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巧施招———距高考150天在作文备考上的点滴思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6-01-03 手机版 | ||||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 定边四中 语文教研组 王海瑞 古有“一文定终生”的科举制的先例,又有“文若其人”“文为心声”的古训。诚然,写作是一门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的学问,近几年来它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居高不下,因此,它一直都被视为高考语文备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写作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要想写出质量上乘的作文,就必须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多动手去写;同时还必须多阅读佳作美文,多模仿借鉴,因为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有时直接决定了写作时自己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总之,写作绝没有捷径可走! 然而,面对学生写作实情,尤其是面对理科生临近高考时因忙于理科复习而无暇顾及语文及写作的现实,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总在思考更快捷、有效的写作备考策略。 每次语文测验后,学生单在作文上暴露的问题总有一大堆,学生自己感觉也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十分无奈。顾及到“扣材料作文”却做不到“标新立异”;顾及到“遵循文体特征写作”却又苦于“写作材料匮乏”;追求“语言精美”却又常常使文章“言之无物”。于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始终得不到质的飞跃。 鉴于以上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遵循写作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在距离高考150天的时间里,我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心储备材料是前提。 首先,我在各种信息资源中精心为学生整理出30篇不同类别的经典材料并印发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以此类材料为例,精心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各类型材料10则,在30天内集中熟悉、消化。 同时,引导他们在熟悉、消化的过程中,每则材料可以在第一天熟读后能复述大概情节,第二天能在进一步熟悉的基础上,把材料较为细腻地讲给老师、同学听,第三天必须做到能用精炼、流畅的语言背诵出来。 如此,学生在写作时就再不会因材料匮乏而抓耳挠腮了。当然,熟记的这些经典材料也会成为他们写作前思维的触发点。思维有了感点,写作时也就不难立意构思了。 二、文体不清,四不像;范文导航,感悟深。 事实上,不少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指导、训练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从文体特征到不同文体写作要求,再到写作的方法技巧。讲了不少但收效甚微。事实上,这些“模式”“套路”式的东西不足以适应当今千变万化的写作要求,也不足以适应学生稍纵即逝的个性化思维。要想让学生写出既符合文体规范要求又能闪耀个性思维的佳作,“模仿中加深感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各类文体的规范写作在高一高二时早已训练过,那么在高考前我的做法是,从上一年全国各地高考满分作文中挑选出不同文体的作文作为范文,每类选取2—3篇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悉心赏读之后,以旁批的形式写出对这种文体或这篇范文的感悟。实践中,学生的感悟常常是多向的,既有文体特征上的体会,又有谋篇布局上的思考。如此,便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光说不练假把式,同题写作有参照。 写作的难点又在于,即使学生有新巧的构思也最终未必能写出佳作。因此,只注重写作方法、技巧上的指导、点拨,对于学生写作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然而,历年语文高考试题中的作文题目,既有其鲜明的高考导向性,又有一定的科学规范性。因此,那历年高考作文题作为作文训练题目,好处多多。尤为重要的是,训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拿同题目的高考满分作文来评定自己的作文,从而取长补短。写作实践证明,学生用心地自我批改远比老师详尽的批改意义大。师评而生不看或不去思考,那不就是徒劳而无功吗。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因方法不科学而造成的教学遗憾。”这句话虽说不免有些偏颇,却道出了“教学必须勇于反思,敢于探索”的真理。 浅薄之见,仅为抛砖引玉,望同仁斧正! 2015年11月20日 王海瑞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