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育法新探(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广西大化县乙圩中学 韦昌迪 邮箱:wangshe11@163.com 发现法又叫问题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所提供的有关材料,自己独立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近几十年来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教学方法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发现法的积极倡导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他认为发现法具有如下优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独立思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它是一条不经济的学习道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它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上述缺点,这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教学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第一、明确范围,快速质疑 有一次,本人的录音机坏了,拿到修理店去修,那个人翻来覆去地用万用表量量这根二极管测测那根三极管,可是过了一个多小时还是不知道问题出在那了。这时他的师傅回来了,只见他摁下播放键,见磁带还转,说明电源、电动线路没有问题,他又听听喇叭,还有电流声,说明输出线路没有故障。他再看看线路板,没有发热或烧黑迹象。于是他首先从磁头检查,果然,磁头的一根连线已经脱落,他一把它接上,录音机就欢快地唱了起来。同样道理发现法要解决花费时间多的缺点,就必须使学生能快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也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范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教学作了要求: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右),初步 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根据以上要求,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章提出问题: 1、标点符号。含意、作用; 2、字、词。注音及意思,并理解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3、句、段。理解它的含义和它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或修饰手法。如运用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还是心理描写;是运用数字说明,图表说明,举例说明,打比方说明、下定义说明,分类别说明,作诠释说明,作比较说明,还是引用说明;是事实论证还是理论论证;是直抒胸臆还是以景抒情或是叙事抒情。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反问还是设问。并了解其在文章表达上的作用; 4、全篇。结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语言风格、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根据以上规定的范围,学生就可以很快地对文章提出质疑,进而有目的性地对所提出的疑问并进行回答。 第二、细致备课,充分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要很好地利用发现法上课,备好课的要求比运用其它教学法更为严格。因为要准确地回答几十个满脑子奇思怪想的十几岁的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对文章没有全面的精通的了解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教师备课时必须细致、全面,做到掌握小至每一个字、每一个读音,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的意义和作用,大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另外,还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学者对文章的评价等等。 第三、引起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在人的实践中有重大意义,它使个性积极化,是构成动机的有效成分之一。兴趣可以提高人的认识速度和水平,从而使人获得渊博知识,激发人积极的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英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珍妮·古多尔从小就很喜欢生物,她对研究黑猩猩的强烈兴趣,驱使她对黑猩猩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观察和分析,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人类的近亲》、《我在黑猩猩中的生活》等著作,为人类学的研究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才能收到最优的效果。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发现教育法的特点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 1、分组比赛式:即把全班分为两个组,一个组负责提出问题,一个组负责回答问题。如果负责出题的那个出不了题目,或所出的题目已经被另一个组全部正确回答,那么,回答问题组就有权力向出题组提问。回答不出或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组就是败者。对于能出有分量的题目的人或回答问题较好的人,要对其进行赞扬。 2、个人奖励式:即对一篇文章,由任一个人提出问题,其他人来回答,如没有人能够回答,则给出题者加分,最后得分最多者为优胜者。 这样一来,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强,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出性思维,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如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师的作用是主导。特别是在用发现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用发现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简捷地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弥补学生提问题过散或不全面等缺点的必要条件。对于一篇文章,一个中学生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是很难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所提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及艺术。如通过学生提出的关于修饰手法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整篇文章对修饰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又如通过学生提出的关于某种表达方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再如,通过学生提出的关于某一句话的特色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解。同时,教师还要点出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没有涉及的文章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准确地回答问题。使学生全面理解文章,掌握系统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第五 、正确评价,积累经验。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火箭的升空是从火药的发明开始的;我国的现代文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一切现代文明都是我们站在已有的成果上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得来的。因此,对于我们的教学也应进行正确的评价,也应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本人将运用两个用发现法教学的实例来说明正确评价、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驿 路 梨 花 ■彭荆风 准备时间:10分钟 主考官:第一、二组(出题时间10分钟) 应考者:第三、四组(回答时间20分钟) 书记员:╳╳╳ (下面是学生所出的题目) 一、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二、本文主要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三、文章在最后一段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四、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五、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举例说明。 六、最后一段中引用诗句有何作用? 七、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八、文章对梨花姑娘的描写采用了什么写法? 九、这篇文章主要表现哪些人干什么?表现他们怎样的思想品质? 十、如何理解本文自始至终没有正面写梨花姑娘但又处处写梨花姑娘? 十一、作者为何不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十二、本文设置了哪几次悬念,哪几次误会? 十三、文中无论是悬念还是误会,都围绕什么问题展开故事情节? 十四、第十段写的是小茅屋的环境,其作用是什么? 十五、第十二段中“温暖”、“喷香”、“滚热”、“软软的”等词的作用是什么? 十六、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地方,说说哪是实写,哪是虚写? 评析:这节课在出题上总的来说是能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出题。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词语、语言、写作特色等各方面的内容。但在语音上还不曾提及,而且题型过于单调——都是问答题。经过评析,学生在出题上有了较大的进步,所出的题目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抓住文章的知识点。如: 观 潮 ■周 密 任务安排: 第一组:出关于字、词的题目; 第二组:出关于结构的题目; 第三组:出关于内容的题目; 第四组:出关于写作特色的题目。 一、找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倏sh 泅qi 斋zh i 绮q B、沃w 溯 s 履l 仞 r n C、艨m ng 艟t ng 僦ji 舸g D、鲸j ng 赁l n 穹qi ng 撼h n 二、找出修饰方法不同类的项( ) A、海涌银为郭 B、珠翠罗绮溢目 C、声如崩山 D、玉城雪岭 三、找出修辞方法不同类的项( ) A、鲸波万仞 B、车马塞途 C、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D、如履平地 四、全文的中心句是( )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C、虽席地不容闲也。 D、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五、本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写出了 的雄伟景象、 的动人情景、 的游泳技术,还有 的热闹情景。 六、作者用 表现操演者使舵驾船的本领高超,用 写出水军士兵在江上表演的技术精湛,用 点出水军进退神速、表演精彩成功(用原文回答)。 七、第一段里作者从声、色、形、势四个方面写万丈狂澜的江潮,请分别举例说明。 八、作者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何表达效果? 九、解释下列“而”字的用法: (1)既而渐近 (2)际天而来 (3)溯迎而上 (4)随波而逝 (5)而僦赁看幕 十、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可见,正确评价和认真积累对我们掌握和完善发现教育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在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渡时期,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势在必行。上文是本人运用发现教育法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灵活地运用。如果能够充分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使其在教学上产生应起的作用,它将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中起到先导的作用。当然,发现教学法的发展与完善,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如果上文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启发,则已经达到了本人的目的。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