生充分发现教材个性,他们才能从发现中寻找认同、理解、抚慰、刺激、滋养 等等,其个性也才有可能在多次的反复中渐渐培养并丰腴起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启发,启发学生发现。教师的启发体现之一是“提问 ”。“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但一项调查显示:一 般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1/10包含着未知性和矛盾性,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4/5的问题是针对学生的记忆。这说明教师的提问没有启迪学生的思维,而是限于死记硬背。 再以提问的方式来看,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很明 显,学生只是在被动地作出反映,没有调动自己的思维。教师的提问没有启发性,学生的思 维方式也只是教师的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说明启发的过程是从 “存疑”到“释疑”,并在此基础上“生疑”的过程。“启发”,即为心智的开启、思想的 发散、潜能的挖掘。启发就是启发学生发现,使学生内心敞亮,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心领神会。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创造性的问题去诱发学生的发现力、想 象力、创造力,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把他们的个 性和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学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积极地思考,踊 跃地尝试,才能提高语文素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对于语文课来说,学生自己发现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决不是从“零”开 始的。中小学学生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是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口语的前提下,学习书 面 语的。因此,他们在初读一篇课文之后,大体能够了解课文的大部分意义,这大概是一个不 争的事实。更何况大部分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体验发生这样 或那样的联系,可以唤起学生种种不同的联想或回忆,可以引出各种不同的发现。由此看来 ,阅读教学面对的决不是“零度空间”。阅读教学的空间极其广阔、深远,而且是多有差异 、千变万化的。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能够保持一定的高度、难度和广度,让学生不断地发现 ,那么,阅读课文不会给学生一种“上不上都一样”的感觉,而是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常学常 新、欲罢不能的喜悦。

  写作发现

  第一,生活的发现,思想的发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有趣的 人。不妨来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从中可以看出宗璞是怎样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开篇 首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明白地告诉读者作者的审美注意开始了。继而,作 者仔细观看了这一架茂盛的藤萝和每一穗盛开的藤萝花,这是审美观察过程。在观察中形成 了“瀑布”和“帆船”的意象,并且寄予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情感。而后,审美联 想使作者回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稀疏的藤萝,从而扩展了时空境界。接着,作者从 藤萝的衰败和茂盛的变化中又进一步悟出发现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 河 是永无止境”的哲理。这就是审美理想的升华。最后,作者在美好的藤萝面前,摒弃了“生 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之后,情感得到了净化,在一片光辉和芳香中“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显然也是一种审美动作意识的苏醒。在这篇美文中蕴含有多种审美心理因素和完整的审 美心理过程,如果教师能够自觉地从审美的角度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引导,那么,学生对生活 的观察体验就会有独到的发现。

  第二,自我的发现。这里的自我的发现是指学生自身写作个性或写作特点的发现,扬长避 短。现代写作教学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建成现代个性支点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 。作文要张扬个性,要爆发创造性,这是写作教学的真谛。但目前,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同一文题,天南地北的中 学生写起来在思想认识和写作技巧上居然不谋而合,特别是像“勤奋”“谦虚”“爱国”“ 成才”之类的议论文,总是引用那么几条干巴巴的“共同语言”来应付问题,代替思考。学 生作文脱离了自我需要,脱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真正想说的话找不 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 。语文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这 实在是写作教学的悲哀。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周记,此类作文常常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语言词采的飞扬,是自然的、真实的、充分个性化的,许多优秀之 作往往出自学生的随笔,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要允许学生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要打破现行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可以 提出对学生个性涵养及发展语文专长等方面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发现 自己的写作特长,充分扬己之长,强化自己的个性。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 地 位,他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所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策略,对自己的学习承担 起责任,这对社会与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 ,更应该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 者,发现式学习就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发现式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提 高语文学习效率,进而能对自己一生中在学术性与非学术性情境中的学习承担起全部的责任 ,并随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

来自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