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面,也交流——简论怎么写好考场应试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2015-12-08 手机版


 写作,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对话。而考场作文,则更具有一种交流性,只不过是一种不见面的交流。考场作文应该包括两种交流:考生与命题人的交流,考生与阅卷老师的交流。

    第一,审题的过程,就是考生与命题者交流对话的过程。

懂别人的话,是交流的基础;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前提。

2008湖南省高考作文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题目中,命题者着重指出,要根据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展开。首先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草芽儿略显了春的印迹,显然是一种平淡、朦胧的意境。鉴于此,我们可以以“朦胧美”和“平淡美”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同时,也可以记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平淡、朦胧的美好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继续情感一定要质朴、平淡。其次,就是看看诗中蕴含的哲理,“遥看近却无”中蕴含了“远和近”“物以稀为贵”等哲理,可以任选一个哲理立意,自设一个切合题意的论点,写一篇具有思辨性议论文!

2002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中有这样的表述:“……也许不是人人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怎样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就是命题人在给考生交待情境,提出问题,限定谈话(也就是写作)的范围。考生就应该循此思路,接下去写人们“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选择的事情,并且要重点写出大家是怎样选择的,该怎样选择。如果避开“选择”只写“助人为乐”“舍己救人”之类的高尚品德,就有点答非所问,对话就脱离了轨道,自然很难得高分。

第二,考生与阅卷老师或者读者的对话。这是第二层交流。

应试作文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如果你的作文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阅卷老师,阅卷老师不明白你的意思,那么这样的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的语文老师讲考场作文就是要“取悦”阅卷老师。这话不无道理。很多考生的失误,就在于不能很快地、有效地跟阅卷老师进行交流。说起话来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让人不知所云,或者呑呑吐吐、闪烁其辞,让人如坠雾中,甚至使阅卷老师感觉到有的考生总在回避,不情愿与别人交流,致使交流产生障碍,这当然也不会得高分。考试作文在遣词造句布段谋篇等方面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但也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例如它在内容、篇幅、写作时间等方面都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它的读者面极狭窄,往往只有一两个人,那就是--阅卷老师,而且,它也不太可能把功过留于后人评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作文其实应该是一种能取悦阅卷教师的文章。中国有句古话:“不求文章动天下,但求文章动考官。”虽说因其功利性太强而不足为训,但确是实情。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样一个不见面的交流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从容应对,不寻求主动。在考场作文的交流中,考生首先是一个应对者,是被要求按命题者的意图来作文,也就是说是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明白这一点,就应该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学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能丝毫不顾命题者的意图,那就纯粹成了自言自语,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也就是说要认真审题,按要求做答,不另起炉灶,不转移话题。还以2002年的作文题为例。既然命题人说“也许不是人人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选择的事情”,你也大可不必非要说“我就没有遇到、见到、听到这样的事情”。这就不是善意的对话了,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抬扛。考场作文千万不能设想去指挥命题人,不能让命题人顺从你的意思。当然有的考生写的文不对题,属于临场的失控。又如200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有的考生开头一段写的是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他人的意见,既不能全听,又不能不听,要有所选择。接下来内容就抛开了原话题,大谈“选择”,讲人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显然是中途转移了话题。

二、 真挚坦诚,不自欺欺人。我们与任何人交流,都不会喜欢他谎话连篇,读别人的文章也是一样。但高考中每年都会发现抄袭的文章,这是最典型的弄虚作假的现象。还有的作文胡编乱造,内容虚假。例如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有一个瞎子,见几位中学生落水了,就奋不顾身将他们一个个救上了岸;如果要写触动心灵的事件,总有同学写自己的父母逝世了,自己没有来得及赡养他们等;还有同学虚构历史,写楚汉相争,最后是以西楚霸王项羽获胜而告终。诸如此类睁着眼睛说瞎话、明显编造故事怎么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

三、 单刀直入,不绕弯兜圈。在交流中,我们喜欢对方直率;如果时间紧,我们就希望对方说话应简明扼要。高考作文的字数有限,又要求阅卷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作文做出一个评判。这就需要考生的作文最好简洁明快,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意思传达出来。可是有同学总想把作文写的有个性,一门心思想在开头给人耍个花样,希望能送阅卷老师一个惊喜,让他觉得意外,认为这样一下子能吸引住人。于是费尽心思,在开头大做文章,什么倒叙啦,铺垫啦,悬念啦,欲擒故纵啦,罗里罗嗦,就是不入正题。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不仅没能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反而很难让人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内容,令人不胜其烦。

四、 简单明了,不故作高深。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白对方的意思,同时也是要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但有的同学爱写所谓“深刻”的文章,总想着表达要含蓄,认为把文章写的直白了是水平低的表现。所以就千方百计,来掩饰自己文章的主题,就像给人打哑谜,让阅卷老师来猜,教人捉摸不透。更有甚者,简直就像是给阅卷老师出道智力题,总想测测老师的智商。我把这种写法概括为:主题是什么,打死也不说,玩“深沉”,这样写的同学通常会辩解说:“我的主题就是什么什么呀,我只不过没有说出来,但你应该那样那样去想呀,我这样写是含蓄。”对于一些人总是要求“请你根据我所想的、不要根据我所写的来判断吧,那才算公道哩。”著名的作家唐弢先生批评说:“显然,这是废话。读者不可能付出这样的‘公道’。”写记叙文追求含蓄,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含蓄”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并非每位同学都能把握得很恰当的,与其追求含蓄而成晦涩,还不如把文章写得直白一些。阅卷时,老师只有很短的时间来读你的作文,他很难准确地把握你含蓄过头的文章的主旨。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被人们读懂,但一篇考场作文在阅卷老师的眼前如过眼的烟云一般,生命非常短暂,根本没有让人回味的时间。

总之,考试作文能否得高分,关键在于考生与命题者、阅卷老师的交流是否成功。这种不见面的交流要想成功,首先要端正态度,写作时心中有人,明白是给谁写,写给谁看,不卖弄技巧,不哗众取宠;其次要提高表达能力,练好基本功,掌握丰富的词汇,熟练运用各种句式和表达技巧,真正把考场作文写漂亮。

 

沈维成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