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现行素质教育的认识(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四川省南溪县第一中学     苏超灵    E-mail:shanhuo@mail.sc.cninfo.net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追求素质教育,但他不得不面对沉重应试,因此此文乃伧促而成,并非严格意义的论文,大此希望各位行家里手不吝赐教,或共同探讨。

        素质教育,作为要在一个时代、社会以法定的形式全面实施的教育,它的定义、特征等不是一个教师、一个专家等少数几个权威说了就可肯定或否定的。素质教育是怎样一种教育,它的定义最终是由它的客观存在决定的。问题在于任何这种对"客观存在"的阐述必须由有意识的人来进行,而任何这样的操作无不是具有主观特性的操作。因此有关素质教育定义、结构、分类、特征等应当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讨论来实现(反映)的。以下笔者所谈的素质教育及相关的问题同样要接受这样的检测。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定义及说明

        从目前社会广泛使用的意义看,人的素质是指以人自身生存发展的目的,为了适应客观社会的需要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生理生物特性、结构特点、相互关系、功能作用及其状态等。当今社会,以及未来社会需要人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是人的身体、人的意识、以及人的行为(人的社会实践行为)。第一,人的身体是教育前端基本要求的,这里不再赘述。第二,人的意识是作为社会性的人生存发展的重要部份。它所具备的下一层次要素(一)是指人的智力因素,第二是指人的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是人的思维素质;人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1)人的德育要素,主要有人伦理道德思想修养;(2)人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人性格、情绪、情操等诸多子要素;(3)已经内化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的知识要素。第三,人的行为是指在意识主导下人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在实践中人们习惯把这些素质放在一个层面使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德育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知识素质、社会实践素质(包括人的反馈素质)。基于人的素质的定义,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是否可以理解为:当教育有目的地对人的基本素质(以下叫人的综合素质)并进行培养与提高的时候,这种教育就叫素质教育。

        单从以上罗列的人的基本素质就可知道素质教育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如果要以法定的形实施全社会性的素质教育,没有必要的客观条件是很难成功的;这样的教育也不可能在几年或十几年全部实现。但这并不表示与教育实践同步的,有目的地针对学生进行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没有进行或不可能进行。这也是素质教育,但它只是由教育者主观理解下的,或由学校认定的并实施是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不具有全社会性和法定性。对于这类各有特点的素质教育是否可以称为"准素质教育"。这种因教育者或教育实体的认识不同的素质教育自教育产生以来是同步进行的,只不过相对于现在正式提出的要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而言,其区别是准素质教育一般从属于知识性教育,甚至不少的时候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有必要指出的是,应试教育对人的素质也并非没有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应试教育是严重功利化了的狭隘素质教育,它是对教育本质的功利性异化的结果。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提高全民素质,是中国加入世界性竞争的需要。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日趋完善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包括素质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技术,现代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师资不足,教师素质欠佳的状况;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匮乏的状况;这也使我们的教育手段,学习手段现代化科学化。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训练日趋便捷、容易,但同时学生学习也呈现个体差异性,随意性,甚至负向发展的倾向。这就要求教育者除了要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外更要全方位的,多维的、及时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引导、辅导和监控。

这些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包括准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和背景。

       

        三、素质教育的特性

        根据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的特性如下:

        1、客观性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特定的背景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2、系统性  这是指教育实施主体和学生,全部的教育实践是在主体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运作的情况下实现的。

        3、规范性  全社会性的素质教育是由法律、《大纲》规范的,否则素质教育及社会的需要却将无所适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4、开放性  由于人的意识不但在课堂进行,更在广阔的社会进行,因而素质教育具有开放的特性。

        5、动态性  由于人的意识的差异性、复杂性,以及人对社会适应的变化性,因此素质教育具有动态的特性。

        6、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而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除了行为性实践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

        7、主导性  实践中学生的差异性、学习训练的多样性、盲目性、动动态性、开放性,这些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中教师的主导性。

        8、有法和无定法性  这是指,由于素质教育的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和主体的差异性,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式、手段是多样的、多变的,但无论怎样的变化必须以有关法规和教育教学《大纲》为准则。

依附性  因为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只能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中获得,这决定了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依附性。

        9、系统反馈性  素质教育确切地说是整体性教育,因此在全部的教育活动中必须进行全程的、多维的、及时科学的反馈调控,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系统反馈特性。

        10、简略性  针对素质教育的系统整体动作特点和它的多种特性,为了便于实践操作,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在具体的运作中必须具备简略的特性。

        我们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定义,认识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归纳了素质教育的特性,就结合实践的经验制定了相应的检测评价标准。(注:文章中,笔者把这种没有法律规范的不具全社会性的素质教育称为"准确素质教育")。

        四、实施"准素质教素"的检测评价标准。

应当看到:由于我国经济现状、教育的现状,要在短期内实施由法律规范的社会性的素质教育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表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对学生就没有开展素质教育,或者就不能开展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育工作的目的,并为此而设计、组织、实施相关的素质教育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是不可能的。

        鉴于目前尚无与素质教育相关法规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大纲;鉴于目前实行的仍是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鉴于目前的检测评价基本上是以知识性的书面考试方式进行,而这种考试基本上是在期中、期末、或毕业升学时候进行,因而这样的检测评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育、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本质上是为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服务的。以这样的检测评价机制导向的教育实践自然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的教育模式。

        这样的检测评价体系所评价的教育教学"成果"决定了针对教师利益的分配方案。也就是说教师的利益是由实施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实践决定的,而不是由于实施素质教育实践决定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仅仅是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仅仅停留在"学校性的素质教育"水平上的。事实上是以"学校性的素质成果"代替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学校性的素质教育"其实质仍是应试教育,是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在这样的学校,学生被迫为"学校性的素质教育成果"认真"应试"。

        作为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是及其困难的,其承受的检测评价是不公正的,其所受的待遇必然是不公平的,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形成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检测评价标准。

        以下是笔者在进行准素质教育实验的有关标准: 

        1、应当具有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大纲。(目前,这一条对教师或学校来说是无力实现的。)

        2、素质教育模式应具有系统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特性。

        3、其检测评价体系具有全程的、多维的、系统的、科学的、及时的特性。

        4、作为教育者应当明确地认识素质教育的定义、特征、运作的特点、规律;作为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含义、作用应有基本的认识。

        5、作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备与学生相关素质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6、在具体的班级内,在具体的学科内,素质教育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和运作的,在实践中形成相关的活动小组和相关的管理组织;并且这种组织的形式及所开展的活动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是相适应的。

        7、在整个素质教育实践中,其反馈调控是全程的、多维的、及时的、系统的、科学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同时是反馈调控的主体。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学生不但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调控下进行实践活动,尤其具有自觉的、自主的反馈调控能力。

        8、教师在全部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起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实践的作用,教师同时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

        9、学生、家长及其作用是形成素质教育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10、在全部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班级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检测的得分)应当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的工作负担明显地减轻;教育、教学呈现良性循环。

        11、有关规章制度的形成应符合法规、《大纲》的规定,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

        12、各学科之间形成本学科为主线的相互通融。各学科教师均能自觉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教师能积极有效地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技术、传媒信息进行自觉、自主、自控性学习训练,包括对实践的反馈调控。

        14、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创新理论指导全部地素质教育实践。

        15、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式、措施、手段由特定对象、特定的背景决定;全部的实践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既相对稳定又灵活多变。

        16、各种素质的调节控制不但能指向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同时呈现出积极的,深刻的、科学的、有效率的思维状态。

        17、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有较强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觉的、自主的反馈调控能力。

        到了这一步我们用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的特性、素质教育的检测评价标准审视现行的教育,包括所谓的素质教育时就能理出一个比较清晰思路来。

        五、实施"准素质教育"遇到的困难

        1、因为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清,并认为素质教育是复杂的、神秘的、难于操作控制的而不敢为之,或不愿为之;

        2、以"学校性素质成果"代替以学生为对象的素质教育;

        3、以增加有关素质知识课代替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4、以单一素质培养提高代替综合素质培养提高;

        5、以规范性、社会性的素质教育难以实现为借口,否定"准素质教育"的实现。

        6、违规的应试手段未能有效遏制;

        7、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的不良后果,日罪于素质教育;

        8、将素质培养和提高教与知识教育截然分开;

        9、以被动的素质教育代替主动的素质教育;

        10、以对个学生进行素质和培养和提高代替对全体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

        11、以素质教育中的手段代替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审视现行教育的时候,笔者也看到,我国现行的大多数的教育成功者所实施的就是"准素质教育"。

       在实践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准素质教育的"模式",收到一定的成效,当然具体有没有成效还是由分数决定,由升学率决定,同时还得由学生说了才算数……

       (文章未完,待续。)

论我对现行素质教育的认识 作者邮箱: shanhuo@mail.sc.cninfo.net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