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6-01-03 手机版 | ||||
陕西省定边四中语文组 王海瑞 摘要:高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假、大、空、俗”等现象,应引起我们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对当前的作文教学进行深刻地反思。以重视人文关怀,重视唤醒和弘扬学生自我意识为已任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用“大语文”“大作文”的理念来指导当前的作文教学,走追求“真与美”的“返璞归真”之路。 关键词:大作文 理念 返璞归真 追求 真美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呼唤人文关怀,呼唤“人本”回归,呼唤真情,呼唤真知灼见。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考考场作文中的“假、大、空、俗”现象此起彼伏;人云亦云者比比皆是;文体不清,“四不像”文章屡见不鲜;如偶遇讲真话,诉真情者,通篇文章又有发不完的牢骚,诉不尽的苦衷。更有甚者,文章中充满了对社会、生活消极的怨愤,甚至仇恨。 “文为心声”。每当看到学生“只见其文而听不到其声”或“意志消沉”的文章,内心总是隐隐作痛。既为他们只能写出没有思想、缺乏智慧、残缺真情实感的文章而痛心,又为他们“一叶蔽目,不见太山”,消极低靡的思想、心态而担心,更为祖国的未来而忧虑。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眼下由高中生作文所折射出的中国当代青年的思想、精神、能力、心态……又怎能不令教育界的所有同仁们仓皇四顾,掩“卷”长思。 首先,我想就高中生作文中存在的几类问题作些简要的剖析、以引起同仁们的深入思考。 问题一,文章感情不真实,不细腻。 一方面是矫情的语言泛滥,另一方面则是能够真正表现真情,突出主题的部分却写得空泛而不细腻。这一问题,我想主要源于轻“人文”的传统教育。世界不是缺少美,缺少真情,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真情的心灵。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如果缺少了艺术美(包括真情)的感染熏陶,就很难具有对生活之美(包括真情)的倾心感受的意识,那么也就很难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悟美的心灵。学生如果在生活中缺少了观察和感受,作文时就只能胡编乱造,套话、空话满天飞了。 问题二,思想观点陈旧浅陋,人云亦云。 写作是一项富有智慧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创造性的思维,新颖的观点既来源于长期的知识积淀──“厚积”,又来源于突然间智慧的灵感──“薄发”。但是,缺少了观察、感受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是“别人的知识”,是“死知识”;缺少了观察、感受和思考而获得的智慧是“别人的智慧”,是“陈腐的智慧”。当然,知识和智慧可以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可以来源于书籍的阅读(对于当前少于实践的中学生而言,书籍阅读应是主要方面)。然而,无论采取哪种途径,如果缺少了思考这一关键环节,新的知识、真正的智慧的获得就无从谈起。那么,我想造成高中生的作文思想认识肤浅、陈旧,既有课外阅读不够,视野不开阔的因素,又与学生“只读不思”,“读死书,死读书”有直接关系。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论文章立意的深刻性时特别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思想、观点的创新,既要逢“源头活水”,又要“敏而多思”。 问题三,文体不分,中心不明,写出的文章“四不像”。 这一现象数年前就有人关注了,但我个人认为:关注的还不够,认识的还不清。 “四不像”文章是随“话题作文”应运而生的。当话题作文这一“既有约束,又有足够发挥空间”的作文命题形式一出现,便成了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学作文训练的轴心,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本无可非议,但是,过分地重视话题作文的“应试训练”,致使许多老师和学生忽视了体裁对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主要的表达方式,这一特征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有效地达到我们预期的写作目的(或侧重抒发情感,或侧重写人记事,或侧重表达看法)。因此,“文体不分”常常 与“中心不明,主旨不深”相伴而生,是与上乘作文的写作思路背道而驰的。 问题四,思想消极、低靡,甚至心态不正。 这一问题表面上反映的是文章的思想,但折射出的却是固存于学生内心深出的思想和心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生活也是有缺憾的,然而正是因为有缺憾,才有其改造的必要性,也才为我们的开拓进取留下了空间。“一叶蔽目,不见太山”,见到生活的一点瑕疵,便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这样的思想意识只能导致自己的自信心、进取心屡屡受挫,进而意志消沉,悲观看待人生。这也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的。高中生在作文中反映的这一现象,充分暴露了我们当前教育中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滞后性。这种消极的思想,不良甚至有些扭曲的心态,不仅会影响学生作文的质量,而且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等闲视之。 问题五,华而不实,言之无物。 这一问题原本也属于文章“思想主旨”的范畴,但它产生的原因与上文不同,主要是“应试教育”。由于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平均每批阅一篇作文,大约仅用一两分钟甚至更少的时间。因此,好走捷径的老师便引导学生在语言、形式上苛意求新、求美、求奇。往往“重首尾,轻主体”,有些文章首尾新奇优美,主体部分却纯属滥竽充数。褪尽浮华的形式、语言的外衣,文章便显得言之无物,思想或真情的承载也就无从谈起。 以上对高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弊病的思考分析,不禁使我对当前的作文教学产生了诸多疑惑:高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高中作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应探索怎样的高中作文教学之路?高中生在作文中到底应承载什么? 以下仅是我个人对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只为了抛砖引玉。 一、以“返璞归真”为高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见《语文课程标准》);“真”是美的源头,而生活才是“真”的土壤。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多么广阔,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能表现“真与美”的文章才是言之有物,可感可颂的文章。 二、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意识,激发学生书写美的激情,传授学生表达美的技巧”为教学方向。南京市孙婵老师课堂实录《横看成蜂侧成岭——作文的多角度立意》,我想许多语文老师看后都深有感触。纯朴“求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了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本的“三本”理念,引导学生发现并表现生活细节中的“真善美”。学生只有具备了观察美,感受美的意识和能力,才会有释放感受到的美的激情,进而学习写作技巧才能起到“景上添花”的作用。这里,老师在“真与美”的导向上的作用,至关重要。反之,再多的方法、技巧的传授,都无以浇灌出学生作文中的智慧之花。 三、走“大语文”、“的作文”的作文教学之路。 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客观地审视古代的“以文论才”的科举制度,其实,它并不是统治者“南柯一梦”的结果,一偏文章中承载着写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理想抱负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感受、阅读、思考、借鉴、吸收中增长知识成长、成熟。树立“的语文”意识。同时,而应相互补充,相互捉进。“大作文”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我们将学生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书写美的能力的提高,不因只停留在几堂作文课上,还应渗透于阅读课中,日常的生活当中。 四、让学生成为“真情”“淳美”的使者。高中生,正值青春年少、梦幻斑斓的年龄。他(他)们有火一般的激情,水一般的柔情,纯朴、善良的童心,求真求美的上进心。他们如一轮蓬勃欲出的旭日,试图燃烧整个世界。 然而青年又是极脆弱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构建时期,他们最容易被社会腐朽思想侵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压力,各种诱惑,他们很容易产生迷茫感。如果对他们的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地予以疏导,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问题或许就会扭曲。那么,固存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的草原就会随外界的侵袭而逐渐“沙漠化”。那么作文中思想的贫瘠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在课堂〈阅读、写作、口语等〉由学生播洒“真爱”“淳美”的种子;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心理上的反常,并及时地予以疏导——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学生追求和捍卫“真、善 、美”铸造一条钢铁长城。让这些祖国的花朵,不仅成为“真善美”的受益者,守护者,更应成为“真善美”的传播者。 如此,从学生笔端喷涌而出的应是“真爱、淳美”“真知灼见”的甘泉。 参考文献: ① «美学原理»(杨辛、甘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版,第27页) ② «语文课程标准» 2004年1月第1版 ③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3期33页,孙婵,课堂实录《横看成岭侧成峰----作文的多角度立意》 王海瑞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