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谈教学个性与教学魅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k12 木棉 

记得赵家璧先生在《回忆徐志摩和陆小曼》中饱含深情地追叙了志摩的教学风格,说他教学方法不同一般,上课没有指定的课本,从来不按部就班,而是选他自己最欣赏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边讲课,一边海阔天空、上下古今地发挥自己的思想。就是这样的课,使学生“好像跟了他去遨游天上人间”一般,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艺术的殿堂。 

无疑,这是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教学,也正是因为这“个性”,使课堂之中的浸染滋养如浓烈的醇酒,越陈越香。 

教师的生活阅历、体质状况、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教学能力等等的不同,会在教学中表现出个体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处理的不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的不同,对施教对象的感受、情感、期望的不同,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可以说,语文教学活动是最富于个性特征的教育活动。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教师身上,无不闪耀着动人的个性光彩。他们之中,有风趣幽默、机敏睿智的诙谐型,有深沉稳重、缜密深邃的思辩型,有舒展流畅、大方自如的潇洒型,有清新自然、亲切感人的情感型,有洋洋洒洒、涉笔成趣的作家型,有开渠引水、循循善诱的导师型,有勤勤恳恳、严谨踏实的治学型,有博闻强识、学富五车的才子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于漪老师被称为语文教育“审美派”或“情感派”代表人,属于情感型教师,不仅文学作品能讲得流光溢彩,情趣盎然,就是一般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文,她也能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内蕴,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从而形成她情真意切、情深意长、以情感人的总体教学风格。(《语文审美教育论》张永昊、周均平著) 

钱梦龙老师导引有方,启发激励,灵活自如,课堂常常如开渠引水,而最后总是水到渠成,启人心智。 

李镇西老师才情迸涌、灵动机智、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总能以“心灵对话”催生课堂共鸣。 

韩军老师雄浑深沉,酣畅淋漓,情到深处,不能自已,课上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师生声泪俱下,使听者收获终身难忘的震撼。 

黄玉峰老师坚持做学生的“辅导员”,不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而是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到大江大河尽情游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书籍的无穷魅力,品尝到了摸索人类精神家园的乐趣。 

张玉新老师酷爱京戏,古文学功底深厚,课堂豪放恣肆,竟然常常一曲一曲京戏台词咏诵、大段大段《水浒》人物精彩描写背诵,留给学生无尽的激发感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百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就有一百种鲜明动人的个性特色。 

但遗憾的是,更多的语文老师却已经或正在丧失着自己的教学个性。究其原因,或许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丧失个性”是社会大环境对语文施压的必然结果。 

没有宽松的社会氛围,就没有造就教育个性的土壤,而且,语文一旦承担了它不该承担的使命,就注定要被扭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学科直接充当了政治教化的工具,从教材的编写到设置问题的标准答案,从单一地政治化、阶级化解读文本到作文训练的公式化、“公话”化,语文似乎成了政治思想的图解,成了崇尚“伪圣”的代言。这样的状况使语文教师的感悟、认识、理解不知不觉中隶属于某种“公理”,在“公理”的牵制、捆缚之中,丧失了自己的思想。语文学科是联系生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直接交锋并时时撞击出火花的学科,这样的学科里“思想缺席”是可怕的。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而那些卓有成就的名师正是以强烈的创新意向和独立的批判精神独树一帜的,他们敢于突破久的框框套套,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敢于独立思考、变革旧律,敢于发表可能引起争议的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才造就出自己那道亮丽的风景。 

其二,“丧失个性”是“唯应试试图”的功利性教育中教师视野狭窄、悟性退化的必然结果。 

虽然语文在教育界是教改最为轰轰烈烈的学科,但却始终逃不出一个怪圈,即由于应试威压,语文教师渐渐地退缩于教本、教参、作业、试卷之中,很少关注考试之外的天地,文化现象、文学名著、教育理论渐渐远离教师的生活。就这样,我们以自己的贫乏去期望学生丰富,我们以自己的漠然去期望学生感动,我们自己不阅读名著,却煞有介事地输送别人解读名著的结论给学生。这是现实,也是一个令语文老师倍感尴尬的讽刺。丢弃了阅读,丧失了思想,悟性也随之退化了。有时侯我们自己都无法想像这样的状况下怎样去引领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毕竟离不开文字刺激,三天不读书必语出乏味。以广泛的不间断的阅读为基础,才能造就个性,这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没有博览群书,视野势必狭窄,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也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而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字词说字词,就试题解试题,课堂也势必单调乏味、死气沉沉。阅读是语文教师获取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缺少成为终身习惯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就只会在旧我之中转圈子,渐渐干涸枯竭,展现于学生面前的,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更不要奢谈形成自己的风格了。无怪苏霍姆林斯基要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给教师的建议》P412) 

其三,“丧失个性”是抱守旧程式、依赖模式教法教参的必然结果。 

“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否紧密地融为一体。”(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P426)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寻找、挖掘自己的优势,并善于将自己的闪光点与教学各个环节有机契合,教出自我的风采。但我们常常只会抱守庸常的程式,从作者到背景、到情节、到形象、到主题,逐句讲读,逐段解析,习惯于活在种种规定、程式中,缺少灵动,懒于去寻找触动学生内心的切入口,最后致使自己教无特色、教无成效。 

不仅如此,我们常常习惯于“依赖”教参,充当“答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输送者。长期拿教参做拐杖,免不了越走越踉跄。年轻教师暂时依赖教参是情有可原的,第二遍面对课文的时候,还抛不开教参情结,不能灵动地、多元的、个性化地感悟、认识、理解教本,不能结合个人的知识背景、文化积淀、生活阅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就只能枯燥地重复走过的老路,无法在超越自我、超越教参中建树自己的学问。 

我们常常听到抱怨某种模式、某种教法、某些名家以及教学参考资料的声音,说它们束缚了教师的思想,其实错不在模式教法名家教参本身,错在我们自己拿别人的东西当枷锁,捆缚了自己。学习、借鉴他人时没有“拿来”的眼光,只是不顾自己的实际一味模仿,一味套用,最后往往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使自己的个性迷失在别人的模式、教法、设计和教案里。 

其四,“丧失个性”,也是语文课堂评价标准的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的必然结果。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惯常于这样要求: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攻破;导语要精彩,过程要严密;要点不能遗漏,知识点不能放过;教法要多样,最好能翻新出奇;手段要高明,最好用多媒体;板书要清晰明朗工整规范有提纲挈领效果,语言要标准干净丰富生动有摄人心魄力量…… 

这哪是凡人能做到的要求啊!我们在这样的要求中往往是战战兢兢,使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到“滴水不漏”。尤其公开课,竞赛课,你只能在这些要求上更加挖空心思翻新出奇,却不敢抛开它们去标新立异。我们又有多少专家评课时敢为特色单独设奖?许多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标准中放弃特色走向平庸的。 

我们不是怀疑那些标准的正确性,但因为标准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必然因追求全面而导致泯然众人。可以说,一个在课堂里从来没有过自由挥洒、尽情肆意、忘乎所以、甚至忘记了知识点、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步骤的乐趣的语文老师,绝对不可能是一个有、或者敢于有自己的特色的人。 

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既是其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教学魅力所在。教师鲜明、独特而良好的个性在教育中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它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状况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个性即魅力,越是良好而强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越深刻,越久远。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