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对话”教学 实现“立人”目标(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作者:刘婷 邮箱:lt66523@sohu.com

 

江苏省姜堰中学  刘婷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驯授”型,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职能是道德驯化、知识传授,培养的大多只是封建帝王手下低眉顺眼的奴才,得心应手的工具。近年来,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越来越倾向于“训练”型,名曰:“培养能力”,实则训练的只是考试的技巧,培养的只是应试的高手。其实,无论是“驯授”型,还是“训练”型,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因为它们都极度蔑视教育的对象------人,这一活生生的个体。

教育只有自觉地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才能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者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鲁迅提出不但要“立国”,还要“立人”,以保证让每个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借用鲁迅当年的说法,把今天的教育改革所要建立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钱理群)。教育的终极价值既不是传统的驯人为奴,只是着眼于君王的统治需要,也不是近年来的授人以技,仅仅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生存需要,而应以文本和教者为中介,全面地挖掘并提升人自由发展的潜能,关怀人的总体的教育生成,即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生成与发展。在众多教学模式中,“对话”型教学模式以“立人”为宗旨,在教学效果上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对话”型教学并不反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它把学生、文本、教者看作对话的三方,还学生以对话者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平等的人,学生借助与文本、教者的对话,用心灵去感知自然、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最终培养丰富的情感、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感。

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对“对话型”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人本对话

人的发展固然要有先天的条件,但后天的道德教育、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对文本的阅读。

1.阅读的定位。

传统观念将阅读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一旦突破了这一主客结构的定势,就不难看出,文本本是作者认识的提炼、感情的凝聚,读者与作者正是通过文本交流思想感情的,所以,只有将人本关系从主客体关系推进到主体间的关系,将人本关系理解为主体间的对话关系,才算比较深刻地把握了它的本质。从对话理论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话,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的原意,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同时进行着内省和反思,或者说,文本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刘勰所谓“披情入文”,孟子所谓“以意逆志”都包含了阅读过程中的心灵的对话。所以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概言之,阅读过程即是人本对话过程,它是阅读者知识贮存与丰富的过程,人格培养与完善的过程,能力形成与提升的过程。

2.教学活动中人本关系的定位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文本是知识的汇聚,其职能是灌输知识,其形象是凛然的权威。学生在文本面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实则只是填充自我、矫正自我甚至取代自我的沉重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是完成知识的传输、道德的教化,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身心的健全则都不在其视线之内,这样最终培养出的只能是一批批的“标准件”。“对话”型教学赋予人本关系以全新的概念,文本与学生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轻松地感知文本、反思文本、质疑文本,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视界。这视界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视界的充实与矫正,二是对文本视界的审定与重构,二者都包含了否定――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反复再现,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二.师生对话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被定位为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这种定位使教者自以为凛然不可侵犯,使学生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阻断了教者自身的不断完善,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当前,“爱生”的口号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但教育只强调“爱生”而不“尊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师生之间只是一种“施爱”与“被爱”的关系,师生间仍存在一层厚厚的障壁,学生的发展仍摆脱不了重重桎梏。在应试教育中,师生关系甚至恶化到了相互工具化的地步。

“对话”型教学,使师生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那就是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师生是一对特殊的对话者。师生只有在平等与真诚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学生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开启心智、培养能力,最终完成“人”的塑造。

师生对话中,教者要完成两个任务:

1.担当文本与学生对话的中介

在教学活动中,教者要担当主导作用首先要完成自身与文本的对话,在结合自身学识、阅历对文本进行了正确的解读后,还需精心设计传授方式,启发教学,寻找文本――教者――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协助学生完成心灵与文本的融合,指导学生作有创造意义的思考,引发学生感知、反思、质疑,更好地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展示示范形象

教者不仅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教者自身的人格形象对学生也起着巨大的影响。藤野先生以对弱者的同情尊重影响造就了关注弱小、勇于呐喊抗争的鲁迅,从而揭开了旧中国重重黑幕的一角;陶行知以拯救民众的热情、崇高的人格力量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志士,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毫无疑问,一个自身胸无点墨、猥琐卑下的教者永远不可能培养出学识渊博、人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的学生。

三.对话教学对教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对话”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教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者面临着新的挑战。

1.塑造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熏陶是“立人”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教者自己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学生在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仅具有对教师人格优劣的一定的分辨与评价能力,而且能够对教师的人格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教师人格中的顽强、自信、乐观、敬业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自己人格中的不良特质,塑造健全人格。

2.更新教学观念

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的要求,广泛了解教学动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教学。全新的“对话”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舍弃“灌输者”的角色意识,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平等对话者”的位置上,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3.参透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不是知识的转述,教者也不是知识的传送带,只有真正参透教学内容,才能将凝固的知识活化,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在“对话”教学中,教者首先必须完成自身的“人本对话”,才能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才能顺利实施科学、高效的“师生对话”。

3.营造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顺利地完成人本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因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能够更好地融于人本对话、师生对话的氛围之中。

4.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完成“对话”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工具,而且对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训练良好的思维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注重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节奏性、趣味性的完美结合。美化、精练化、形象化、亲切化的课堂语言体现着一个教者的基本功,它应该成为教者一生不懈的追求。

综上所述,“对话”型教学的本质是在平等真诚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经由相互交融而生成的新的精神境界,“对话”型教学的过程的积极的、富于创造性的,实施“对话”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人”。

参考篇目:

《关于“对话”型语文教学的思考》(王尚文等)

《以“立人”为中心》(钱理群)

《阅读本质论》(权曙明)

《素质教育丛书》

(联系地址:江苏省姜堰中学 语文教研组 刘婷  邮编:225500)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