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境界(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西山高中 高岚 邮箱:gsf63gl@163.com 为什么有的教师学问不算浅,学历不算低,但讲起课来却枯燥无味,见解肤浅?为什么有的教师完全照着名家的教法去教,却没有人家名家的效果?看来,教书不仅仅需要一点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境界。 境界是什么?它很抽象,要说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正它应该带给人的是一种对世界及人生的理性的认识,是探奥发微、格物致知的智慧,是真善美的心灵陶冶,是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人格力量。说白了,境界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科学精神追求的是“实”,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美”。科学精神只有在人文精神引导下才对人类有意义。如果科学不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结果,求“实”又有何意义呢? 语文教学尤其需要这种美的境界。语言虽然是工具,但掌握这个工具却是要借助于具体的语言作品的。而语文学科中的作品包罗万象,往往又负载着浓浓的人文思想,因此,语文教师应特别要加强人文思想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境界,以居高临下之势驾驭教学。 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走的不是更新观念的路,而是“技术”革新的路。观念不更新,形式如何变化都是换汤不换药。正如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应试的形式上没有什么差异,差异就在观念。同样是考试,在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和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内容肯定是不同的。语文既然是工具课,技术性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但是语文又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它要借助于语言(或语音)符号来完成思想和情感的传递,而思想和情感的传递是很难套用固定的模式和规则的。它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因此,把语文课讲“实”,讲成技术课,就会成为十足的“教书匠。” 但这并不是说语文课缺少科学性。语文课的科学性是就大的原则而言的,比如语文课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语文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哲学、美学、文章学等科学知识。但要自如地驾驭这些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就非得具有较高的境界不可。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教师对每堂课的内容、教法都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话,那他只有累死。而一个有较高境界的教师,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恰当的方法,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波,而风却毫无踪迹。“法”的痕迹明显,说明你在玩技术;“法”的痕迹看不出来,说明你已驾轻就熟。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当前有一种片面强调思维能力训练的倾向,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典型的“技术派”观点。例如,一些教师在训练多向思维能力的时候,常常是给学生一段材料,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结果学生想到的往往与教师的教无关,学生想不到的教师还得去补充讲解。学生的思维又能得到多少开发?其实,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的调动,实在与你给学生多少思维时间无多大关系。一个富于智慧和情感的讲解,即使讲得再长,也会始终牵动着学生的思维神经积极活动;相反,一个缺乏智慧和情感的教师,即使他留给学生的时间再长,也不可能真正激活思维。所以,“主导”作用实在不能以讲授时间的长短而论。 现在,各种名目的赛讲很多,评委们往往喜欢表演痕迹浓厚的教师,评判的标准也常常是从技能的角度考虑,这无形中助长了重技能、轻境界的思想。花样玩了一大堆,到头来仍跳不出传统的圈子。看来,现在是到了重视境界的时候了。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境界呢?当然需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主要指的是文史哲美等知识。中学语文教师不必要求“过专”,而应要求“识广”。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广博决定的。有了足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就能够在教学中高屋建瓴,融会贯通,开合自如,得心应手。当然也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 比如,我在教王了一的《辣椒》这一课的时候,就这样启发学生:辣椒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平常的食物。但由于作者积累了许多有关辣椒的知识,从辣椒的名称、产地、功效等外在特征逐步深入到它的精神内涵——“刚者”之强,使得司空见惯的辣椒变得意趣盎然,给人以哲理的启示。由此,我们会发现,只要你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境界开阔,生活中很多平常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比如写睡觉,你可以写不同人有不同的睡觉习惯,再举名人或名篇中人物的睡觉趣闻,再说明睡觉需要好的卧室,最后过渡到大走私犯赖昌星的“红楼”卧室。如此,“睡觉”这样一个平常的话题就上升到了反腐败的高度。 厕所一般难登大雅,但是有了丰富的材料,同样可以纳入写作的范畴。你可以先介绍厕所的起源,厕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如遮羞,看书,秽物处理集中等),然后再由厕所名称(如茅房,卫生间,洗手间等)的变化看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厕所就有了深意,成为对人们有启示的事物。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议论纷纷,思维呈活跃状态。学生从这种讲解当中不仅学到了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教师的智慧和人文思想的光辉,而这些正是激励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有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境界。我们向学生灌输的是语文知识,而不是人文知识。我们要把我们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色彩。一般来说,技能是共性的,而如何掌握和运用技能却是和个人的思想境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喜欢玩弄技巧、亦步亦趋的教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不懂得个性和情感恰恰是教学魅力的根本所在。个性向往的是自由,而不是条条框框。思想的自由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并通过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提高教师的素质,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现在教师的收入还不够富裕,要他们花钱买许多书还比较心疼。虽然有的学校有书报费,但发到教师手里,却很少用在买书上。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一个稍具规模的书库,其思想境界的高低可想而知。有的学校每学期拿出一部分钱,规定教师必须买书,凭购书发票报销,逼着教师建立自己的书库,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当然,教师也要自觉地广收博览,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落伍。 总之,我们强调语文的境界,无非是希望语文教师永远保持文化人的气息,不要堕落成“语文师傅”。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还停留在技能教育上,那么技能未必学到手,还有可能培养出高智能的破坏者,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2001.11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