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研室 肖述名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教育和培养。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创设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在班队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能产生良好的心理,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和先导。学生大都富于想象,甚至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太实际的幻想,也应在保护和鼓励其富于想象的前提下,把他们巧妙地引向实际,而不可轻易否定,简单指责,甚至嘲笑、讽刺,使学生失去“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导致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就应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往往能最先提出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有些甚至是教师不敢想或想不到的,教师如果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学生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就能激发他们去探索、去创造。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还要珍惜学生的创造成果。学生的一幅画、一项科技小制作、一篇小论文、一期手抄报、一个好主意,只要具有新意,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并提供展示的机会,对其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本质在于“新”。要创新,就必须有求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第一,开拓活动的新领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要使学生的思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就应不断开拓活动的新领域。比如,为让学生学习一些经济常识,了解商品、货币流通的情况,一些学校开展“小报童”、“红领巾商店”、“小经理”、 “小会计”等活动,这都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出现的。再如,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一些学校创造条件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激光、新型材料、新能源和海洋开发等初步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我国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改变,产生新的观念。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十分敏感地发现和很快的接受新观念。比如,让学生讨论“怎样看待私营经济”?组织学生到私营企业参观,访问私营业主和工人,了解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相互关系,从而用新观念看待私营经济。

  第三,更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学校或班级每年都要开展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根据国家当前形势开展的,也有传统活动,如“清明祭扫烈士墓”,过去一直采取单一的方式,墓地献花,新队员宣誓……,现在,可以更新方式,让学生写烈士小传和革命斗争史,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

  三、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很难有所作为。爱迪生1300多项发明,无一不是亲自实践的结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他们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

  提供实践机会,应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的每一环节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手脑并用,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性条件,许多大发明家小时候都有动手动脑的习惯。7岁的达尔文就很有兴趣地收集各种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5岁的爱迪生居然学老母鸡孵蛋。现在学校开展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考察”、“小实验”等活动,给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对象,在活动中,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促使他们的脑子多想一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探求新知。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所讲到的外,还应该包括物质方面的条件,诸如提供实践场所、工具、材料等;也还包括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