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拨动读者的心弦——试评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背影》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2015-08-23 手机版 | ||||
熊仕喜 写于1925年的《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散文名篇,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它曾长期被选为教材,影响深远。吴晗说过:“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以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一篇散文为何给朱先生这样大的声誉呢?一篇散文何以广为传颂,历久不衰呢?我认为极高的艺术价值,至真至诚的情感,是该文打动读者,影响深远的主要原因。 朱自清先生散文风格多样,写景类散文如《绿》《荷塘月色》等以感觉敏锐和想象丰富见长,语言优美柔婉;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作品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笔触沉重,针对性强发人深省,而《背影》则是他以伦理关系为主题的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朴素沉郁洗炼真挚的艺术风格。可以说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因为它代表了其散文风格的一些重要方面,学习背影,我们可以领悟他散文“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特点,也可获得散文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一些启示,《背影》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而用真情拨动读者心弦是该篇的显著特色,正如作者所言“《背影》是用心和灵魂去观照所写的作品”它贴近生活,表现人生,表现心灵世界,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味”。 一,《背影》一文,叙真事表真情,父爱子,子敬父,父子情深,感情真挚动人。 《背影》写于1925年,文中所叙之事发生在1917年冬天,他祖母去世的时候,为什么间隔这么长时间才写完此文呢?在一九四七年,朱自清回答《文艺知识》的编者提问时,他曾谈到《背影》的创作情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注原文: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文艺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可见该文是由父亲的信点燃了作者创作《背影》的灵感火花,正因为有真切浓情在心,发之于笔端,挥洒于纸上,才造就了这耐读耐品的美文。 (一),文章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体现了选材真切,具体的特色。 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那时“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一个为了谋取差事,一个则为北上读书。《背影》中所写的正是当时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在车站送别的情景。在那“家境很是惨淡”的特定的悲凉的气氛中,且又是父子惜别之际,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舐犊之情,深深铭刻在作者的记忆之中,岁久弥新。多年之后,作者想起那个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便出现父亲的形象,足见当时的感触之深啊。 父爱深沉似海,伟岸如山。父子这人间至情,作者抒写的淋漓尽致。朱自清笔下的父爱丝毫不空洞,他通过对父亲的言行的描写,以及自己感受的描述,让每个读者体会到这爱的具体真挚,二十六岁的儿子趁乘车去北京且已往来过两三次,父亲本可不必远送,何况已经再三嘱托茶房了呢?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之余仍亲自送子,这一抉择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壮举,但爱子之情却早已跃然纸上了。在车站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拣座位,过铁道买桔子......是罗嗦?是迂腐?不,正是这些真实的细节,让我们窥见他爱子情怀的博大。 朱自清在描写父亲的时候,虽然也认为他送自己是多余的,甚至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且有时非得自己插嘴不可”,也觉得他办事过于迂腐,但在七八年后写该文时, 作家为当时未能体会到父亲的爱心,反而自以为聪明而深感自责认真地反思自我,而不是在一分为二的剖析中为自己当时的想法去辩解。朱自清在伦理关系的抒写中,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自醒精神和修身意识,也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仁爱精神和宽恕之道。故而在多年之后,作者在反省中日益体会到父爱的珍贵。他理解并接受了这重于三春晖的爱,把珍贵的敬父之情倾泻于笔端,才有了这动人的作品。“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些略带自责的话语,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背影》之所以能够情深动人,是与他的亲身经历与深切体会是分不开的。可见叙真 事表真情是该文成为名篇,广为传颂的关键所在。 (二),背影描写匠心独运,体现了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魅力。 作者写的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载体是关于背影的往事,父子之间可叙之事原本很多,可朱自清先生却着力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文章前后叙述的文字都与背影相关,是文中集中描写背影的铺垫。如果缺少了诸如:“父亲不放心茶房而坚持自己去送,代儿子拣座位和千叮万嘱,从过铁路买桔子……”这些必不可少的交待单写这个特殊情况下的背影,文章的来龙去脉就不胜清晰,其艺术效果及艺术感染力都将大打折扣。看似极平常极琐碎的事,似乎都不值一提,然而它们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入微,在父亲的眼中作者永远是个孩子,这一点正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怜爱之情啊。那过铁路时的背影不仅让作者经久不忘,为之动情,而且令读者读罢也不能不深深地被它感动。 作者写父亲的背影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鲁迅先生说“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背影》`一文不借助比喻,不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以朴实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再现于读者面前,使人如临其境。作者为什么写买桔子时的背影?为什么说那个背影最感人?因为“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行文至此,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高潮。“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买好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一部分,作者重点描写,细致刻画。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外貌,语句不多,但情真意切。作者没有过多的形容,只是对当时的情形进行适当的描写,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那一慕。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分别的特定情况下,父亲那熟悉的穿着,才那样引人注目,他奔波劳碌的背影才会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草木,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当时是20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文章前后照应,细节传神。父亲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什么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同时,作者不是通过对话而是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说心情沉重,但因为怕儿子难过,只得强抑离愁,“扑扑衣上的泥土”故意显出“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文字乍读似乎平淡无奇,细细品味饱含真情。从中我们看出朱自清散文《背影》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魅力。 二,朴素而简练的语言与表达至真至情的思想内容相吻合。 《背影》一文作者描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父子又将分别的情景,个中也隐含了当时世态炎凉的一面,所以全文基调是低沉的,惨淡的。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表述的文字也极为素淡,少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与全文的格调相统一。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等,都有点儿做作,太过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而背影的情况明显不同,它丝毫没有做作之气,也不注重修辞,只是用一种较平淡的口吻,叙述一段让作者思之落泪的往事。试想如果作者在文中引经据典,铺陈渲染,那能与文章内容相统一吗?《背影》一文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白描的艺术手法也决定了本文语言的质朴,文章叙事清楚明白,自然恳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文艺知识》)作者旨在如实记录,选用这样的文字更能体现情之真,情之深。 《背影》一文人物对话言简意丰,也反映了其散文语言简洁的一面。 我们细读全文觉得文字流畅而不拖沓。人物语言更是言简意丰,如:文中有五处引用父亲的话即“事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去买几个桔子,你就在原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当然那天他们所说的话绝不仅这么几句,作者选取的这几句最能代表父亲那一刻的心情,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几个短句,却将父亲那依依不舍之情再现出来。读斯言,体其味,仿佛如聆父亲声音。再如:作者为了使文章简明一些,有意将对话内容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出来,“他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怎么叮嘱?如何仔细?不用多述,父亲那事事挂心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当然如果细叙对话不是不行,不过那样既增长了文章的篇幅,又不便于突出前面所述父亲对儿子讲的那几句话。采用何种方法优劣程度不辩自明,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啊。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表现出来。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文中用词造句却是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的行程作了极其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人,他为人为文的“平常”,沟通着人世间疏离的感情。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全篇文字质朴,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读者都有这种生活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却又最为珍贵的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 三,文章构思巧妙,结尾的长叹使文章更显真实动人。 《背影》一文以背影为主线,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用笔却有详有略。第一次在文章开头直接点题,一笔带过却很好地引起下文。第二次是父亲买桔子时的背影,那么艰难却又那么执著,父亲的举止深深打动了我,以至于“泪很快流了下来。” 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背影浓缩了深深的父爱,所以这是非常感人的背影。当时作者忍不住流下的是感动的泪,用儿子的感情,儿子的感受最能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时,作者追寻不着,这时“我的眼泪又出来了”。这一笔特别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写,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把读者带入当时的情境之中。当作者在北京接到父亲那封来信时,不禁涌出“晶莹的泪光”,这是伤心之泪,父子久别,家境不好,一时间伤心事涌上心头,这时作者再次描述深深嵌入心中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第四次写背影,与前文遥相呼应。文章四次写到背影,三次落泪,字字含情。全文在“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中结束,表达了对父亲的牵挂与怜惜,真不愧是挚情的升华,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呀。读者的心弦也正是在这份真情中不知不觉被轻轻拨动,引起共鸣。 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背影》是一篇以真情拨动读者心弦的佳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 塔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