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奏”(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235139安徽淮北临涣煤矿中学 吴礼明 唐胜

学习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件饶有兴趣的事情,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却无疑是充满着艰苦的努力过程。其中重要的原因,乃在于我们的教育及教育者所实施的课堂行为有问题。为避免对学生长时间所造成的劳累与单调,及解除对学生因所谓有效的强化而导致的对学习的控制与威胁,我们需要引进积极而有效的课堂行为,例如节奏化教学。诚如为减轻或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个体的压抑,并增加工作的效率,搬运工人们要对其劳动形式加以变革,而喊着协调工作并步调一致的同一有节奏、有韵律的号子一样。

节奏似乎十分简单。正如我们在生活中、屏幕上或剧场中所见到的情形,有规律的击鼓或是打着节拍,就能造成一种强烈的行为暗示与背景支持,从而达到非常持久的活动目的与效果。但教学中的节奏行为,显然不能通过击鼓与拍打来达到它应达到的目的。很明显的,我们需要对此加深我们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其名著《诗论》中,他对节奏的生理与心理需要作了非常精要的论述。他说:“人体中各种器官的机能……都是一起一伏,川流不息,自成节奏。这种生理节奏又引起心理节奏,就是精力的盈亏与注意力的张弛。……我们知觉外物时需要精力与注意力的饱满凝聚,所以常不知不觉地希求自然界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相应和。”

在谈到内在的节奏因于外在的节奏改变时,朱先生的论述对教学则颇具启迪意义。

他说:“有机体本来最善于适应环境,而模仿又是动物的一种很原始的本能。看见人笑,自己也随之发笑……外物的节奏也同样逼着我们的筋肉及相关的器官去适应它、模仿它。但就声音的节奏来说,它是长短、高低、轻重、徐疾相继的关系。这些关系时时变化,听者所费的心力和作用身心的活动也随之变化。因此听者心中自发生一种节奏和声音的节奏相平行。……诗与乐的节奏常有一种‘模型’(pattern),在变化中有整齐,流动生展却常回旋到出发点,所以我们说它有规律。这‘模型’印到心里就形成了一种心理模型,我们不知不觉地准备着照这个模式去适应,去花费心力,去调节注意力的张弛与筋肉的伸缩。这种准备在心理学上的术语是‘预期’(expectation)。有规律的节奏都必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式,都必能产生期待。”

从朱先生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引申出三点有价值的内容:

1、教学的行为必须是一种自然行为,或一种拟自然行为。

2、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最好的办法是使教学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想应和。即必须找到内外在在节奏上和谐变化的关系,也就是要产生课堂上的“共鸣”效应。

3、学生积极的期待(即“预期”)在教学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是发挥学生能动性的一种良性体现,也是教学效果较为理想的反映。

这些要点在方法论上有着重要意义,正如我们在其他教育理论中所见到的那样。

把语文课、数学课等课程办成座谈会的样式,既松散支离,又不切实际;但从头到尾满堂灌输,又显然是现在批评最多而且正被摈弃的落后方式。他们对学生身心的贻害都是长期的,并且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破坏性,因此改变这些就成为一种必须的行为了。我们要找到一种既有着积极意义,又能提高效率,并且能体现出民主作风与启迪进取的有效途径,显然讲究节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体”的教学价值导向,实际上正是我们对长期以来漠视学生身心的错误做法的纠正,它不仅不否认教育及教育者所应当从事的行为,而且,它要求教育及教育者要以科学的精神还教育以本来的面目,从而使教育作用的机理更好的表现出来。

在大多时候,那些有魔力的教师总是注意让自己融入到职业角色所要求的情境合一的境界之中。语文教师尤其重视在抑扬顿挫、明朗动听的音色里让学生有一种岗峦起伏的快慰感,并在最能体现气势与情感的偶对、排比与层递中让学生的心弦得到激荡。而数学教师在他讲究曲线之美的韵律中,在“因为”与“所以”、数与形、具象与抽象之间,以有规律的暗示与启发中时时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疲劳。

聪明的教师总是善于把握火候,在谐振的波峰把热情的气氛引向真在与美善的寻求,并在与学生坦然的有规律、有节奏、有章法的互对与交流中显示其经验、哲理与道德品质。同时,为有效的达到节制的目的,在学生感到些微倦怠(波谷)时,有办法啊的教师总是穿插一些相关的幽默与轻松的内容,正如我们在《论语》中见到的许多严肃而活泼的实例所展示的那样。

也许在较深的层面上,我们碰到的情形不是学生在学业上感到的困难,而是面对成长所感觉到的灵魂上的深切的苦闷、焦虑与痛楚。在一个缺乏自由与宽松的学习环境里,严厉、训斥与棍棒正加速着那些在成长中的学生的害怕与畏缩,甚至产生漫漫无期的难耐与对人生前途的绝望,作为一个有理性与良知的教育者,对这一切不能不有清醒的认察与深思。而一切良好的教育行为,包括有节奏的课堂教学,其意义就不仅是把教育的内容自然的融进学生的心中,还是在扶助一个个柔弱的灵魂:在他或他们(学生)时时期待的视野中,教育及教育者所能给予他们多少的自由与爱的信念、信心与动力的源泉,将在相应的程度上决定着他或他们的将来的走向。

(壬午年清明节修改)

 作者邮箱: wuwlm@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