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训练中的度与序(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277000   枣庄八中   邮箱:qilin307@sina.com.cn

    在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 “训练为主线”已成为广大语文工作者的共识。以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全程参与”的作文教学都体现了这一点。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常存在着“训练目标不明确,训练力度不到位,训练超标越位”等问题。导致了“一讲到底满堂灌,一问到底满堂站,一练到底满桌乱”的不良现象以及种种流弊。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重以下几点:训练要有明确的目标,训练要有合理的量度、速度、梯度和效度,训练要有科学的程序,训练要坚持反复实践、反馈提高的原则。

一、训练要有明细的目标

语文训练主要应致力于语文能力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形成来自训练,目前的训练中存在目标不明,主次不分,贪图面面俱到,贪大求多。每堂课,每单元,每学期,甚至每学年的训练中心、重点,要达到的程度,训练后的反馈与补救如何设置、处理,这都是“功夫在课外”的 。如果教师不洞悉,学者不了解,结果只能是训而不得法,练而不得果,难以奏效。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面面俱到,不如一点讲透。要提高语文训练的效果,最好在训练之前建立并执行一套科学的训练目标体系和程序。这个目标是由教学大纲对该学段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具体课时教学目标”三极体系构成,纵向也要贯串识记、理解应用的能力序列。从读写听说思等方面明确细化,严格要求,坚持执行。比如对近义词的区别,可以先从实词入手,按音序排列,分别从识记其词语的含义,到理解其例句用法的区别,再到语境选择应用上不断提升。训练阅读时,可以提示一遍读出语感和节奏,再读读出内涵与结构,三遍读出修辞和妙处。我们虽然不能保证有明确细化的目标便能理想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则决难取得好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强化施训者的责任感,也是强化受!

训者的任务感。如果教学主客体在单位时间里严格按照目标执行必能不断地寻标而进,循序渐进。

二、训练要有合理的度

所谓合理的度,即是指在执行语文训练目标中,在单位时间里传授学生知识、强化能力迁移时,要运用合理适当的信息量;以符合认知规律的速度,低起点、缓台级、高密度的梯度以确保训练的效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研究学法、考法并改进教法,按规定安排学生的 读写听说的节时比例与搭配,本着符合中高考的感知、理解运用的时间量度设计训练,确保足够而有效的时间,这是衡量训练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目前,不少课堂教学训练流于形式。常有一个问题提出后,多数学生未及想出初级答案,只有为数不多的尖子生回答后,教师便急于判断,一评了事。这种尖子生“焦点访谈”式的训练,显然速度过快。更有甚者,一个问题尚未解决, 另一个问题又提了出来,学生应接不暇,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抑或问题设置坡度大,一步求问,答案的指向性不强,学生思路难以打开;还有的轻易放弃学生 答案,不导引、不解释、不趋同,一棍子打死,直接公布所谓参考答案┄这种唯答案是遵的现象不少。教师 应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将学生存在的思路上不明、偏颇,答案的片面、肤浅、不合规范等问题印象引向全面、深刻、丰富规范。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有尝试跳摘树枝、果皮、果实的喜?

茫恢劣谑笔庇惺О艿耐纯唷=淌υ谘盗分幸凶愎坏哪托模浞值氖奔洌植阕饕怠⑻荻人伎肌⒎较蚨辔⒎椒榛睢S卫钟辛怂俣取⒘慷群吞荻龋挂忧苛Χ龋繁PФ取5⒁狻耙愿咚俣惹敖⒉灰馕蹲旁诳翁蒙洗掖野丫×慷嗟男畔⑹┘痈!保ㄔ蘅品蛴铮┤绻谧喙欤慷裙螅某惺芗蓿峁荒苁实闷浞础Q盗泛笠醚小敖】档钠@透小保恰氨欢乃嵴透小薄?

三、训练要坚持科学的程序

训练中“只重练,不重导,追求量,不求质,盲目无序,重复训练”的现象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数量多 ,学生感觉沉重,训练而不导,学生感觉不到方向与提高;训练重复,学生难有兴趣;训练跨度大,学生难以适应;训练无序学生 感觉混乱。要使训练不超标,不越位,要很好地研究序的问题。在制定目标时,遵照科学的序列,保证训练的可操作性。训练总目标,分目标和小目标要按时间、课时、环节具体落实。例如训练“语言表达连贯”时,可以安排做一些记叙或描写中保持话题一致、事理通达、情景和谐、内容呼应、色彩协调等方面的题目;再训练其他说明、议论题型;进而训练形式方面的句式整齐、顺序合理、结构严密、前后照应等方面的题型。从高考题型的分析到平时语病的辨析,最后延展到语句的仿写、扩充、赏析等方面。这种序列经实践证明是符合认识习惯与能力提升的。再如同样是检测,可以按适应性检测、形成性检测、诊断(矫正)性检测等序列实施。总之,语文训练离不开科学的程序安排,切不可贪图高速、心存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

四、语文训练还要坚持反复实践、反馈提高的原则。

语文训练的目标在于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形成习惯意志习得能力,但“要养成一种终身受用的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砺练。”仅从理论上设置与实施是难以奏效的语文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必须在明细的目标、合理的力度、科学的程序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才可熟习熟练而形成能力。

参考资料:《语文教育论文选》《现代教育学论讲》《语文教育学》

邮箱:shiliguo307306@hotmail.com 手机:(13806328895  “黎民”“百姓” 称呼例谈     

277000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  石礼国

“黎民” 和“ 百姓”两个词现在通常指一般的人民大众。但由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沿革,其名称甚为可观。现摘举几例,以供师生参考。

史书记载,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如《诗经·云汉》:“周有黎民,靡有孑遗。”《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又称“黎氓”,《北齐书·颜之推传》:“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犹曩。”又称“黎苗”,《后汉书·邓皇后纪·毅上安帝书》“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骖,以瞻黎苗。”又称“黎甿” :唐钱起《钱考功集 ·入送李评事题漳州使幕》:“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甿。”还有称“黎烝” 《史记·司马相如· 封禅书》:“正阳显见,觉寤黎烝。”又称“黎首”《千字文》:“爱育黎首,臣服戎羌。”又称“黎庶”《韩诗外传》:“黎庶欢乐,衍盈方外。”又称“黎元”《汉书·谷永传》:“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哦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又称萌隶(氓隶),“氓”也是古代对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诗·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又称“氓隶”。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又称“庶”。《左传· 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又称又称“庶民”,《诗 ·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 弗信。”又称“庶人”,。《教战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 行阵之节。”

又称“民”,《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又称“草民”“生民”,《孟子·

公孙丑》:“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又称“平民”“小民” 《教战守策》:“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劳而未尝有病。”又称 “人民”,《周礼·地官》:“掌建邦之土地,与其人民之数。” 又称“民众”《公羊传》:“赵穿缘民众不悦,起弑灵王。”又称“生灵”,《梁书·张缵传》:“拯生灵于宇内。”又称“苍生”,《晋书·王衍传》:“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者。”又称“平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你怎麽步步行凶,打死这无故平人。”又称“平头百姓”,《范进中举》“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我国是农业大国,过去种田的多是穷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人。因此又称“野人”代指百姓。《孟子·滕文公》:“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又称“小人”,《书· 无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

我国古代社会中以成年男子为劳动力(人丁),因而又以“丁口”称代百姓。《促织》:“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称“白身”。高适《送 桂阳孝廉》:“桂阳少年始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又称“白士”《晋书·羊祜传》:“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满受责乎?”又称“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绘,因名“白屋”,后也 代指平民。《汉书·萧望之传》:“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又因其穿白色衣服,又以“白衣”代指百姓。《史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由于平民多穿布衣,因而又用“布衣”代指百姓,《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因又用“编伍”借代百姓。如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又因为古代老百姓戴黑色或青色的帻,黔即是黑色,因而用“黔首”代指百姓。闾阎,指古代平民居住的地方,民间。《史记 苏秦列传》:“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志有过人者。”后指平民,《汉书 异姓诸侯王表》:“闾阎逼于戎狄。”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古代君王常常称自己的臣民叫“子女”,《左传·僖公 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还有以“赤子”指代子民百姓,如《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还有称“匹夫”。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总之,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劳役而称其为“野”“丁”等。名称虽多,但有的已消失了,有的仍在使用。电子邮箱:shiliguo307306@hotmail.com 手机:13806328895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