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实验初探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二、理论假设与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二)耗散结构理论 (三)中国语文特点 三、实验目标与措施 (一)课题目标的确立 (二)课题的实验探索 1.识字教学——一字带多字 2.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 3.作文教学——读多篇写一篇 四、课题实验的成效 (一)识字教学效果 (二)阅读教学效果 (三)作文教学效果 五、结论 (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小学课题组系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本实验负责人陈云芳,主要成员:张岳、徐秀春、蒋晓红、金元平、程素华、唐素卿、王小娟、施丽云、肖龙海等。本文经集体讨论,由肖龙海、陈云芳、张岳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返回本页页首 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问题,效果很差,这个大家都清楚,“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并严肃指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1〕同年,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以往少慢差费的办法不能不放弃,怎么样转变到多快好省必须赶紧研究,总要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得到切实有效的改进。”〔2〕20年来,由于全国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正如刘国正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令人担忧。……问题不少,集中到一点,就是20年前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刘先生同时指出,为了克服“少慢差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做了不懈的努力。如减少语文教学的模糊性、努力研究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大语文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探索。〔3〕近两年来,我们温岭市实验小学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语文教学改革系列实验:“如何充分利用汉语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汉语的特点改进词句教学”,“充分利用汉语的特点进行段的教学”“根据汉字的特点改革阅读教学”。初步积累了一定的从字、词、句、段、篇入手,进行识字、阅读、作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97年初参与了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实验,侧重于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突出三个重点: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中年级以阅读为重点,高年级以作文为重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理论假设与依据 返回本页页首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段、中段、高段)突破语文教学“三关”(识字关、阅读关和作文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期对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这个老大难问题有所突破。我们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返回本页页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在一个复杂事物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它们组成一个矛盾群体,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处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二)耗散结构理论 返回本页页首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4〕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三)中国语文特点 返回本页页首 汉语的常用字集中。汉字的总量很多,但常用字只有2400个,这些字占一般书刊用字量的99%,所以只要掌握了这些常用字,就具备了阅读一般书刊的能力。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约等于读音,约等于意义;汉字是联想的产物,学习汉字又可以引起新的联想;学习汉字,能发展人的智慧;汉字中不少字能见字知义,如人言为信。 汉语是以字为本位,可以二次造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概念。对这些新事物、新概念,在表意文字中是创造新单词,在汉语中可以用原来的汉字组成新词来表达,而且一看就明白,例如计算机,我们一看就知道是指会计算的机器。汉语善于用明确简约的文字表示复杂的意思。同样的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学习语文应该是多读多写,在多读多写中领悟,而不是反复地去分析一篇课文。 三、实验目标与措施 返回本页页首 (一)课题目标的确立 返回本页页首 根据我们的理论假设与依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就在于使小学语文教学远离平衡态,形成几次“巨涨落”,出现宏观有序的新状态,以此来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汉语教学的特点,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好“三关”——识字关、阅读关、作文关。 第一阶段(低年级):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一、二年级总识字量),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为今后阅读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第一个“巨涨落”。 第二阶段(中年级):小学三、四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文章,默读一般文章,能理解词句意思,归纳主要内容,了解段与篇之间的关系,学会欣赏优美语句,为作文夯实基础,形成语文教学的第二个“巨涨落”。 第三阶段(高年级):小学四、五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形成第三个“巨涨落”。 (二)课题的实验探索 返回本页页首 1.识字教学——一字带多字 返回本页页首 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2000多个常用字,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联想识字的特点,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汉字,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已会的汉字带出一些常用字,教学生认读(实验过程中我们简称“一字带多字”的方法)。 (1)基本步骤:第一步认识与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第二步引导学生根据汉字音、形、义的特点与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带出并学习多个生字;第三步巩固与运用,进行尝试回忆、试默以及说话训练等。 (2)主要方法: ①以熟带生:通过熟字带出生字。如“女”“又”“力”是熟字,通过这三个字可以带出“努”“奴”“劝”等字。 ②部件带字:通过增减部件带出生字。如教“笨”字,从“本”字出发,“本”字加上竹字头,就是“笨”,加上单人旁就是“体”等等。 ③改换部件带字:通过基本字部件的改换带出生字。如教学“她”字,去掉女字旁换上单人旁就是男性的“他”,换上三点水旁就是“池”,换上土字旁就是“地”,换上马字旁就是“驰”等等。 ④比较带字: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比较(同、异、近、反等)带出生字。如形近字比较带字:“辨、辩、瓣、辫”。教学中适当配以儿歌,这样效果更好。“中间点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中间种瓜长花瓣,中间青丝扎成辫。” ⑤找朋友带字:通过组词等方法带出生字。如学了新字“清”,就请学生替它找朋友:“清楚、清晨、清扫、清洗、清新、清早、清明节、清白……” ⑥串句带字:通过指导学生把新字、新词组成一句或几句话来带出生字。例如,小学语文(浙江省版)第一册第七课《拍皮球》一文,共有四句,十三个生字。通过串句“冬冬有个大皮球,叫大家一起来拍,他们玩得真快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生字。 (3)增识常用字:我们把《新三字经》和《安子介现代千字文》引进语文课,每节课抽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其中的2~3句话,帮助学生增识常用字,提高“一字带多字”的识字教学效率。 2.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 返回本页页首 阅读材料大量涌现,而现行语文课本课文少,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又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改革阅读教学方法。早在80年代初,有的教师(霍懋征,1985)就进行了这方面的阅读教学改革。〔5〕学生在课内阅读了一篇课文,在课外就配合着阅读几篇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例如,《一个苹果》是以一物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配合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片松叶的来历》《一把军用小刀》等文章。这样,学生就能够及时地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 为了使学生在小学中年级段突破阅读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重点,教师教学一篇课文后,带出类似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自学运用。过去的一篇课文教3~4课时,改为相同时间内教2~3篇文章,大大地增大了阅读量。 (1)基本程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一般程序的基础上,根据“一篇带多篇”的特点,建立了这样的教学基本程序。第一步示范学习一篇(段),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二步尝试学习一篇,巩固前面所学到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步带动自学同类的文章一篇或几篇,运用和发展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带动课外阅读: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增强阅读能力。 (3)带动语文实践:定期开设语文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3.作文教学——读多篇写一篇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作文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6〕这里所说的“积蓄”是个宽泛的概念,诸如思想上的、经验上的、知识上的、心理上的、语言技能上的等等。由此可知,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突破作文关,我们主要采取了“读多篇写一篇”的作文教学方法。按照状物、记事、写景、写人的顺序进行分类训练,以读带写,读多篇写一篇。即读完在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相类似的几篇文章,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写一篇。 (1)教学步骤:根据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7〕我们所建立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阅读多篇同类范文(课内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范文中的写作因素,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同时,还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构思的,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等等。第二步安排习作练习。其主要做法是以范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以生活经验为内容,以片断训练为形式。 (2)引导科际联系:开展图画作文、音乐作文、活动作文训练。 (3)引导联系社会:组织学生学当小记者,开展采访活动,为广播电台、报刊写稿;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小报告,等等。 四、课题实验的成效 返回本页页首 为了使本课题实验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在实验一开始,就对实验对象及实验主体的确定作了随机化处理,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习时间进行了严格控制,并做了前测工作,取得了各种数据。实验中期,学校领导班子多次组织教研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对实验进行监控。实验后期,我们于1998年5月底重新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检测,取得了同一班级在实验前后两种不同情况的数据,为实验成效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依据。 (一)识字教学效果 返回本页页首 我们进行检测的主要方法是: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原国家教委所颁发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依据,对本校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全体学生,分前后两次进行逐个认读测试。一年级后测结果是:实验班人均识字量达871个,对照2500个常用字的《常用字表》,正确率达31%,与前测相比较,正确率提高24.75%;对照班人均识字量为574,正确率为23%,与前测相比较,正确率提高了19.6%。二年级后测结果是:实验班人均识字量达到2011,对照《常用字表》正确率达84%,与前测相比较正确率提高了40.53%;对照班人均识字量为1554,正确率为62.2%,与前测相比较,正确率提高了32.4%。检测结果表明,低年级人均识字2011个,基本达到认识2000个左右常用字教学目标,比对照班人均识字1554个,增加457个,比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所规定的一、二年级识字总量超出838个。一、二年级实验班识字正确率比对照班高(31%∶23%;84%∶62.20%),识字正确率得到提高。 (二)阅读教学效果 返回本页页首 我们用杭州大学教育系中国儿童阅读量表课题组所编的《中国小学毕业生默读量表A1》(甲卷)为检测依据,对本校三、四年级的4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分前后两次进行逐个测试。三年级后测结果是:实验班每分钟有效读速为350.38字,理解水平(正确率,下同)为86.8%,记忆水平(正确率,下同)为80.2%。对照班每分钟有效读速为258字,理解水平为74%,记忆水平为67%。四年级后测结果是:实验班每分钟有效读速为392.58字,理解水平为89.34%,记忆水平为89.26%。三年级后测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每分钟有效读速约多100字,理解水平高12.8%,记忆水平约高13.2%。四年级对照班因故未能进行后测,实验班后测有效读速达到每分钟约393字,理解水平为89.34%,记忆水平为89.26%,前后相比,理解水平提高26.34%。“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教学的效果较为显著。 (三)作文教学效果 返回本页页首 我们的检测方法为命题作文,前测题目是《我最敬爱的一个人》,后测题目为《我的家》。作文时间为一节课(40分钟)。着重对学生的写作字数、写作速度、作品质量(包括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工整,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进行逐项分析检查。四年级后测结果是:实验班作文每篇平均字数为688字,平均每分钟写作字数17.2个,作品质量参照分为7.88。五年级后测结果为:实验班作文每篇平均字数为808字,平均每分钟写作字数为20.2个,作品质量参照分为8.93;对照班平均写作字数663.4个,平均每分钟写作字数16个,作品质量参照分为7.51。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班平均写作字数为808字,比对照班多144.6字,大大超过预期的要求,作品质量参照分高于对照班(8.93∶7.51)。“一篇带多篇”的作文教学效果也较明显。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许多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搞实验不但使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而且阅读、写作的水平也普遍地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作文也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五、结论 返回本页页首 检测结果和全体实验教师的教学体会表明,我们所提出的理论构想,以及我们所采用的“一字带多字”的识学教学法、“一篇带多篇”的大量阅读教学法、“读多篇写一篇”的作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1998年6月25日,本课题通过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教科院、杭州大学教育系等单位的联合鉴定。在一年多的实验探索过程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带多,多写一”这一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基本能够克服过去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识字量少、阅读量小、读写水平差、教学速度慢的问题。 实验研究提高了教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在全国各级论文撰写及各种竞赛活动中获奖教师达80余人次,其中获全国、省、地(市)一等奖各一人次,在县、市级以上各项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达260余人次,其中1998年获市中小学生作文选赛一、二等奖,作文临场比赛一、二等奖;市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一、二等奖,省(地)书画临场比赛一等奖;市音乐舞蹈比赛3个一等奖,以优异成绩选入省艺术学校1人。 通过实验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虽已初步形成,但我们意识到仍需不断加以完善与发展。诸如“一带多,多写一”的操作方法与体系问题、评价内容与方法的改进问题、实验条件与时间的控制问题等等,都需展开后继性研究来加以解决。从学校角度而言,“向教科研要质量”将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注: 〔1〕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 〔2〕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3〕刘国正,《展开双翼才能腾飞》,《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7期。 〔4〕李卫民,《耗散结构和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构建》,《福建教育》1997年第11期。 〔5〕参见霍懋征《对阅读教材编排的一些认识》一文,《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中》,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34页。 〔7〕朱作仁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7页。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