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作文题的辩论(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手机版 | ||||
(K12论坛精华) 也来说说今年高考作文——兼与万勇老师商榷 作者: 夫子 - hldliufuzi 众大虾已经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发表了很多精彩的评论,夫子本不想多说;可是看到坛里的论辩愈来愈加精彩且很有方兴未艾之势,禁不住也说几句。 我认为,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一.细节失真,不合常情,缺乏起码的生活和医学常识,导致整个材料“失信”。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关涉莘莘学子前途命运,牵动无数老师家长的心,却出现如此明显幼稚的纰漏,实在说不过去。 二.限制过死,没有余地,导致考生无法真正进行选择——至少立意已经死死限定,只能选择“救人”,不能选择“自救”——事实上根本用不着心灵“翻江倒海”,只要不想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就不可能就其它N种可能进行探讨并作出选择。 三.用虚假的道德命题,故意让考生的心灵陷入看似两难的选择境地,并企图借此检验出考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确有逼着考生说假话的嫌疑。事实上客观效果也的确如此。因为在这问题上,如果考生思维正常、懂得起码的趋利避害,是不可能暴露“小我”,展示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想法的。因趋利避害而回避真理,用虚假的情感来唱高昂的道德圣歌,本身是不是有点滑稽?恐怕这不会是命题人的初衷吧? 四.关于道德评价。科学而人道的道德评价,是不会随便让人陷入非此即彼的道德尴尬的。生活中一般人群的道德状况和道德水平的排列,好比枣核,两端小,中间大。对生活中人进行道德评价,一般也相应的分三个等级:应当、正当、失当。应当,属崇高层级,生活中人毕竟只有少数才能达到这个高尚境界;因而它更多是一种道德号召、目标和激励,让人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失当,属卑下层级,即俗称“缺德”者,生活中亦属少数。绝大多数人处于枣核的中部,即正当层级。 题目中的登山者,选择救人,绝对属于“应当”,即高尚义举;但根据所给情境,不救,也属“正当”,至少算不上“失当”。本是人之常情,原属无可厚非,但在出题人设定的隐性限制里,不救即缺德,不救即卑鄙,不救则当口诛笔伐——这就不适于作为高考试题了。因为好的高考作文题应当“限”而不死,弹性十足,有所限制而又余地广阔,真能激发考生的情感、想象、思维、智慧,令其有很多种选择的余地和可能,从而真正考查出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素养。 从今年判卷反馈看,满分好文明显少于去年前年,题目不好,难辞其咎。 五.关于生命及其拯救。在中国,对生命的漠视是极其惊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而且现实生活中有种极荒唐、极可悲的错位现象,那就是有些伪君子、伪圣人利用话语霸权,慷慨激昂的作演说、发倡议,号召人们牺牲、奉献、救人、舍身,但面对危险它比谁跑得都快。想想克拉玛依那场大火,众多官员全部安全逃生,无毫发伤;死的竟全是老师和学生。看看媒体的报道,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常常是少年、是儿童,,很少成人,独无官员。上半年吴忠市领导车队与骑自行车的小女生狭“桥”相逢,女孩惊慌之间,人与自行车同时落水,岸上那么多市级领导干部竟眼看着一个幼小的生命生生死亡,无一下水相救。 出题人想必是面对这种现实,欲借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高考命题,作一导向性暗示;殊不知,恰恰陷入某种伪圣和反讽,甚至等于教唆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不珍惜生命。 理论上讲,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活下去的权利。当救人会使另一条生命无辜付出,他有权拒绝。根据题目中的情景,救人者首先会献出他的双手,然后会献出他的生命。原本高尚的救人,变作无谓的牺牲,又一条生命的付出,岂不是双重的悲剧?因此,理性的选择很可以是不救。 美国人比谁都怕死,但也比谁都尊重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生命权利。他们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是遇到危险首先自救,不要给别人(警察等)添救你的麻烦,已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这又是怎样一种教育?至少是诚实的,有效的,人道的。 让人违心的、言不由衷的说漂亮话、说道德话、讲大道理,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我们的虚伪、虚假几乎是无孔不入的。 我们的孩子天真美好的心灵就是这样一次次被现实与说教的巨大反差教育得“聪明伶俐”但独独缺了诚实的。不迎合命题人行么?不见风使舵行么?不顺情说好话行么?还要努力说得美丽漂亮、有文采、有创新呢! 也许这不是命题人的本意。问题的根源也不在命题人本身的素质及水平。明眼人也不用我把话说得更明白。 但无论怎么说,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哀!而且我暂时还看不到这悲哀的尽头。 无奈之中,我们只能呼吁高考作文的返璞归真,呼吁作文作人的统一,呼吁人性的回归,呼吁亲情的回归,呼吁对生命的真诚尊重,呼吁真正的人文精神,呼吁心灵的真实与自由,呼吁表达的灵动与诗意。 六.以万勇老师为代表的几位大侠,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作了精彩的辩护。若是出于真诚的学术探讨,各抒己见,当然令人欣慰;若是囿于认识的局限,暂时不能“超脱”,也可以理解;如若只是为了面子而坚持自己的原初看法,以致离真理愈来愈远,则遗憾之至。万勇的帖子我读了很多,给我的感觉是个学术功底很扎实的人。我尊重他的说话的权利,但不同意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固执。敬请见谅。 什么是心灵的选择 作者: 陈万勇 - cwyyw1 首先说明一点的是,我无意对今年高考作文材料中所存在的“细节失真”或“反科学”等弊端做辩护,因为我在首帖《为2002年高考作文题辩护》一文中已有明确的观点——“今年的作文题目确有其弊端”,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见——“但如果换一种视觉看,将材料作另一种非写实的文本来解读,也许,它并不像许多人所攻击的那么一无是处”,所以,我想侧重讨论的是你的两个关键提法: 一是“限制过死,没有余地,导致考生无法真正进行选择——至少立意已经死死限定,只能选择‘救人’,不能选择‘自救’——事实上根本用不着心灵‘翻江倒海’,只要不想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就不可能就其它N种可能进行探讨并作出选择。” 二是“用虚假的道德命题,故意让考生的心灵陷入看似两难的选择境地,并企图借此检验出考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确有逼着考生说假话的嫌疑。事实上客观效果也确实如此。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考生思维正常、懂得起码的趋利避害,是不可能暴露‘小我’,展示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想法的。因趋利避害而回避真理,用虚假的情感来唱高昂的道德圣歌,本身是不是有点滑稽? ” 什么是心灵的选择?我们只有搞清这个问题(因为它直接关涉到我们评价的最终取向),才能回答“考生是否有选择余地”和“命题者是否在用道德的命题来逼考生说假话”这两个焦点问题。 什么是心灵的选择?心灵的选择难道是夫子及大家一致指责的材料中提及的“生与死的选择”吗?如果这样理解,那我只能遗憾地说,你们并没有把题目的意思读懂,不信,就请再仔细看看题目中的表述——“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么,心灵的选择又是否是众人指责的只能是道德的选择呢?答案同样非常明显,心灵的选择难道仅仅只是指向道德层面的吗?” 在我看来,夫子对此的分析太过极端,太过牵强,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实,我就把问题看得就很简单,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心灵的选择,但关涉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朋友同事之间的友情、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等等具体而微的心灵的选择确乎不少,为会么你偏要去作一次生死的选择?如果蜗牛说自己生活得太沉重,那是因为它不能把自己背上的厚壳摔掉,我们肯定会同情它;如果我们身上本来没有厚重的壳,却硬是要自己找一个来背上,而他的嘴里又要不断地喊累甚至抱怨连天,那我们也许只会说“闭上你的嘴吧,活该”。 那么,有了如此广阔的选择空间,为什么一定要说它“用虚假的道德命题,故意让考生的心灵陷入看似两难的选择境地,并企图借此检验出考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确有逼着考生说假话的嫌疑”呢?仔细想一想,心灵的选择难道仅仅只是指向道德层面的吗?我以为,“心灵的选择”既有指向道德层面的善的选择,更有指向情感层面的真的选择,还有指向现实与理想结合的美的层面的选择,哪里又仅仅是或者一定是“扣合着去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呢?今年的高考作文就真的不可以写“亲情”吗?真的不可以写“小我”的心灵选择吗?只要看看最近各大媒体上的高考优秀作文,我们也许就能从其中得到答案! 其实,大家的心情我十分理解,正如诗人艾青说:“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因为有着太多的对作文命题的关爱,我们才对它有恨铁不成钢的批评。况且,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对禁绝个性感受太深了,我们为话语霸权付出的太多了,我们也因此希望自己身上的悲剧不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但是,恰恰正是对此过于敏感,恰恰正是对此过于禁忌,自己的眼中也就难免不由自主地添加了这种色彩,于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往往又重演到别人身上,成为一种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 更为深层的悲剧! 夫子,在下所言倒不仅仅只是为了一张本不值钱的面子,也不仅仅只是为了与自己素无牵连的官方辩护,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心灵浮躁得太久了、流浪得太远了,我们太需要寻回那些迷失的本真,太需要返归自己精神的家园!不知以为然否?谢谢你的指正!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