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速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袁洪智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回答,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对某些难度大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学生很难迅速回答准确,回答问题的速度慢、效率底,这个问题,在重大考试中,表现更为突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正确方法。

一、分析问题抓关键,找到正确的思考点。

凡是分析某个问题,首先必须找到正确的思考点,分析才能正确有效;偏离了正确的思考点,就不能有正确的分析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考点呢?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研究,分析回答该问题所具备的已知条件。问答题,大多包括指令和指令所涉及的内容两方面。指令,指示针对什么问题,做何种回答;内容,是指令所涉及的分析对象。因此,要确立正确的思考点,一是指令所有的文字信息中,筛选出明确的指令点和指令数(一问还是多问);二是根据指令,把握分析对象的主旨。这是正确分析、回答问题的前提。

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我设计了一道简单的问题,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做了比较性实验。问答题和试验情况如下:

在五个青年作家被反动派杀害后,上海的报章都“不敢”、“不愿”、“不屑”载这件事,或发表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报章的这种态度,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高二(1)班:没提示指令中“主要”二字,发下测试题后,要求笔答,五分钟后收卷。全班四十二名学生,答案可归纳为四种:

(一)反映办报者胆小怕事(11人)。

(二)反映办报者麻木不觉悟(5人)。

(三)反映办报者轻视此事(4人)。

(四)反映当时社会黑暗,白色恐怖严重(22人)。

高二(2)班:提示指令中的“主要”二字,并说明,指令所涉及的内容是报章的几种态度。这几种态度虽有区别,但都只是表面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发下测试题后,要求笔答,三分钟收卷。全班四十三名学生,答案可归纳为两种:

(一)反映办报者胆小怕事(6人)。

(二)反映当时社会黑暗,白色恐怖严重,对出版物查禁甚严(37人)。

以上两班答案,均是最后一项正确,二班答案更充实。

两相对照,指出正确思考点比不指出正确思考点,时间节省了两分钟,答案准确率提高了34%。由此可见,学生在分析回答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找到正确的思考点,才能提高正确回答问题的速率。

其次,指导学生看清思考点的角度和角度的变化。

同一分析对象,可以从很多角度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点和角度变了,指令的方向性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在考试结束或课堂上回答问题后;自我感觉良好,可看到考分或听到老师的更正后,又大失所望。究其原因,大多是没看清或没听清思考点的角度或角度的变化,盲目去答,结果出错。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看清思考点角度和角度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正确回答问题的速率。

在学习高中语文第四册《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从三个角度解释“有的放矢”一词中的“的”和“矢”的含义。

1、解词素:A的——靶;B矢——箭。

2、两词素在文中的比喻义:A的——中国革命;B矢——马克思主义。

3、文章本身就是有的放矢的典范:A本文中的“的”——主观主义学风;B本文所用的“矢”——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训练题,从不同角度设立思考点。可以让学生明确;思考点变了,思考的角度也要随之而变,才能正确分析和回答问题,稍不注意,就可能答混。通过如上反复训练,可逐步提高学生看清思考点角度和角度变化的能力,从而提高正确回答问题的速率。

二、思考问题抓规律,把握正确思维线索。

所谓正确的思维线索,就是在确立了正确的思考点后,符合思维规律的思维轨迹。。沿着正确的思维线索去思考,就能较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怎样才能把握正确的思维线索呢?

1、思维始终围绕正确的思考点。

因为只有思考点正确,思维的线索才会正确,偏离了正确的思考点思维的线索就会偏离正确的思维轨迹,思维也就无效了。

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后“思考和练习”一,要求把“全诗十三个诗段,试分成四个层次。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这个题目的指令中,思考点(既指令点)是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那么在思考过程中,思维的正确线索应该是:(一)每节内容→(二)所写内容的目的→(三)所抒发的感情。(一)(二)是思维过程,(三)是思维结果。如果忽视了指令中“思想感情”这一指令点,而错把思考点理解成“各层大意”,那么,思维的线索就将是:(一)每节层次内容→(二)每节大意。这样,思维的结果也就错了。

2、由浅入深,透过表象看内涵。

无论分析什么样的问题,它的思维过程都包括起始、展开、结束三个阶段,总要经历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内涵的思维顺序,思维的目的才能实现。

例如:鲁迅小说《祝福》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表面看,是勾画人物的外貌特征,但是重要的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我们是通过一个个表象(眼睛的描写)的分析,综合、概括,才得出实质性结论的。

3、注意思维的逻辑规律。

要让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线索,还应让学生注意思维的逻辑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除进行一些必要的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练习外,重点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在运用纵横分聚等多种思维方式时,尽量多设计一些有训练价值的思考题,在一定量的训练中,逐步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思维形式,从而把握思维的规律性,这对提高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速率是很有益的。

例如,用纵向思维方式,设连续性思考点。

在学习鲁迅的小说《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华老栓给儿子小栓买《药》往返途中具有什么样的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华老栓什么样的思想状态?由此看出华老栓是怎样一个典型?这一典型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题目出来后,先让学生研究指令中有几个思考点,然后结合有关内容要点,作连续性思维。学生思维的正确线索和正确结果如下(横线上内容为答案):

(一)华老栓买“药”往返途中具有兴高采烈、充满希望的心理→  (二)反映华老栓愚昧、落后、不觉悟的思想状态→ (三)由此看出华老栓是一个贫苦而又落后的群众典型→(四)这一典型形象暴露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不被群众理解的弊病→(五)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目的是揭出社会的弊病,引起疗救的注意。

类似以上训练,对学生正确把握思维的线索和规律性是十分有意的。开始训练时,可先由老师明示出连续性的思考点和思维阶段,再逐步让学生完成整个思维过程。

三、多方面进行训练,切实提高表达能力。

思维离不开语言,可往往有些学生,问题思考出来了,却不善于表达,从而影响了正确回答问题的速率。要克服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让学生回忆思维的过程。思维既然靠语言,回忆思维的过程,说出或写出思维的结果,也就回答了问题。说和写都是表达,这样做,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口头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回答问题的条件,回答后,尽量肯定优点,使之树立起正确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3、采用讨论、辩论、口答、笔答等多种形式,在综合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坚持抓以上的三个环节,并把它归纳成下面这一公式:

正确的            正确的              准确的              正确

思考点            思维线索          语言表达          答案

(1992年发表于《中学文科》11—12期,1995年入选《中国当代优秀论文集·教育卷》1997年入选《中国当代教育文库》1997年10月被选为今日“科教兴国与人才战略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