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三种内力 提高构思能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作者:耿宝强 邮箱:gengbaoqiang@263.net (256500)山东博兴师范 前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认为在整个写作过程的三个时期中,最困难的是构思期。构思期困惑着作家,作为一个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远远低于作家的学生更是受着构思的诱惑。文章是构思的宁馨儿。只有有了缜密的构思,才能在行文时专注于语言的表达,才可能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全新面目。而很多同学不善于事先考虑材料的安排,往往有了一点点意思一丁点材料就急忙下笔,结果,自然是内容无重点,层次混乱。 写作心理学认为,构思的顺利展开,在于心理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更在于写作主体的三种心理能力,即思维运动的内控力、思维组合的内现力和思维创造的内化力,简称为三种“内力”。无论哪一种文章写作,构思过程都少不了这三种内力,而且须有这三种内力协同作用,构思才易于成功。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三种内力,以提高他们的构思能力。以下是笔者几年来行之有效的实践,奉献于此,求教方家。 首先,重视学生“认识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刻性。 所谓“认识力”,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作家之所以成功,跟他们对人对事物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是分不开的。托尔斯泰如果没有对沙皇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的准确认识,就没法创造出《复活》;高尔基只读过小学,但他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终于使他成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力”,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认清生活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的本质,把握时代脉搏,就能使他们在审题、选材、立意等方面高人一筹,作文才有可能写出新意,写出深度。而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力”,就得在引导他们观察社会、积累知识之外,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诚若学生能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那么他们就能从种种不同的生活现象中采撷到闪烁着时代光华的写作题材,就能在构思立意过程中刻意求新,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认识力”低下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分析评论文章是有益的。读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与自己的认识作比较;写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认真揣摩思考,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识力”。其中,写评论文章,可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一是与课文结合,如读《促织》就写《如何认识成名因促织而致富》,学《鸿门宴》就写《项羽失败之我见》;二是结合课文认识社会现象,如读《包身工》就写《谈“打工仔”“打工妹”现象》;三是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写思想评论,如《对“早恋”的看法》、《要主宰自己》等等。 其次,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写作是最能表现学生思维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也就是对创造和发展的需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让学生了解历代文豪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取得惊人的成绩,如何把普通人看得非常平淡的事写的津津有味,以此激励他们掌握创造思维的欲望。例如,学习《变色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穿脱大衣细节的用意;学习《社戏》,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怎样把孩子们看戏的心理写得淋漓尽致。另外,要注意及时鼓励学生创造思维的成绩,使他们保持旺盛的进取激情。 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突出的表现为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尽管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并不等于创造思维,但创造思维是以此为前提的。作文运思的过程,可以说是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在构思阶段,扩散思维处于首要的位置。通过扩散思维充分发挥和调动储存于大脑仓库中的生活材料和信息,建立起写作和生活的联系。朱光潜先生在谈作文的思路时说:“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了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些题目四面八方的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的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拘次序,想得三五个字,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里所谓四面八方的自由联想,即是作文运思过程中的扩散思维。当然,如果只有发散思维,而无集中思维,就会使思维因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的状态,发散无边,就成了幻想、空想、乱想。集中思维的概括性、程序性、比较性,使作者的思考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上进行突破,从而使构思得以深化。 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就一般的常用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即所谓的反弹琵琶,比如对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打破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从反面去想一想;二是在不同领域不同思路的交汇处,获得新的观点,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从不同领域探讨同一问题,用不同思路分析同一对象,利用局外的貌似无关的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即所谓的旁敲侧击。另外,供写作借鉴、模仿的范文不要过于单一,应力求多样化,如《春》可以和林斤澜《北方的春》比较阅读,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发现材料和立意的多样化。 在写作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思维能力,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想象是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克服定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只有具备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力,才能写出纵横恣肆、摇曳生姿的文章。想象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鲁迅先生的“拼凑法”、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罗斯托娃形象时的“融合法”,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的某些篇章进行再造性想象、扩展性想象、延伸性想象的训练(如诵读《送元二使安西》后,让学生用短文再现王维当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如要求学生刻画赫而墨斯得知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时的尴尬神情;如让学生思考“卖炭翁”离开“宫市”后将向何处,续写结尾。),而依“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绘情境”为顺序的情境作文训练效果极佳。 第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写作意志。 构思是痛苦的。朱光潜先生就曾引用“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和李白讥诮杜甫的诗句“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来说明“运思”之苦。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没有后者,前者就难以发挥作用;没有前者,后者也将成为无效率的活动。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挥作用。在作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写作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发展。而在写作活动最复杂、艰苦的构思阶段,常常需要学生排除干扰,不断克服困难。因此,意志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激发、维持和调解的因素。可以说,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才可以使学生产生无限的推动力,进而使他们孜孜不倦,乐学善写。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是持久性品质的培养。在构思中,往往会出现材料庞杂无从下手以致悲观泄气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养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决心,进而形成坚定的写作意志。其二,是自制力品质的培养。有了自制力,才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从而自觉完成写作任务。自制力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已有的动机、需要;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榜样的力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用一些英雄人物或历史名人的事例为楷模激励学生,并且要求学生平时搜集一些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 第四,重视模仿能力培养,着重强化学生的文体规范意识。 练武有套路,习字有字帖,书法要临摹,一个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鲁迅也谆谆教诲我们:“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大量事实证明:让学生进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使复杂、抽象的思维过程条理化、具体化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 朱光潜先生说:“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要模仿的不仅是自然,还有艺术形式。因为,文体规范一旦进入作者的创作心理结构,就会对其艺术感受方式和素材处理方式产生影响。可以说,文体图式为作者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的内在模式”。这个“内在模式”一方面把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情感化、规范化,塞进不同的文体中,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作者按照各自的文体图式去感知处理客观对象。也就是说,由于文体图式的存在,作者在生活面前不再是被动的,他具有了按照自己的心理图式主动选择、排除、同化生活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着重学生文体规范意识的培养。但文体规范不存在于原始生活经验中,不存在于教科书的理论条框里,只分别存在于大量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要习得文体规范,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并不断地进行模式作文写作练习。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