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一点人文色彩(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杨慧敏 葛福安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不仅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更应借助语文的文学性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虽然不等于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应当在人文教育中占有一个相当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注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味,注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洋溢着人文教育的色彩。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钱理群 我非常赞同钱理群先生的观点,中学语文在工具性知识性之外亟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学会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来总结冬季。当知识一点点充实了头脑的时候,让精神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及课外辅助材料,对中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前导言,调动追慕之情 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 ——钱理群 “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绚丽的一朵花,正是不懈的精神追求才体现出人类激荡的生命力,人类思考那些与自己似乎永远无关的东西,人们研究一个个抽象的数学命题,人们为自己永远也到达不了的遥远星球起一些美丽的名字,为古人留下的难题寻找答案,为无知无觉的山水吟诗作画,人们关心一朵花的绽放,关心一只虫的命运,为善喜,为恶忧,人们的精神追求无处不在,正是这些,充分地展示着人类活跃而伟大的生命力。一个人倘若在青少年时代打下一种精神追求的底子 ,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事业追求上,一定能做出一些让生命绽放异彩的不悔的作为来。”这是我在一节阅读课前的导语,以此激发学生更为美好更为崇高的精神追求。 生命的亮色来自于追慕和学习。漫长的历史长廊里,一个又一个或孤傲或恬淡,或激奋或沉静的精神形象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西汉鸿儒贾谊,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旷世才情的激昂和怀才不遇的沉郁互相碰撞,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风景。怎样让学生跨越漫漫的历史空间去感悟贾谊一颗孤寂高傲又才华横溢的心呢?“一腔的激情,却无由喷发;满腹的才学,却不能被重用,多么痛苦的折磨,多么残酷的现实。你是否看到了一个孤独悲伤的背影?是否听到了江畔忧愤的行吟?五百年后的李商隐为之发出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叹惋,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虽然无法跨越历史去握住那一双冰冷的手,但我们可以用心灵,用精神去领受那份久远的滋润。”庄周的浪漫狂放洒脱不羁是仅仅一篇《庖丁解牛》所阐释不了的,而最能体现庄周浪漫主义精神的是这样一段文字:“任公子为大钩,巨锱,五十犍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日日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锱,没而下骛,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这种宏大的意象一投影出来便引起了学生的阵阵惊叹,庄子汪洋自恣、雄奇宏伟的想象,以及在这种想象中所散发出的超旷空灵的人格魅力令这些看惯了宇宙飞船、太空机器人等冰冷字眼的学生们赞叹不已。最后我们总结说:“想象也能带给人如此奇伟的美感,要想具有这种奇特的想象力,必须具有哪些精神层面上的条件呢?豁达的心胸,率真与纯朴,乐观而坚定是一定不可少的,希望大家也能有如此神奇的想象,让你的思想之花绽放出异样的光彩来。”用精神的灵光去照亮精神的领域。 (二)善于发散,领受久远滋润 由于缺少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彼岸关怀,缺乏一种精神砥柱,我们这些人都成了一个个软体动物,既极为可怜,又极为可怕。 --钱理群 如何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砥柱,培养一种彼岸关怀之心,而不是变成机械冷漠麻木萎缩的软体动物呢?我想,学习课文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爱恨、憎恶、善恶、美丑产生共鸣,甚至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而得到教益和启迪。《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紫色的灵魂”一词非常耐人寻味,为什么作者用“紫色”来修饰大堰河的灵魂呢?能不能换成白色?红色?学生们很快沉迷于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联想中。从颜色上讲,紫色典雅、含蓄;从精神上讲,紫色庄严高贵;从宗教上讲,紫色是天国的颜色;从情感上讲,紫色深沉静穆……那么,平凡而卑微的大堰河有哪些地方值得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美呢?艰辛的一生,却丝毫遮掩不去她伟大的爱心;悲惨的遭遇,也没能影响她对生活的热情;朴素而简单的内心世界,有着朴素而简单的美:大红大绿的关云长,在梦里吃着乳儿的婚酒,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一切组合成了一个崇高的灵魂之美,因此,作者选用“紫色”一词来表现他深深悼念和敬意。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们默默地看着,想着。而我则在他们沉思的神情中感到了一种教育的快乐。 《祝福》中的祥林嫂遭遇凄惨,“她在春天失去了丈夫,又在春天失去了儿子,她两次出现在鲁镇上都是在初冬时分。在她的人生季节里,似乎只有萧瑟的秋冬,而没有明媚的春天。为什么这么一个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的妇女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为什么她的生活不能好一点?到底是谁向她伸出罪恶之手?对这样一个悲惨的人物,我们应该用什么眼光去看?能不能像文中那群饶有兴趣的人们一样去漠视她的痛苦,甚至津津有味地把她的悲苦作为一个闲谈的故事去咀嚼?”当读到祥林嫂痛失儿子,痴痴呆呆地重复“我真傻……我单知道--”那一段时,起初不少同学仅停留在嘲笑的层面上,嘲笑她的唠叨,我便启发说:“鲁迅先生在文中安排这一段和初中时我们所学的《孔乙己》一样,是为了揭示那些看客们甚或我们自己是如何对待一个不幸的人的。小说中的看客们面对祥林嫂的不幸是嘲讽、挖苦甚至厌恶,这是一种可怕的冷漠,正是这种冷漠,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之一。我们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呢?我们无法感受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但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不能将别人的痛苦视若无睹,对每一种痛苦的关注,其实便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关注。”学生们深受震撼,用新的一种眼光去看待祥林嫂这个人物。课后的交谈中,很多学生说第一次从鲁迅的文章中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动,他们说,真是很有重新认识大师的必要。 《警察与赞美诗》写一个流浪汉苏比为了重回监狱过冬,故意为恶,以求被抓。解读时不能仅停留在对文字的玩味上,而应透过文字对苏比悲惨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学生们在笑声中读了前半部分的种种误会,品味了欧·亨利嘲讽幽默的文笔。当读到“赞美诗”出现的一节时,我换了一种庄重的表情和声音:“深夜,苏比经过一座古老的教堂,教堂中传出的赞美诗的声音吸引了他:‘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赞美诗使铁栏前的苏比入定了……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他要征服那已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恰在这时,一个警察走来,将苏比抓进了他已不再想去的监狱。这是一种怎样的嘲讽!现实和理想,努力和打击,在这样的蹂躏下能够存活的该是一颗怎样沧桑而多皱的心。当一个人把生的要求降到最小,将生的尊严降到最低,却还不能有所保障时,他怎样振起希望的翅膀?他怎样感到奋斗的美丽,感到振作的激动,感到生命的甜美和庄严?我们又怎么能仅仅用笑声去面对他的不幸和痛苦呢?这个世界需要一点点变得美好,而这种美好中绝不能缺少我们的关爱和努力。愿大家能保持一颗善感的心,一颗纯朴的、充满爱的心。” 正是由于这些对美的发现、体味和传播,我们才得以在精神层次上超过所有的物种,成为万物之灵。也许语文课上这种美丽的感悟过程正是可遇也可求的一种境界。但愿这种境界更多地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为了求得这种自觉,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责任才显得更重要。 (三)获得精神砥砺,培养彼岸关怀 歌德和莎士比亚抵整个一所大学 ——赫尔岑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凭藉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启示并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许多优秀人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对文学优秀形象的学习,都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了有益的力量。所以,在课本之外,应该适当借助课外阅读和媒体的力量,让学生更广泛的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培养和积极的人生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热潮席卷大江南北的时候,大家都在热切地讨论着英雄保尔的崇高形象,他那忘我的斗争精神,顽强的革命意志,整整影响了一代苏联青年和中国青年,成为许多青年的引路人。那么,在他的身上都散发着哪些人性的光辉呢?我们今天应该从中汲取些什么呢?在这样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便由浅入深,充分地感受到了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一种庄严的生命之美,从中学习种种直面人生的性格之美,培养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理想,并努力为实现它而顽强奋斗。 其实,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文色彩的影响决非这么单一。凡高的激情,莫扎特的浪漫,苏格拉底的热诚,安徒生的纯真,鲁迅的冷峻,三毛的执著,李白的飘逸,李商隐的含蓄……都会对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人格影响。《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流的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脍炙人口的一回,文中对黛玉、宝玉和王熙凤分别下了细心多虑、率真叛逆、泼辣虚伪等等的定语,单单掌握这几个板板正正的词语是无法透彻体味人物形象的精彩的,我们还能不能用自己的眼光,阐释一下你心目中的黛玉宝玉和王熙凤呢?黛玉就像一团朝雾之气,轻盈灵动,需要在心灵上生活上有阳光一般的温暖来呵护,周围草木葱茏秀丽,她便能一直空灵地舞蹈,尽显才情,直至消无。但倘若碰上的是一团污浊之物,那她只能慢慢的冷聚成一滴眼泪,无奈的落入尘埃。宝玉呢?传说古之宝玉,深埋地下,当阳光普照的时候,便有玉气从地间袅袅升起。那么,假如宝玉人如其名,是一块晶莹光润之玉的话,那飘扬在他头顶的一缕玉气,应该是什么内容呢?是洒脱不羁?是柔情蜜意?是率性纯真?还是风流叛逆?王熙凤的确像一只百鸟之王,有出众的领袖才干,但她的显赫只是得意时的浮华烟云,更衬出失意时的落魄和凄凉罢了。如果现实中真有一位王熙凤,我们该拿什么眼光看呢?我们欣赏她的干练,她的果决,她的远见,甚至她的机巧;我们摒弃她的冷酷,她的自私,她的狠辣以及她的虚荣。审视别人,又何尝不是在映照自己呢?曹雪芹笔下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去认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而是要细致的体会书中的人性之美,文笔之美,领略这部融合了中国整个古典文学的全部艺术成果的伟大著作的艺术美,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学的精粹,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个理想纯洁的人,内心充实的人。 (四)课堂互动,尊重学生话语权 讲话的方式就是面对世界的方式,你讲话的态度是虚假的,那么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是虚假的。 ——摩罗 自信、积极、敏锐的心灵才是一种健康的心灵。健康的心灵可以通过自信的语言表的出来。我在语文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而学生在其间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喜的。比如在一次连词成段的练习中,“自行车、阳光、蝴蝶”三个互不相关的词语刚写出来,魏北同学就站起来说:“在汽车泛滥的今天,走在嘈杂混浊的灰色城市里,我忽然非常怀念骑行车的年代,但一味怀旧是没有用的,让心灵保持活力,让心境保持明朗的办法很简单,打开窗户,放进蝴蝶。”短短的一段话,展示了一个充实、自信的内心世界。“鞋跟、轮胎、一束鲜花”的组合练习又能引起什么样的联想呢?夏上同学妙语如珠:“我曾有一双精美的鞋子,后来鞋子破了,我把鞋跟拔下来,放在写字台上;我曾有一辆漂亮的跑车,后来车子坏了,我把一个轮胎卸下来,挂在墙上;我曾有一间花店,后来花店倒闭了,我为自己留一束鲜花,插在阳台上。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事情,无论好坏,都不可更改地一一逝去了,对这些我们无能为力,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自己的心灵留一束鲜花,留一份坦然面对的勇气。”言为心声,这一段短短的话语真能让人看见一份成长中的坦然和挫折前的坚毅。这种积极的自我审视自我关注,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另一种成功。 话语权的自由并不仅仅如此。舒婷的《致橡树》以它的优美和深情脍炙人口,体会了诗中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我却提了一个争鸣的问题:“作为八十年代的爱情诗,它的的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让不少人对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任何一部作品,都可能有它值得商榷的地方。那么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不喜欢那几句,为什么?能否提出修改意见?”争鸣开始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喜欢“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的细腻亲密和心有灵犀;有的喜欢“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同甘共苦、共同经历。有的说不喜欢结尾的生硬和革命化,于是有人建议改为“这,就是伟大的爱情。爱,不仅爱你头顶的那方蓝天,也爱我脚下的这块土地。”以此更显独立和平等;有的建议改为“用眼神,用呼吸,用我们共同的心跳,谱写宇宙间最永恒的话题。”更突出爱情诗的特点。魏北同学更是彻底的对整首诗做了修改,她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如果爱你,要学那攀援的凌霄花,你到哪里,我到哪里;我如果爱你,要学那痴情的鸟,用一生吟唱爱的旋律。”虽然在观念上有些过于个性,但这种表达的坦直,思想的活跃与敏锐,是应该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有时,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培养一份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诗本来是通过理解而产生愉悦的,但这种愉悦本身却有一种属于听觉的美的因素,即诗歌的和谐与音乐性 。这样,内容美和外在美结合起来,才有一种照亮人心灵的光辉,引起人优美、壮丽、高贵、典雅、凝练、深远等等感受。所以,对诗歌的诵读既是一种最充分的自我展现,又是对文学美的一种最充分最直接的感受。当一首首精美的诗歌随着学生们或激昂或沉缓,或欢悦或忧伤的语调朗诵出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一个个不同的个性阐释,看到了沉浸在文学美中的一个个全新的面孔。《致橡树》中有一句“不,这些都还不够”,有的朗诵得坚决果断,表示对前者的决然否定;有的温柔轻快,认为这才是情人间应有的语气;有的建议和缓点,因为女性本就温柔;有的说应该冷静而带点轻蔑,可以表示对前者的轻视和摒弃。这种种自由的语言之花正是学生们自由的思想之花的绽放,这种思想的自由和活跃,才是一种真正的人文追求。我真希望课堂上的种种精彩,正是他们未来人生路上的种种精彩的前奏,这种教育,应该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追求。 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我们的心灵更为充实,让我们的目光更为敏锐。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我们永远的未来。 作者邮箱: gwfxhfa@gwdwxmail.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