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点拨—创新”教学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答青年教师问—— 蔡澄清先生访谈录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文/孔立新 蔡澄清 孔:“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实验已经进行一年多,点拨教研中 心陆续收到全国各地一些青年教师来信,提出了一些问题,想请您回答一下,行吗? 蔡:我近年身体不好,对实验思考不多,具体指导较少,很抱歉!你把问题提出来吧。 孔:您过去指导我们进行点拨教学实验与研究时,反复强调“点拨有 法而无模式 ”;现在您却构建了一个“点拨—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实验,这是否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 蔡:不,这并不自相矛盾。第一,我过去说的“无模式”,主要是指点拨教学的方法与技 巧,不应当形成僵化的“模式”;第二,我现在所说的“点拨—创新”教学模式,主要 是指点拨教学过程的结构与运行规则。“方法”与“模式”不是一回事,更何况“点拨”之 后还加上了“创新”;第三,我在《点拨碎语》一文中说的“点拨有法而无模式”,讲的也 是两个方面:一是点拨教学的方法没有固定模式;一是点拨教学的过程与结构“有法”。“ 有法”就是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规律,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构成了“模式”。“有法” 和“无模式”强调的是两个不同的侧面,我们应当全面认识,辩证理解。“点拨—创新” 教学就是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构建并开展实验的,因此并无矛盾。 孔:您为什么现在开始提出构建“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并开展实验呢? 蔡:这是为了把点拨教学推向21世纪,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具体想法是:(一)点拨 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经历了从个体实验到合作研究、到群体实验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前 一阶段的改革与实验,包括1996年至1999年的作为安徽省“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的“语 文点拨教学实验研究”(本刊曾辟专栏介绍),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许多教研成 果(点拨教研中心和芜湖市教科所已联合编印《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二集和《运 用语 文点拨教学法举隅》三本书,我本人也先后出版了《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天津人民出 版社)、《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出版社)、《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湖北 教育出版社)三本专著,但总起来说,前一阶段的实验与研究,还主要是研究点拨教学的方 法与技巧,着重探讨了点拨教学的艺术性,强调“无模式”较多;而对于点拨教学的科学性 ,即对点拨教学的发展进程与结构特点尚未上升到教学规律的高度来加以分析研究,更没有 对“有法”这一面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因此,点拨教学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从“有法”的高度探索和构建一个运用点拨方法进行创新教育的常规教学模式,并从教育 科学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和阐述。点拨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与创新。正是在这个 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我提出了构建和实践“点拨—创新”教学模式的任务。(二)21世纪 的教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发布,新的 实验教材正在逐步试教推广,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这正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勇于开拓,有所作为,推进教改。构建和 实验“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就是从这一时代需要出发,力图把点拨教学纳入到 创新教育的体系中来,通过实验,把“点拨”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做贡献。(三)在 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点拨—创新”实验,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语文点 拨教学理论体系,使点拨教学法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中的提法)融会在一起,成为新时代的教法与学法,为建立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 教育科学理论做出贡献。我们现在的新实验是过去历史实验的自然发展,它将在新世纪的时 代条件下,充分吸取以前的点拨教学经验,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自 己的生命之躯,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新的实验基础上,对点拨教学进行系统的 、科学的总结,把中国母语教育推向新的现代化的高度,进而建立起点拨教学的完整的科学 理论体系。这是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意义的。 孔:我读过您在《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12期发表的《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 的要义与操作》和1999年10月在全国中语会天津年会上的发言《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 —创新”模式》两篇文章,我认为这是两篇纲领性论文,对我们进行“点拨—创新”实 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您觉得要搞好当前的实验,我们还要 注意些什么? 蔡:我想强调以下几点:首先是对“教学模式”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是指 导行动的前提。目前,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理解还不统一,学术界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的人认为模式就是方法,它是多种方法的综合;有的人认为模式与方法有联系但更有区别 ,各种方法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就形成了不同 的模式;有的人则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结构与功能,是人们对教学程序和方式所做的选 择。我倾向于把它们综合起来理解,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把构成教学诸要 素合理配置并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与过程。它的特点表现为有一 定的完整性与程序性,有一定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有可操作性与优效性。教学模式来自教学 实践 ,又有某种理论的简化表述形式,对于教学方法论的革新具有一定的意义。教学模式 是发展变化的,并非永恒不变。教学模式也多种多样,并非只能有固定的一种。它因教学内 容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与选择。语文教学的模式也多 种多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模式,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教学模式,段力佩提出 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模式,还有张孝纯的“一主两翼”的“大语文教育” 模式等等,都是各种不同的模式,各有特点,我们可以因材施教地选用,不必固定一格,定 于一尊,而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点拨—创新”模式也只是众多语文教学模式 中的一种,实验时也不要求大家“齐步走”,更不宜生搬硬套。因此,教学模式不会使语文 教学僵化。第二,作为语文教学的“点拨—创新”模式,我提供了如下图示: 我们对这个“图示”也需要深刻领悟,全面理解,正确运用。对这个“图示”中所含的“ 三阶 五步”,我在《走“点拨—创新”之路,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一文(载《江西教 育 》2002年第1、2期)中作了具体阐释,指明了它的内涵及特点,并附有教例,大家可以参阅 , 此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图示”显示的是一个常规模式,它是我所倡导的“语文训 练‘三部曲’”和“点拨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在一般情况下大致如此,并不意味着它不能 变化。有的老师问:你构建的这个教学模式,会不会又形成一个新的“教学八股”,导致语 文教学的“僵化”?这个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强调,这只是一个常态模式,即“常 式”;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与需要,对其具体的阶 段与步骤,实行灵活的变通,或省略,或增加,或调换其中的某一步或某几步,这种变通式 的处理可称之为“变式”,与“常式”有所不同。这样,教学仍是因材施教,不会形成新八 股而导致僵化。这也确实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第三,这个“点拨—创新”模式是针对 “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弊病提出来的。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 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点拨—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的。语文教学当前存在的弊病仍是“先生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满堂灌”, 老一套的教学八股依然流行,学生在课堂上听读说写思的实践活动很少,更谈不上有什么“ 创新”训练。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必须突出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 养,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自读、自思、自述、自结、自用,教师只是在不同阶段分 别进行导入性、研究性、鉴赏性、反馈性、迁移性点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 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深化教改的新理念。第四,实验中改革教学方法固然很重 要,但“点拨—创新”教学模式的着眼点主要还在于“育人”,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教育 的对象是人 ,目的在于塑造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 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 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 此,“点拨—创新”实验更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我们有些老师通常只 把“点拨”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或技巧,觉得它主要是用于“教书”,这是很不全面 的。我在《论语文点拨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一文(见《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 粹》第861—881页,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中详尽地阐明了点拨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具体做法 ,请大家充分理解和重视这一点,要从“育人”的高度上来全面理解和运用“点拨—创新” 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验中,一定要既点拨学生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接受思想品德和 美好情操的陶冶;又要点拨学生掌握课文的生活内容与文化知识,提高学识修养;更要点拨 学生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思的实践训练,掌握和提高运用语言工具的能力;尤其是要通过点 拨学生实践,在训练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正是站在这个“育人”的制高 点 上,我积极主张和倡导大家运用和推广“点拨—创新”教学模式。最后,还强调一点,“ 点拨—创新”教学模式,虽已构建了一个模式框架,但它还是一个“假说”,尚需在实验中 验证、调整、补充和完善,使之符合现代科学的要求,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科学化、现 代化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的实验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进行,每个实验者都应切实完 成“四个一”的任务,即确定一个实验子课题,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举行一次实验公开教学 ,写一篇实验的经验总结或科研论文。这样,才能在实验中切实提高自己。在实验中青年老 师要力戒浮躁和不求真务实的缺点。这就是我所希望的。 孔:最后,还想请您谈谈“点拨—创新”实验同当前倡导的“研究性学 习”有什么关系? 蔡:“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教改的热门话题,大家正在探索。我的理解是:“研究性 学习”就是用“研究”的方法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有几个特点:一是自主 性,即由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自主地进行学习;二是实践性,它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三是探究性,它是运用探讨和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四是综合性,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它往 往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与材料,要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五是相对的独立性,这种学习主要要 求学生独立完成,不依赖教师的全盘传授与满堂灌输。因此,这种学习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它已被列入必修课程。作为语文课的研究性学习,它当 然也应体现上述特点。不过作为中学生在学校里的研究性学习,它不同于科研部门的研究人 员的研究,它还主要是一种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它还是需要有教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 ,而不是完全放任自流。学生在自学研究中还会遇到某些疑难和障碍,当自己无法解决时, 还应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与指点。正是在这种时候,教师的相机诱导与适时点拨就会对研究 性学 习发挥重要作用。“点拨—创新”教学模式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思、自述、自 结、自用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他们独立地进行阅读、思考和研究,教师只起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因此 ,我认为,“点拨—创新”教学模式也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发挥 一定的作用。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课内进行还是课外进行,我认为都需要有教师 的组 织与引导,在自学与研究中遇到问题与障碍时教师能作适当的点拨。点拨教学法在研究性学 习中是会有英雄用武之地的。我主张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点拨发挥作用,让研究性学 习搞得更好。青年老师们也不妨在教学实验中一试。 孔:谢谢蔡老师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关怀与点拨!(完)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