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嬴的“自刭”和语文教学的困境——一个语文课堂教学个案的分析和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一文中侯嬴的“自刭”是一个疑点,学生颇为费解。教参中对此只有一句话:“侯嬴矢志‘北乡自刭’,以尽忠心。”语焉不详,大概是认为这个问题过于简单,无须深究。学生对侯嬴以“自刭”尽忠心的做法,总觉得匪夷所思。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结合有关背景和人物思想性格畅所欲言。

有同学认为,侯嬴是畏罪自杀,他深知自己对魏王乃至魏国犯下了不可饶恕之罪。但是“窃符救赵”之计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那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也有人说,这正表现了侯嬴对信陵君的忠诚:为成就公子的伟业,自己甘做垫脚石和替罪羊而在所不惜。但又有人说,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信陵君处于不忠不仁的境地,何忠之有?接着有同学反驳说,这种行为尽管看起来是对魏王不忠、对晋鄙不仁,但保存了危在旦夕的赵国,打击了有虎狼之心的秦国,同时又向其他诸侯国展示了魏国威武正义之师的风采,这恰恰是对魏王最大的忠,对赵国最大的仁,对天下最大的义。既然如此,那么又何罪之有呢?有人说,魏王是不会认识到这一点的。那么,侯嬴就应该向魏王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而凭他的智慧和才能是能够做到的,这样,不但可以为自己辩护,而且可以使魏公子免于背负骂名流落他乡,这才真正算是对魏公子竭忠尽智、负责到底的做法,撒手不管算什么呢?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和辩论,“畏罪自杀”和“以尽忠心”之说似乎都难以成立。

侯嬴的“自刭”究竟怎样解释呢?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整个事件的演进过程,进而深入剖析侯嬴的思想性格。

一个“夷门监者”何以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大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小到兵符所藏之地、魏王最幸之妾以及魏公子与如姬的私人交葛,无不在侯嬴的视野之内,这恐怕不是用一般的关心国家大事或窥私癖所能解释的。比较顺理成章的理由是,侯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隐者,而是一个胸有韬略却一直未能找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有志者。当他发现信陵君确是一个仁而下士且不乏义勇气概的政治家,觉得自己韬光养晦待机而发数十年深埋心底的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但老于事故的侯生并没有急不可耐,而是沉着冷静地处理着这个关乎自身一世功业的大事。先是用一系列戏剧化的近乎刁难的行为进一步试探公子的为人和品性,然后是一番滴水不漏的解释使魏公子深受感动。“欲擒故纵”法的娴熟运用使得“侯生遂为上客”。

不久,一场以强凌弱的局部战争爆发了,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岌岌可危的赵国心急火燎地求救于魏,而秦国的威胁、魏王的怯弱、平原君的责备,委实让魏公子十分为难。此时的侯嬴怎能无动于衷?他在苦思冥想运筹帷幄,一个大胆的计划终于酝酿成熟了。然而,这个既盗兵符且杀晋鄙、手段可谓“十分恶劣”的办法,叫一向以仁义见称的魏公子如何接受呢?为免于计划受阻,为保证万无一失,老谋深算的侯嬴不惜采用了“推你下河,然后授之以稻草”——如果你在岸上,是不会抓住这根“稻草”不放的——之计。这就是侯嬴为什么不早点说出自己的计谋,甚至当魏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之际都没有马上说出的原因。侯生的想法是,不逼得你走投无路,你不肯冒这个险。试想一想,使用这种多少有点“歹毒”的心计,能说是对主人忠心耿耿吗?倒不如说是多少利用了魏公子来成全自己的雄心大业。

果然不出侯生所料,就是在如此迫在眉睫的关头,信陵君对这个计划还心存顾虑,“于是公子泣”。侯生当然不能允许自己的良苦用心再生出什么枝节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问得实在精彩!侯嬴当真以为公子怕死吗?非也!明知故问,实为激将法。憨厚的公子回答说:不是我怕死,而是怕晋鄙死。侯生意味深长地看着公子:你的牺牲精神可嘉,晋鄙的牺牲就不值得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功业传后世啊!这正是侯生埋藏在心底七十年的愿望和心声,七十年来,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眼看就要赍志而没,饮恨黄泉,没想到,苦心人天不负,瓦釜以久,大器晚成,还有什么好牵挂的呢?一生能完成这样一个杰作,还有何求呢?古代功成身退的例子很多,只不过侯生退得更彻底。

纵观全文,可以这样说,侯生先后用了欲擒故纵法、“救命稻草法”、激将法等,可谓惨淡经营,殚精竭虑。最后,他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留给了自己,他走得那么干净利落,那么沉着洒脱: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吧。

七十年啊,为什么要顽强地活下去,不就是有一桩心愿未了吗?由此,我们联想到司马迁的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正是要著成信史,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啊!可以想象,当司马迁写到“侯生果北乡自刭”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潮澎湃啊!我们甚至进而想到,一个人为什么还不去死呢?因为他有牵挂;一个人为什么还有勇气活下去呢?因为他有希望……

分析到这儿,有人已经不耐烦了:损害了侯生的形象不说,单就这种分析本身也有深文周纳哗众取宠之嫌。其实,我这节课并没有“取”到多少“宠”,课后,有学生在周记中措辞较严厉地批评了这节课,意思是说,花一节课的时间讨论一个并不重要的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意见不统一。再说,有些分析多有借题发挥之处,关于侯嬴自刭的内在动机的剖析过于牵强,同样匪夷所思。说老实话,对这节课本人还是比较得意的,自认为有些分析还是蹊径独辟、启人心智的,谁知道当头一盆冷水,让我颇为尴尬。类似的尴尬我已经品尝过多次了,我相信,这决不是我一个人的尴尬。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严重脱离现实人生,标准化、模式化大行其道,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往往唯教参是从,现炒现卖;学生则唯教师是从,亦步亦趋。教师依赖教参,学生依赖教师,“师弟相渎,教学交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惰性交相滋长,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长期得不到激发和培育。我们常常不去正视事物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满足于一劳永逸地贴标签,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或者拿一些伪问题来敷衍应景,伪问题只能带来伪思考,伪思考比不思考还要有害。不敢不愿越雷池一步,结果只能是不会不能越雷池一步。思维僵化,头脑简单,心灵枯竭,情感苍白,整个语文教学沉闷而无兴味,呆板而缺乏灵气,程式化而少个性。然而,现实生活从来不肯以单纯明朗的面目出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每天看到和听到的人和事,是那么“精彩”迭出让人眼花缭乱,是那么光怪陆离让人目迷神乱。学生对语文教学不满,实属情理之必然,但意料之外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改变了传统模式和风格的语文教学同样不能接受,其实,这又何尝不在情理之中呢?一方面,语文高考模式未变,学生不敢;另一方面,长期不思考和伪思考的结果,只能是,一旦遇到真问题需要真思考,学生不能、不会也不习惯。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困境,也正是任何一个想有所为的语文教师必然遇到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突破这个困境,需要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勇气!我们有这个勇气吗?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